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孩子教育推给学校,你就输了

把孩子教育推给学校,你就输了

文|吕静贤

曾经在哪篇文章下,看到一位父亲发表这样的感叹:也没办法啊!父母工作忙,不把孩子交给学校还能怎么办?

我想这也是现在很多父母的想法和做法:因为自己或夫妻双方都忙于工作,而把孩子的所有学习、教育都教给了学校和老师。可是,这样好吗?合适吗?

在我看来,如果父母把孩子的学习和培养都寄托在老师、学校上,而不去插手管、教孩子的话,那么日后很大机率会后悔莫及。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

说到这个,也有必然要提到当前的学校教育。我以为,当前学校的学习重点和内容出了问题。

此话怎解?

这里我说说自己的看法。

首先,学习重点:

现在一般、普通学校的学习重点是什么?以小学为例,是语、数、英,对吧?对于普通学校来说,这三者的成绩也是最能反映一个老师,包括一个学校的教学能力。所以现在大部分小学或者说全部小学(这里指的是普通学校,不包括那些收费高的贵族学校),都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语、数、英上。我知道的身边的就有,小学二年级除了体育课,美术、音乐课基本被语、数所占用。这还仅仅是二年级。是不是三、四年级基本没有美术、音乐课?如果这样,那就更不要说初中了。而这又说明了什么?又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毕竟一个社会,对于一个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只是会语、数、英吧?如果仅仅只会语、数、英,那各领域又何来的创意、突破,并花团锦簇呢?

而且对于个人来说,也不可能个个都擅长这几门主科吧。比方说,对于那些在绘画、音乐、体育等方面有天分的孩子来说,如果从小就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在学校的主科学习上,而忽视了对自己天分的把握和发展,是不是很可惜?同理,这对社会来说也是一种损失,损失了各领域的众多优秀人才。

可以说,这种孩子从小就统一抓某几科的教育,对个人、对社会发展,都不利。

其次,学习内容:

这里除了上面讲的学习内容过于单一外,还有一个就是:不规范。

是的,不规范。

首先,现在教材有一个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不能做到各阶段的有效顺承和连接。

仅仅看看让那么多家长紧张的幼小衔接,你就明白了。以汉语拼音为例,现在公立幼儿园是不给教,而私立幼儿园基本上从中班就开始学,而一年级,我没记错的话,基本上一个月就学完。这样的课程安排科学吗?

有网友就这样质问道:

我想问一下,教育局不让孩子们上学前班,疫情期间我就没让孩子上。一年级发现拼音讲得太快,孩子根本跟不上。我记得我们小时候拼音学得很扎实,现在教材就一个单元完事了。学字也是,一天四五个生字,在本上写一个字就开始写笔画和组词了。过去拼音一般都是学前班学一遍,一年级再学一遍孩子才能掌握。不知道是老师的原因还是教材的原因,教育局不管管吗?

不但止家长,甚至连老师也感到很困惑:

我是教师,我能感到现在教材就是难。如果不提前上学前班根本跟不上。举例来说,一年级如果不提前上学前班补习班课外班,直接上一年级,根本就跟不上。因为课本本身就是难,尤其考试的试卷里。很多孩子刚上学,认字为零或者少,相对于理解能力都差一些。现在一年级的题,尤其好一点的学校,老师讲课速度快,全部回来家长再讲,做卷子题目一大堆,拐弯抹角的考理解能力,能不能根据年龄特点给孩子循序渐进的加入?这就是为什么课外各种思啊、方啊流行的根源。没有办法,一年级书本题就很难。不信大家买本书看看。这只是拿一年级举例子。

也有网友对当前教育这样总结道:

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就是太超前了,孩子们才这么厌学这么辛苦,导致到了大学阶段或者工作阶段不想再学习不想思考。这就是为什么中国有许多小孩,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难度太大厌学而辍学,在等到去社会打工又后悔没好好上学的原因。

把孩子教育推给学校,你就输了

其实,现在教材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忽略或遗忘了教育的初衷。

教育的初衷是什么?不外乎教书育人吧。可是现在呢?我更感觉像一场优胜劣汰的选拔赛。即跑得快的人可以继续学下去,跑不快的人就被淘汰,直接推向社会。

这在教材和考试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就如上面这位老师说的“做卷子题目一大堆,拐弯抹角的考理解能力”。现在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这样。其实,有必要这样吗?也值得这样吗?

在我看来,小学,包括中学,应重视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因为学校的基本定位应是教书育人,普及文化,提高国民素质。而不是选拔和优胜劣汰。

看看现在内卷化那么严重,这说明了什么?我想内卷化严重的很大原因:

一个是学校学的知识出来很多都适应不了社会;

二是没有差异化,大家所学都一样。因为从小到大大家埋头学习、所学内容都是那几方面,导致竞争都集中在这些方面,造成一些方面的竞争激烈。但在其它方面,却又频频缺人。导致一个社会无法形成差异化、多元化。这样的后果,带给个人是竞争激烈,带给社会则是人才分布不均匀:饱和的过度饱和,缺人的过度缺人。

所以最后这点,就是培养不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

这又回到了前文所说的,这种教育模式,不论对于社会还是对于个人,都是弊大于利的。

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首先,肯定是增加了孩子的学习负担和压力

谁都不会否认,现在的孩子很辛苦,可以说比过去任何时候的孩子都辛苦。课业负担重,竞争激烈,而且很多孩子从幼儿园就开始了。

但,学那么多有用吗?值得吗?看看现在激烈的内卷就知道了。

其次,就是占用了孩子的大量课外时间

因为过量的学习,导致属于孩子的课外时间越来越少。

这样做有什么后果?

1、孩子彻底成了学习机器。

这样其实就是对孩子培养最大的伤害。学习机器有用吗?考试有用。但离开了考试,反而一无是处。

所以才有网友,对当前的孩子教育发出这样的质问:

要说读书无用恐怕不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只为了一张文凭。但花了父母成千上万的大洋,很多有大学文凭的人到头来却为了生存来送餐,而且还是不用头脑和知识的体力劳动。这究竟是人才浪费还是教育出了大问题?

把孩子教育推给学校,你就输了

2、摧残了孩子的身心。

为什么我会这么说?其实只要父母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就明白了:如果我天天上班、加班(早起晚归),无休息日,没有自己的时间,长期这样下去自己会不会被累垮?即使身体顶得住,可心理、精神上呢?是不是早晚有一天会出事?

孩子也是如此,而且相对于成人来说,遭受同样的压力,比成人更容易出问题。

所以最后这点,就是影响、伤害到孩子的身心

其实还有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耽误甚至毁灭了一个孩子

在一个人成长、学习的黄金时期,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埋头于单一、封闭的纸上学习,而很少或不被允许接触其它事物的话,最后不外乎以下这几种结果:

彻底成了一个厌学者;

成了只会读书的书呆子;

沉迷于网络、游戏世界;

这还算幸运的。

而不幸的,往往搭上健康(患上心理疾病),甚至性命(自杀)。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成长,并好好学习、愿意学习的话,那么我们父母一定要能看清楚当前孩子的处境,从而能有选择、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教育好孩子。

如何应对当前的这种教育模式

可见,当前孩子的学习、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参与和干预。尤其是当前这种教育环境下,更应如此。

也许有家长会说:我知道这些又怎么样?可我也无能为力,没时间、没精力去管孩子的学习和教育。

这里,我提几点建议。我想,只要在孩子成长和教育过程中,我们抓住这几点,那么孩子的学习、成长,就不用担心了。

首先,我们需要开拓视野,提升认知。

在孩子教育上,我觉得我们为人父母者需要开拓视野、提升认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避免我们走进思想上的死胡同,从而帮孩子在学习、发展上更容易找到好的方法和出路。

古时有这样一个人: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称为“千古词帝”。

这样的人如果处在现在,一定是甩别人几条街的“别人家的孩子”了。

但实际上,他却是史上最失败、最悲情的皇帝,他就是皇帝李煜。

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

社会有很多分工,每个位置都有它的重要性,关键在于适不适合自己。

而且,一个人只有在合适的位置上做合适的事情,才能取得成功。否则再优秀、出色,也是失败。

把孩子教育推给学校,你就输了

所以对于我们父母来说,就是不要局限在自己狭隘的认知里。认为孩子必须、应该怎么样,才能怎么样。而应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找到符合、适合孩子发展和学习的道路。

毕竟社会分工不同,没有绝对的好或不好。关键在于是否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并尽最大可能地发挥出自己的潜力。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所以说孩子教育的重点,不是要求孩子学什么,而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和特长,去帮他发展什么。

这样也才不会人云亦云。更不会因孩子做不到什么,而一棍子把孩子打死。

其次,就是帮孩子从小养成喜欢阅读的好习惯。

其实一个人的学习和成长,除了实践外,更多的是靠阅读,尤其是大量的阅读。

在阅读中,增长知识,开拓视野;在阅读中,获得诸多的人生体验;在阅读中,培养并形成读、写能力。

所以对于一个人,尤其是孩子来说,应该在一个人最宝贵的成长、学习时光里,大量地读书。

而现实中则是,大部分孩子在父母的要求和指挥下,都把最宝贵的学习、成长时光放在了课堂作业和学习上。其实这样得不偿失。因为仅仅只会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一个人三观的建立、丰富的知识量和开阔的视野,绝不仅仅只是读教材上的知识就能建立和形成的。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不阅读的孩子,就是学习上潜在的差生。

《阅读的力量》的作者,也通过大量研究资料,揭示一个残酷的事实――直接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没有功效。真正对孩子语文有所帮助的,那就是自由阅读。也就是说,大部分老师花了大量时间,在课堂上教语法规则、语文知识、教字词句、阅读方法,基本上都是浪费时间,远不如让孩子自由阅读成绩更突出。

清华附中国际学校的刘世芬老师也曾表示:小学和初中没有真正的学业落后,也不存在绝对的成绩优秀,一切都是可逆的,而使情况发生逆转的神奇力量,就是课外阅读。

所以,如果父母想让孩子读好书,并热爱读书的话,绝不能仅仅只要求孩子把学校的学习成绩给搞好,或者说把孩子的学习、教育全权交给学校和老师。一定要从小帮他养成热爱阅读的好习惯。

还有一点,就是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长发育规律。

即重视对孩子的陪伴和陪伴质量,重视孩子的身心发展。

把孩子教育推给学校,你就输了

其实,这才是最重要的一点。

当前青少年自杀事件频频发生,很大原因就是现在孩子身上的压力和负担,比以前的孩子大了许多,也多了许多。虽然也有网络发达,消息传播更迅速的原因。但是青少年自杀比率增长,却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越来越低龄化。

有很多人说:现在孩子特别脆弱,动不动就跳楼、自杀什么的。其实,他们只是看到了表面。

就像我前文所说的,现在孩子学校的学习内容的特点是:多、杂、快。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呈现出匆匆赶路的态势:如一个月就学完拼音,一个星期就学完认、换算时间单位、纸币……而这些,有必要要求那么快地短时间内掌握那么多吗?真的没必要。但事实上就是这样。这导致孩子从小到大都苦不堪言、压力山大。

所以针对此,家长应帮孩子在和学校之间建立一个防火墙。这个防火墙就是:多看到孩子。看清孩子当下的处境,他有什么问题或当前遇到什么问题了,然后做他并肩的战友,和他一起去面对和解决所遇到的各种问题。

当然,想要知道当前孩子在想什么,目前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和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父母用心且长期地观察和陪伴。

当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获得身边人有质量的爱和关心,支持和认同,同时从小就建立起良好的读书、学习习惯,那这个孩子以后的成长和发展,基本上就不用操心了。

但前提是,这一切都需要父母的参与,而且是用心的参与,而不是把它推给学校。如果推给学校,你就输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7

标签:前文   孩子   学校   厌学   学前班   课外   家长   父母   教材   原因   能力   老师   时间   社会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