「童年情感忽视」第一章 健康的教养与情感忽视的教养

第一部 空转的开始:什么是情感忽视

第一章 健康的教养与情感忽视的教养

对「好父母」的两点忠告

「……我试着让人们注意到这一点:一个寻常的好母亲,身边伴随着一个支持她的丈夫,并且仅仅是透过她对自己所生婴儿的奉献,光是这样一个开始,就能够对个人以及社会产生巨大的贡献。」

—唐诺·温尼考特(D. W.Winnicott)《给妈妈的贴心书:孩子、家庭和外面的世界》(The Child, the Family,and the Outside World,1964)

要将一个孩子养育成健康、快乐的成人,你不需要教养大师、圣人、或是一个心理学博士(感谢老天!)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唐诺·温尼考特是一名儿童精神病学家、研究者、作家、以及心理分析师,在他超过四十年的写作生涯当中,他经常会强调上述这一点。时至今日,我们知道「父亲」这个角色在孩子发展的过程中,就像母亲一样,有着同等的重要性。即便如此,温尼考特观察母性所得来的事实,就根本上来说,依旧没有改变:要驱动一个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让他可以长成一名有着健康情绪、能够与自己的情感有所连结的成年人,最低限度的亲子情感连结、亲子共感(感同身受,empathy)、以及父母对孩子有着持续的注意力是必要的。小于这个最低限度,孩子长大以后就会产生各种情绪困扰。他或许能够获得外在世界的成功,但是内心却会感到空虚,觉得自己彷佛缺少了什么,而这是其他人无法看见的。

在温尼考特的著作当中,他创造了一个广为人知的新词汇「够好的母亲」(good enough mother),来描述那些用「够好」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孩子需求的母亲。「够好」的教养有许多形式,然而不管是在什么时候、在什么文化里,以这种方式教养孩子的母亲,都会致力于找出孩子的情感和生理需求,并且以「够好」的方法来满足这些需求。大部分的父母都具备这样的资格。就像所有的动物一样,我们人类在生理上就被设定好要扶养孩子,让后代繁荣兴旺。但是如果生活情况干预了教养,会发生什么事?或者当父母自己有健康上的问题,抑或有重大的性格缺陷,事情又会变得如何?

你是不是由「够好」的父母扶养长大的呢?在这一章的最后,你将会知道「够好」是什么意思,到时候你就能够为自己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但是,首先……

如果你除了读者的身分外,同时也是一名家长,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犯了这本书里所呈现的某些教养错误,也会对于案例中孩子的某些情感经验产生同感(毫无疑问地,这是因为你对于自己很严格)。因此,我要请你仔细注意以下的警告:

首先,所有的好父母偶尔都会觉得自己在情感上辜负了孩子。没有人是完美的,我们都有疲倦、暴躁、充满压力、分心、无聊、困惑、疏离、喘不过气,或者是必须在这里妥协、在那里妥协的时候,但我们并不会因为这样就成为在情感上忽视孩子的父母。我们可以用以下两个特征的其中一个来辨认出在情感上忽视孩子的父母,通常他们都会同时具备这两个特征:他们要不就是在遭遇生活危机的时候,以某种严重的方式忽略了孩子的情感,为孩子留下一道难以治愈的伤口(突发性的共感失败);要不就是在孩子的发展过程当中,对于孩子的某些需求一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长期性的共感失败)。这个世界上的每个家长都可以回想起某个让自己不禁捏一把冷汗的教养错误,他们知道自己在某个点上辜负了孩子。不过在「情感上」忽视孩子的父母所能造成的最重大伤害,是由于他们对于成长中孩子的需求不闻不问、日积月累而形成。

其次,如果你真的在情感上受到忽视,而且现在你也已经为人父母,当你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很有可能会看见自己以某种方式将情感忽视这种状况延续到你的孩子身上。如果是这样,有件事情对你而言至关重要—你必须明白这一切并不是你的错。因为情感忽视看不见,它在暗处埋伏,而且很容易代代相传,要停止它几乎不可能,或是非常困难,除非你对它发展出明确的觉察。既然你正在阅读这本书,你便已经比自己的父母进步好几光年了。你有机会可以改变这样的模式,而且你已经抓住了这个机会。情感忽视的效果可以被逆转,而你即将学到为自己、为你的孩子逆转这些教养模式的方法。继续读下去,并且请不要责怪你自己。

情绪健康父母需具备的三种情感技巧

要了解情绪在健康教养中的重要性,最好的方式就是透过「依附理论」(attachment theory)。依附理论描述了自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如何透过父母来满足自己对于安全感和情感连结的需求。许多与人类行为有关的看法都是从依附理论发展而来,而类似的思考,大部分可以追溯到最早的依附理论家,亦即精神病学家约翰.鲍比(John Bowlby)。他花费了好几千个小时观察亲子互动(主要是母婴关系),由此建构了自己对于亲子关系的了解。这个理论相当浅显易懂,它认为如果一个家长可以在孩子的婴儿时期,有效地辨认出孩子的情感需求、并且满足这样的需求,就会在彼此之间形成「安全依附关系」,这样的基础会延续一生。这种最初的依附关系,是个人在日后构成正面自我形象的基础,也是孩童时期延续到成年时期整体幸福感的来源。

如果从依附理论的视角来看待情绪健康,我们可以在父母身上发现三种基本的情感技巧:父母能够对孩子感觉到情感上的连结;父母能够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将他看成一个独特且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他自己的延伸、财产、或是负担;运用情感连结和注意力,父母能够充分地响应孩子的情感需求。

虽然这些技巧听起来很简单,但是组合起来却可以成为强大的工具,能够帮助孩子认识并驾驭自己的本性,也能在亲子之间创造出安全的情感连结,伴随孩子走过童年,直到长大成人,这么一来,他们便能以一种健康的情绪来面对这个世界,拥有快乐的成年生活。简单来说,如果父母对于孩子独一无二的情感本质保持正念的觉察,他们就会养育出拥有坚强情感的成年人。有的父母能够以直觉来达成这样的目标,有的父母则是必须透过学习某些技巧来完成这样的任务。无论是哪种情况,孩子都不会受到忽视。

[案例1]跟老师顶嘴的齐克

齐克是一个早熟而又超级好动的三年级生,来自一个气氛悠闲、充满爱的家庭,是三个孩子中的老么。最近他因为在学校跟老师「顶嘴」而惹上麻烦。发生这个状况的那一天,老师写了一张说明他叛逆行为的字条要他带回家,上头这么写着:「齐克今天对老师无礼。」

齐克的母亲要他坐下来,问他究竟发生了什么事。齐克以一种气恼的语调告诉妈妈,下课的时候,萝洛老师要他不要把铅笔放在指尖上平衡,还把尖端朝上,因为这样他可能「会让笔刺到脸」。他皱眉并且瞪着萝洛老师,告诉老师,他最好会「直直地朝笔尖低下头」(他示范)来刺自己的脸,还说自己「没有那么笨」。萝洛老师对于这件事的响应就是没收他的铅笔,把他的名字记在黑板上,并且要他带着警告的字条回家。

在我们描述齐克的母亲真正的反应之前,先让我们搞清楚,齐克需要在接下来的亲子互动当中得到什么:他因为跟老师冲突这件事而感到心烦,但他平常是很喜欢这个老师的,所以他会需要母亲的同理心;另一方面,他也必须知道老师对他有什么期望,这样他才能在学校有好的表现;最后,如果他的母亲有注意到(情感注意力)他最近对于「被当成三岁小孩」这件事情特别敏感(因为年龄的缘故,他的哥哥和姊姊总是对他不理不睬),对这次的沟通将会很有帮助。

要帮助齐克解决他的问题,他的母亲需要上述的三个技巧:与孩子在情感上连结、付出注意力、并且充分回应。

以下是这对母子之间的对话:

妈妈:「萝洛老师担心你会傻到把笔尖戳进眼睛,但是不知道你会因为她这么说而感到丢脸。不过当老师要你别做某件事情,理由是什么并不重要,你就是得停下来。」

齐克:「我知道!我试着告诉她我的想法,但是她根本就不听!」

妈妈:「是啊,我知道如果有人不让你说话,你会感到多么挫折。萝洛老师不知道你最近正面临着哥哥、姊姊不听你说话的问题。」

听见母亲表示理解,齐克稍微放松了一点:「对啊,她让我觉得很挫折,竟然还没收我的铅笔。」

妈妈:「你一定觉得很难过。不过,你想想看,萝洛老师的班级那么大,所以她没有时间和你好好把事情讲开,就像我们现在做的一样。如果学校里有大人要求你做什么,你立刻照做就是了。这件事情相当重要。你可以试试看照着他们说的话做,不要顶嘴吗,齐克?」

齐克:「好吧,妈。」

妈妈:「太好了!如果你照着萝洛老师说的话做,就不会有麻烦了。如果你觉得这么做不公平,你可以回家以后再跟我们抱怨没关系。但是身为学生,尊重的意思就是对老师的要求表示合作。」

在上述对话中,这位母亲的响应是一个复杂的例子,显示出温尼考特所描述的那种健康、有情感连结的教养,可以引导孩子成为健全、快乐的成人。那么她究竟做了什么呢?

首先,在她表现出任何反应「之前」,她请儿子告诉她发生了什么事,藉此与他产生情感上的连结。她没有任何意图要让儿子对这件事感到羞愧。

接着,她仔细地倾听儿子的心声。当她开始说话的时候,她给了儿子一个八岁孩子也能够了解的简单规则:「当老师要你做什么,你立刻照做就是了。」在这里,齐克的母亲直觉地就孩子的认知发展阶段,给他一个他能够在学校应用的通则。

她立刻就遵循「同理心」这个原则,并且把儿子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萝洛老师……不知道你会因为她这么说而感到丢脸」)。听到妈妈把这样的感觉描述出来,齐克便能够对妈妈表达出更多的感觉(「我知道!我试着告诉她我的想法,但是她根本就不听!」)。

再一次,齐克的母亲透过用语言来命名、标记齐克的感受来响应他,这些情感就是使得齐克对老师无礼、让老师觉得受到冒犯与不被尊重背后的原因(「是啊,我知道如果有人不让你说话,你会感到多么挫折……」)。

齐克觉得被理解,于是在回答妈妈的时候,自己重复了同样的情绪词汇:「是啊,她让我觉得很挫折,竟然还没收我的铅笔。」

但是这个母亲还没说完。在这一段对话当中,借着表现出自己对整件事抱持着与老师不同的观点,她对齐克展现出自己了解他、对他感同身受的态度。然而,她不能就此打住,因为齐克好争论的倾向(有两个很会说话的手足,这也是很自然的结果),很可能会继续成为他在学校里的问题,除非他能有所修正。所以他的母亲说:「如果在学校里有大人要求你做什么,你立刻照做就是了。」

最后,借着问儿子:「你可以试试看照着他们的话做,不要顶嘴吗,齐克?」这个母亲就儿子好辩的天性,设下了在未来可供参照的检查点,让儿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对话当中,齐克的母亲避免让孩子因为自己犯的错而感到羞愧,并且把他的感觉用语言表达出来,创造出一个情感学习的机会,让齐克可以在将来整理自己的情绪。同时,她也在情感上对儿子表达支持,并且给他一个社会守则,要求他遵守规则、为自己负责。如果齐克下次在学校又这么做,她也会根据他在课堂上遇到的困境来调整自己的讯息和响应。

让我们记得齐克这个案例,因为我还会让他继续出场,用他来说明健康的教养与情感忽视的教养之间的差异。

以下是另外一个案例。

[案例2]儿时感受被父母忽略的凯思琳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害的情感忽视在一个孩子的生活当中是多么地隐而不显。虽然它可能每天都对孩子造成影响,我们却很难察觉到它,因为它通常会伪装成一种体贴、甚至是放任的样貌。

凯思琳是一个成功的年轻女性,最近刚结婚,在某间正在起步的科技公司担任特别助理,薪资相当优渥。她说服丈夫在她父母居住的小镇买了一栋房子。然而她也知道,自己常常会因为母亲而抓狂(这是她在疗程中透露出来的)。她对于自己这个购屋的决定感到相当不解。她知道母亲总是要求自己多关心她一点,也清楚不管自己为母亲付出多少,依然对母亲怀着某种罪恶感。她来寻求心理治疗的时候,正是事业一帆风顺、人生幸福无比的时刻:新家、新婚夫婿、好工作,但是凯思琳却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沮丧。对于这样的感觉,她觉得相当丢脸和困窘,因为「这一点道理也没有」。

以下的临床描绘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说明了情感忽视是怎么藏起来的—它并不是藏在过去所发生的事情里,而是隐身在那些「没有发生」的事情中。

回到二十五年前,五岁的凯思琳坐在海边,快乐地和父亲一起堆沙堡。她是这对成功的年轻夫妇唯一的孩子,住在一栋质朴、重新翻修过的新英格兰风建筑里,周遭的人总说她是一个幸运的孩子。爸爸是工程师,妈妈重回学校,成为小学教师。他们一家人经常到外地旅行,父母常教导凯思琳各种细微的礼节。这就是她的生活。

凯思琳的母亲也是很棒的裁缝师,总是亲手为女儿缝制衣服,所以她们经常穿着特制的母女装亮相。大部分时候,母女俩都待在一起。但是现在,在度假的时候,她离开了母亲身边的海滩椅。为什么呢?因为她父亲邀请她过去一起玩。她很少有这种有趣的机会可以和父亲做一些特别的事情。他们一起在沙滩上挖洞,为沙堡的第一个楼层收集沙子。

过了一会儿,妈妈的视线离开书本,抬起头来,中断了她在海滩椅上的休息,严肃地说道:「凯思琳,跟你爸玩沙应该玩够了吧!你爸不想要在休假的时候陪你玩一整天!来这里,我读书给你听。」

爸爸和女儿都抬起头,停下手边铲塑料铲子的动作。在一阵短暂的沉默过后,她的父亲站起来,把膝盖上的沙子拍掉,彷佛他也必须服从母亲的命令。当游戏停止后,凯思琳觉得很难过,但是她也觉得自己有这样的感觉很自私,因为妈妈是在照顾他们俩,凯思琳不应该让爸爸太累。她顺服地回到她和妈妈同款式、但是小一号的海滩椅,坐了上去,让妈妈读书给她听。一会儿之后,当凯思琳开始听故事,她的失望就慢慢淡去了。

在我们的疗程当中,凯思琳提起了这段回忆,用来说明她与父亲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有点疏远。但是当她讲到父亲站起来、把膝盖上的沙子拍掉时,她的眼里涌出了泪水,说道:「我不知道为什么那个画面让我感到如此悲伤。」

我要她把注意力集中在悲伤的感觉上,想想看那天她的父母是不是可能以不同的方式响应。在那个片刻,凯思琳开始明白,她的父母经常辜负她的感受。要她想想希望那天可以有什么不同,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她所希望的只是可以和父亲一起继续挖洞。

如果凯思琳的母亲能够感受到她的情绪的话,事情的发展就会有所不同:

当他们在玩的时候,妈妈的视线离开书本,抬起头来,中断了她在海滩椅上的休息,微笑地说道:「哇,你们挖了一个好大的洞!想要我示范怎么盖出一个沙堡吗?」

或者是如果她的父亲能够感受到她的情绪:

当他们在玩的时候,妈妈的视线离开书本,抬起头来,中断了她在海滩椅上的休息,严肃地说道:「凯思琳,跟你爸玩沙应该玩够了吧!你爸不想要在休假的时候陪你玩一整天!来这里,我读书给你听。」爸爸和女儿都抬起头,在一阵短暂的沉默过后,爸爸笑逐颜开,先是对着妻子笑、然后对着凯思琳笑:「你在开什么玩笑?我不想去别的地方,我就是想要在沙滩上和我的宝贝女儿一起玩!玛格丽特,你想帮我们挖洞吗?」

关于这两个「校正」,值得注意的是,它们都在正常、自然教养的范围之内,而像这样的对话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但是如果大人没有对于孩子的重要性表示肯定,如果孩子认为自己太常想要或需要获得双亲之一的注意力有点丢脸的话,她就会长成一个对于自己的情感需求视而不见的大人。幸好,成年以后的凯思琳终于知道她之所以对母亲感到生气,是缘于某个正当的理由。她看见这个状况多年来潜伏在她们的母女关系中,亦即她的母亲对于女儿的情感缺乏同理心。当凯思琳发现自己生气的理由很合理,她对于自己的愤怒就不再感到那么羞愧了。她知道如果自己停止迎合母亲,并且只照顾好自己和丈夫的需求,是没有关系的。此外,这个领悟也为凯思琳开了一扇门,她开始明白母亲的局限,然后试着去修复彼此的关系。

在凯思琳的故事中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她的父母并未明显地犯下任何严重的教养过错。他们的「过失」是那么地微妙,两个人很可能丝毫都没有察觉到自己究竟做了什么伤害女儿的事。事实上,他们很可能只是在重复自己父母的教养模式。这就是情感忽视的危险之处:完美的好人,他们爱着孩子,尽其所能地养育孩子,然而却将意外的、看不见的、有潜在伤害性的教养模式往下传递给自己的女儿。

在这本书中,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把过错归咎在父母身上,而是为了了解我们的父母,以及他们是以哪些方式对我们造成影响。

现在,对于健康的教养和情感忽视的教养,你应该已经有概念,接着让我们来看看情感忽视父母有哪些特定的类型。当你在阅读这个部分的时候,看看你是不是能够从中辨识出你父母的类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教养   情感   健康   注意力   童年   情绪   儿子   父亲   父母   母亲   女儿   事情   需求   妈妈   老师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