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将来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由6岁前你对他做的这件事决定

孩子将来会有什么样的人生,由6岁前你对他做的这件事决定

文|吕静贤

01

我抱着小宝在那亲了又亲,小宝咯咯直笑,一脸幸福、满足的表情,我也感到很开心,也忍不住和孩子一起笑。

突然,我的内心涌上了一股内疚:小宝跟哥哥越长越像了。

从起初刚生下来的一点都不像,到现在一岁多,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眼睫毛、秀挺的鼻子、小巧的嘴、尖尖的下巴、秀气的面容,我感到他跟那时同样年龄的哥哥,越来越像,简直就是翻版。看到他,我我就总是不由得想起大宝小时候,甚至有时会有“此时抱的就是大宝”的错觉。

可是那时我抱过哥哥吗?很少很少。

一是因为哥哥小时候,因为无人带的缘故,经常把哥哥放在父母家;

二是因为我真的不懂做母亲。

是的,我真的不懂。

别看我先前貌似读了不少教育书,说起教育理论来也似乎头头是道。可是,那又怎么样呢?不懂就是不懂――这一点,在我做母亲的实践道路上,可是得到了有力的证实。

大宝一岁多,像现在小宝这么大的时候,我还不懂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也不知道亲密关系对孩子有多重要。

印象很深刻的,是那一次去父母家看大宝。进门时,大宝正坐在沙发上边吃着饼干边看电视。我来到他的身边坐下,这时大宝的眼睛依然望着电视,但是他的头却放在了我的腿上,我也轻轻地抚摸着他。现在回想起,觉得当时我犯了个大错:为什么不把孩子抱起来搂在怀里着亲?要知道孩子表面看似镇定,内心肯定在呼喊:“妈妈,抱抱我!抱抱我!”

还有也是大宝一岁多的时候,给大宝讲故事书的时候,我和大宝双腿钻进被窝,两个并排坐。那时我其实很想把他抱到我的怀里,搂着他给他讲故事书。可是,我却总感到无从下手。亲密关系对我来说,是那么难以建立。哪怕对待自己的孩子。

当然大宝小时候主要是由我父母带,这也占主要的原因。所以,其实我也错过了在做母亲过程中的成长和学习。

所以,可想而知,大宝小时候,我其实亏欠了他很多:没有与他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没有满足他作为一个孩子最基本的对母亲的依恋。

对待大宝,我的内心充满愧疚。

02

我们每个人,其实都走在学做父母的道路上。不管是主动还是被动,有意还是无意。

而我们的孩子,就是我们手下的作品。不管你承不承认。

就如大宝,四岁多还有吃手的坏习惯。而且直到现在六岁多了,还总是找亲、找抱。就是因为以前与他亲密互动不够,导致内心有个口子。尤其是这几年,每次调皮大哭的时候,总是吼一句:“妈妈,亲我一口!”让我既好笑又心酸。

我们都走在学做父母的道路上,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做父母。尤其是,我们很多都带着原生家庭的烙印。

就比如说我。

我从小到大,不擅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哪怕自己有了孩子之后,也没这种意识。直到孩子出现行为问题了,自己通过读书学习才知道,原来自己有这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小。从此之后,就开始学着去改变。

而那些从小获得充足爱的人呢,是不是做父母之后就不用去学习了?就会自然而然地也像自己的父母那样,给下一代充足的爱?

当然不是。

就比如说我的母亲。我的母亲是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从小就受姥姥的宠爱。听母亲说,她十多岁的时候,还总是趴在姥姥的背上,要姥姥背。

所以,母亲并没有与他人难以建立起亲密关系的缺陷,相反还很容易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这是她的优点。

可是为什么母亲在我小时候,没能与我建立起亲密关系呢?因为心理学研究显示,孩子小时跟父母的关系模式,就成了孩子日后与他人的关系模式。

我想,就是因为我和妹妹的年龄差距不大,母亲当时一个人带两个孩子。不可能面面俱到,总会有一个或多或少被忽视的。而当时相比更小的妹妹来说,至少我是可以稍稍比较放心的。所以可想而知,很多次我呼唤母亲,母亲或无能为力,或视而不见。

这也造成了长大后,我难以与他人建立起亲密的关系,也导致我一直以来与人讲话特别喜欢重复,因为我总感觉别人没听到,或不重视、没放在心上。

而现在,对待我的第一个孩子,我也无意中重复了母亲当年的做法:总是忽视孩子,听不到孩子的声音。

可见,不管我们的原生家庭怎么样,也不管我们小时是否得到充足的爱,只要我们做父母,想做好父母,就一定离不开主动地学习和成长。

03

我们都走在学做父母的道路上,区别就在于是否主动去学、去成长。

并且是否重视对孩子的陪伴。

因为孩子出生的头几年,父母的陪伴质量,决定了孩子将来的人生。

现在太多父母,把孩子丢给老人去照料,尤其是农村家庭。

当然也有不少父母是出于生活的无奈。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童年,以及将来的一辈子幸福,与眼前生活的改善,孰轻孰重?

国外一个心理学家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孩子最初来到世上的头几年的经历和感受,是孩子建立起他人、对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印象、认知的决定性因素。而且一旦建立,就很难改变。这种认知很大程度上,会跟着孩子一辈子。决定了孩子日后的人生走向和命运。

他举了一个真实的案例:一个四岁的小女孩,有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受到邻居的猥琐和性侵。后面被她的单亲母亲发现了,对她加强了看护。当这个小女孩第一次见到心理学家时,心理学家为了拉近与小女孩的距离,脸上露出和蔼、善意的微笑。而小女孩接下来的举动,却让心理学家这个大男人心痛不已:她主动拉下了自己的裤链。

因为在这个小女孩的印象里,男人都是这样的,哪怕他对你和蔼、善意地笑。

随后几年,心理学家尽自己所能地、尽可能地帮小女孩改变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通过各种方式帮她拓展思维和认知。

心理学家也欣喜地看到,女孩的心理似乎变得越来越好,行为举止已经没有了当初那些明显的问题。

但最后,心理学家还是被现实所击败:女孩十岁那年,被发现在学校与他人进行口交。

心理学家通过对人大脑的研究,发现每个人从生下来最初的那几年,大脑的构造和发育,与一个人的境遇紧密相关。

而且反过来,大脑的发育情况,又影响着一个人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反应。而这影响可以持续一辈子,要改变却是很难。

所以其实,在孩子初初出生这几年,父母对孩子的陪伴和陪伴质量,真的非常非常的重要。

而这样的因孩子出生后前几年父母没在身边陪伴,导致孩子出现各种问题的事例也非常多。

网上曾经就此问题发起过讨论。结果引来很多父母在底下痛心疾首地反悔。

有个母亲说,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就丢下给农村的老人照顾。当孩子三四岁的时候,接回自己身边带。发现孩子特别地懂事,也特别地敏感。父母稍稍发个脾气,就担心父母不爱自己了,心事重重。孩子那么小就会看人脸色,来小心翼翼地行事,让这位母亲心痛不已。

而很多孩子,要么养成不良的坏习惯,要么出现智力发育迟缓。这些,都需要父母不得不重新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帮孩子修补、完善。而且效果也不一定如愿。

网上很多父母都对此后悔不已。

并且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被性侵的新闻,也时不时见诸报端。

所以对于我们幼小的,需要父母照料、陪伴并把关的孩子,我们该不该用心对他们陪伴?该不该轻易地放弃对他们的陪伴?

这一点,需要我们做父母的三思再三思。

04

哈佛心理学教授吉尔博特说:“十年以后,你不会因为少做了一个项目而遗憾,但你会因为没有多陪孩子一个小时而遗憾。”

所以,父母请珍惜这短暂而宝贵的亲子时光。

有人说:当孩子长大,父母叹息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愿多陪自己的时候,有没曾想过――当孩子小时候,哇哇大哭闹着找你抱、不肯让你走的时候,你是否也体谅过孩子当时的感受?是否也如孩子现在一样,不愿多陪当年的他?

而且孩子陪伴,也不单单是只有陪伴而已,还要注重陪伴质量。

如果陪伴质量不佳,即使待在孩子身边时间再长,对孩子也依然会造成伤害。就如我的大宝。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主动去学习怎样做父母,怎样做好父母。

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自己育儿路上的不足和欠缺,及时停止对孩子的无心伤害,从而给孩子更好、更完整的爱。

每个孩子,都是证明我们爱的质量和能力的作品。

愿我们每个父母,都能珍惜这短暂、宝贵而重要的亲子时光。这也是父母对孩子最好的付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孩子   心理学家   姥姥   认知   小女孩   亲密   小时候   将来   内心   主动   哥哥   父母   母亲   身边   关系   质量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