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那优秀的女儿,因不会做家务,人生一塌糊涂


我那优秀的女儿,因不会做家务,人生一塌糊涂

文|吕静贤

毁掉一个孩子,只要让他(她)从小不做家务就行了

01

路上偶遇以前邻居张阿姨,发现她苍老很多。我忍不住问道:“张阿姨,现在身体怎么样?看你好像很累。”“是啊,真的好累。怎么不累呢?”张阿姨一下打开了话匣子。

在张阿姨口中,我知道她女儿前几年离了婚,现在带着孩子和她俩夫妻住在一起。在与他们住一起这几年里,女儿什么也不管、不顾。每天早出晚归,家如同一个旅馆,就是晚上回来睡一觉。而且女儿每天早出晚归,也不是忙工作,而是和一群酒肉朋友天天出去玩。

讲到孙子,张阿姨眼睛红了:“孩子可怜啊,这个做妈的一点都不像妈。生下孩子,什么也不管,都是我们在带。”停了一下,张阿姨又叹口气道:“我们现在年龄也大了,身体总是感到吃不消。叫她平时多回来带下小孩,帮我们分担一下。她不听甚至还发脾气,说‘别人老人家都是在家带小孩,就你那么娇!’”说到这里,张阿姨脸上显出无奈的表情。

张阿姨的女儿,和我年龄差不多。从小就是个美人胚子,多才多艺、能歌善舞,而且学习也不差。毕业后,凭借自己能力进入一家好单位。那时父母和邻居口中说得最多的就是她,妥妥“别人家的孩子”。而她,也成为我当时艳羡并心底暗暗学习的榜样。

而今,这样优秀的孩子,在自己母亲口中,竟成为一个自私自利、好逸恶劳、贪图享受的人。

这让我不由想起过去一件事:有一次我忘了带钥匙去她家等家人送钥匙。上厕所时,我看到盆里一堆没洗的袜子。我有点惊讶,张阿姨这时刚好也走过来,看到我惊讶的表情,她有点尴尬,同时又带几分无奈地说:“她忙。这些袜子每天穿完就丢盆子里,没时间洗。只能我给她洗了。”那时她女儿已出来工作了。

想到这里,我也大概理解了张阿姨这几年为什么衰老那么厉害:女儿什么也不做,平时自己应做的都丢给母亲去做。而且有了孩子,也把为人母的责任,都统统转嫁到了母亲身上。难怪张阿姨会很累。

而最令张阿姨难受的是,女儿一点也不体谅她,认为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当然。在女儿眼里,做家务是件很普通,也谈不上辛苦的事。不就是煮煮饭、炒炒菜,搞下卫生吧,而且洗衣服还有洗衣机,多简单啊,怎么会辛苦呢?

说到这里,张阿姨深深叹了口气:“唉,现在最后悔的是,从小没让她做过家务,不知道父母做家务的辛苦。导致现在又懒又自私。而且为她做了那么多,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从来没有为我们着想过……”张阿姨说不下去了。

我心里也百般滋味,一个曾经那么优秀的女孩,各方面都可以说一片光明。但却没料到,后面竟是:啃父母。

也明白了白眼狼是如何而来的:因为从来不做家务,所以他(她)不知道做家务的辛苦和琐碎;因为不知道做家务的辛苦,他(她)觉得父母所做的一切理所当然,没有感恩之心;也因为从来不做家务,他习惯了生活上依赖人;又因为没有感恩之心却又习惯依赖人,最后他(她)就理所当然地成了只会索取不会付出的白眼狼。

原来白眼狼就是这么培养出来的。

这,其实也是许多从小不做家务的孩子的通病。

希望孩子将来能生活得好,家务这块的锻炼不能少

02

一个从小不做家务,生活上事事依赖父母的孩子,长大后很大机率会成为一个好吃懒做的人。这样的人,即使再聪明也经营不好生活。看看张阿姨女儿就知道了。

而且婚姻也一地鸡毛。因为不管什么样的婚姻,如果有一方依赖性强、懒惰的话,这个婚姻都不会是好婚姻。毕竟,婚姻需要两个人共同付出和努力。

所以张阿姨女儿婚姻失败,也就不难理解了。

也许有父母会觉得,从小做家务、会做家务只适合于女孩子,男孩子并不需要这些。

我那优秀的女儿,因不会做家务,人生一塌糊涂

生活中抱有这样想法的父母很多,尤其是潮汕地区和重男轻女的父母。在这些父母眼里,家务是最琐碎,也最平常不过的事情。甚至在一些重男轻女的父母眼里,做家务还代表卑微,应让女人去做。

所以这些家庭出来的孩子,很多都有这样的特征:

女孩子往往很有出息、很能干,要不成为事业上的强者,要不就是把家庭经营得很好;

而男孩子呢,则大多数成为游手好闲、不思上进、一味啃老,总是让父母放心不下的败家仔。

当然,这样的结果也不能与从小做不做家务划上必然的等号。而且,也不可能个个这样家庭的男孩子长大后都会变成这样。

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从小做家务的男孩(也包括女孩),长大后必定也是一个勤快的人。不论在家庭、生活,还是在工作、学习上。因为做家务,实质上就是对自己生活的管理。培养一个孩子做家务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他(她)管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而且从小做家务的孩子,还会是孝顺的孩子。因为他(她)从小通过亲身实践,深深感受到父母持家不易。所以长大后能更加体谅父母、感恩父母和理解父母。同时在婚姻中,也能更好地体谅另一半。

哈佛大学一项长达20年的研究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跟不爱做家务的相比,就业率为15:1,收入比后者高20%,而且婚姻更幸福。

所以如果希望孩子将来有出息,长大后能经营好自己的生活和人生,那么不论对男孩还是女孩来说,小时候做家务这一块绝不能少。

莫让你所谓的爱,让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03

在孩子做家务这块,还有很多父母会觉得:做家务是小事,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会懂。而且做家务跟学习比起来,孰轻孰重?当然是学习。会做家务将来能有多少竞争优势?而会学习就不同。至少将来能有好工作、好前途。

这种想法看起来没错,现实中也是如此,体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比不上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

但,不知你有没注意到,这里我们其实走进了一个思维误区:非此即彼。即不是A就是B,不是B就是A。却从没想过AB可以共存。

其实,劳动也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学,也应掌握的技能之一,就跟学习一样。

因为:学习很重要,劳动也一样重要。一个人,大脑要不断地开发、应用。同样的,动手能力也应不断地开发和应用。只有这样,这个人才是全面、健康地成长和发展。否则,只注重某样,而忽略另一样,最后出来的成品必定是有缺陷的。

孩子培养、教育也是如此。如果你只注重孩子学习,而忽略他动手能力的培养;或只要求他干活,而不给他学习。到头来也是培养出一个身上存在某方面巨大缺陷的孩子----这不是爱孩子,是害孩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这种源泉是书本教育理论所不知道的。”

我那优秀的女儿,因不会做家务,人生一塌糊涂

这就是劳动教育的不可替代性——书本教育代替不了它。

正所谓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让学习与实践相结合,让书本的知识落实到实践中。这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而不是一味抱着书本读死书。高分低能、不适应社会的孩子也是这样培养出来的。

还有,在父母长期对孩子重读书轻劳动的熏陶下,孩子也会以做家务为耻,从而成为不肯干活、不愿干活的懒人。这样导致孩子永远也长不大、独立不了。

所以父母,你要知道:懒、不会照顾自己,过分依赖他人,是孩子走向独立最大的绊脚石。也是一个孩子长大的最大阻力。

想让孩子能真正长大成人,拥有一个成人应有的担当,那么从小让孩子做家务这一项绝对少不了。

因为一个人做家务能力决定了他生活质量。就像张阿姨的女儿,不屑做家务,懒于做家务,导致自己的婚姻和生活一塌糊涂。子女教育就更不用说了,以后生活可想而知。一个从小聪明伶俐、人见人爱的孩子,长大后却变成这样,悲不悲哀?可不可惜?

可见,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没有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上天给他再多资源,再好条件都没有用。因为他(她)懒。一个“懒”字,就可以让原本充满希望的人变得无药可救,原先充满希望的人生变得一地鸡毛。

所以,劳动技能的培养、劳动习惯的建立,应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

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和毛病,都可以通过做家务去治愈

04

做家务不仅能锻炼一个孩子的动手能力,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而且还能培养孩子的良好素质。如勤快、肯干、主动、担当、不怕吃苦等等。

同理,从小不做家务的孩子,身上往往都有懒惰、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等毛病。

这,其实就是孩子从小做不做家务,而带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看不到,却又影响深远。

我旁边一个大姐,在她两个孩子很小还没自主能力、听父母话时,就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在带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过程中,还经常与孩子交流,告诉孩子为人处事的道理。久而久之,孩子也形成通情达理、善解人意,做事不怕辛苦、认真负责的好性格。所以这位大姐没有经历过孩子的叛逆期,俩孩子都顺顺当当上学、工作,连额外的补习班都没上过。她也因此成为别人羡慕的母亲。

为什么说做家务能建立孩子的健康三观?

我那优秀的女儿,因不会做家务,人生一塌糊涂

因为,在孩子与父母一起参与到家庭劳动的过程中,孩子能感受到父母为这个家的付出和不易。

同时,在劳动过程中,也更明白学习的价值,从而好好学习、用心学习。国内一家教育研究机构曾对全国2万个小学生家庭进行调查,结果表明:爱做家务的孩子比不爱做家务的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高27倍。

而且当前孩子主要面临两大问题:一个是网瘾,一个是抑郁症。在我看来,这两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孩子的学习压力大,被父母、学校要求一味地埋头学习所致。这两个问题受害者众,又难以治愈。那么该如何避免呢?

其实,做家务就是一个不错的方法。为什么?因为做家务可以帮孩子从自我狭隘的世界里走出来,不再仅仅关注自己,而是关注他人,关注其它。比如说煮饭,要考虑到家庭每个成员的口味、喜好,哪些喜欢吃、哪些不喜欢吃,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在这过程中,关注点就不再是自己,而开始变成他人、大家。而且生活内容也不再仅仅是学习、考试,而是拓展开来。这样孩子患网瘾、抑郁症的概率也会大大下降。

因为网瘾、抑郁症的源头,其实就是孩子生活空间过于狭小、单一,而又压力巨大所造成。孩子内心极度压抑,就会要么往外寻找精神替代品(网瘾),要么向内伤害自己(抑郁症)。

其实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和毛病,都可以通过做家务去治愈。如娇生惯养、自私自利、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等。

从现在开始,让做家务成为孩子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05

说了那么多做家务的益处,那么该如何引导孩子呢?

我想:

第一,就是父母要有正确的价值观。

即父母本身对家务、劳动,有正确的三观。认为家务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学、必备的技能。只有这样,父母才会重视孩子做家务。而且,在长期的养育过程中,父母的三观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近在咫尺的孩子。如果父母或父母有一方对做家务不屑,那么孩子也自然不屑做家务。所以父母对家务、劳动正确的三观,很重要。

第二,从小就培养、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

一位有着41年基础教育经验的高中校长唐江澎,给全国父母提出建议:

“让幼儿园的孩子养成整理东西的习惯,远比早识字重要。”

可见,孩子动手能力、做家务习惯,应从小就培养。让动手习惯,成为孩子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我那优秀的女儿,因不会做家务,人生一塌糊涂

第三,把做家务列为孩子成长过程中必学的技能。

有父母也许会说,孩子大了不听话、不肯做。其实父母只要肯放手,只要认识到孩子做家务的重要性,那么我相信,这些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尤其是当你认识到孩子做家务重要性和必要性,你会抓它如抓学习一样,把它当成孩子成长中必做的事。

一个母亲讲过这样一件事:几个家庭在一起聚会,大家正吃得开心,一个十多岁的小女孩突然指着某菜夸张地大叫:“这菜炒得真难吃,还没我妈妈炒得好吃!”大家都惊呆了,女主人尴尬无比。

女孩妈妈面红耳赤,她对女儿说:“闭嘴,不要乱说!阿姨炒得也好吃!”女孩反唇相讥:“不是你说的说话要诚实吗?我就是觉得它难吃!”女孩妈妈要去打她,众人连忙拦住,女孩夺门而出,大家聚会的兴致也烟消云散了。

这是一个母亲的真实经历。那次聚会,她感到脸面尽失。她始终想不明白,自己苦口婆心教养十多年,怎么养出这样一个说话不顾他人感受、无教养的孩子出来。她说自己的家庭教育是最失败的家庭教育。其实不但止她,她的朋友也在心里默认。

你看,我们数十年用心,花费不少金钱、时间和精力培养出来的孩子,却败在了细节上。所以,教育应回归到生活中。所有的教育,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孩子将来能生活得更好,做得更好——而做家务,就是最好也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

就如这个在朋友面前令母亲蒙羞的女儿,如果她是一个经常做家务的孩子,我想,她一定不会当着大家说出这样让主人难堪的话。至多只是回家私下里和母亲说。而且尽管别人做得不合自己口味,但也会感激别人辛苦的付出,因为她知道别人付出的不易。所以不要小看做家务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

有人曾总结道:富豪洛克菲勒家族传了六代,代代精英,没出过一个败家子。就是因为承袭了家规,从小让孩子记账和做家务。

所以,请重视并好好教孩子做家务吧。让孩子在做家务中,体谅到父母的付出和不易;知道劳动的艰辛,明白学习的价值;为人处世,懂得将心比心;更为以后必然到来的独立,做好充分的准备。


后记:文已写完,但内心诸多感慨。不知读者身边有没这样懒惰,生活搞得一地鸡毛,同时身后又有一个百般付出、含辛茹苦的母亲,但对方却丝毫不感恩的人?

我身边有好几个。都是从小聪明伶俐,不论先天(外表、智商)还是后天(家庭环境),都占不错资源优势的孩子。长大后,工作也不错,衣食无忧,但偏偏在婚姻、家庭经营上一地鸡毛。他(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懒,不做家务。而且也很自私,不会体谅更不会感恩,父母在身后无怨、无尽的付出。而是一味不断地索取和抱怨。

就如我知道的一个女孩,两万块钱的包包,眼都不眨就买下来。而对自己退休金薄弱的单亲母亲,却连几百块钱也舍不得拿出手。而且动辄对母亲打、骂。可尽管这样,母亲还是常常不放心,去她家里帮她搞卫生。

这些孩子,小时候乖巧、懂事,人见人爱,都是邻居口中“他人家的孩子”。可为什么长大后却变化如此巨大?我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从小没有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在父母的呵护下,不用做,也不用操心任何事,只需完成学校学习就行。以致长大后,依然不理家务事,哪怕已经进入婚姻。结果导致婚姻、生活一地鸡毛。尤其是离婚后,更是回到了单身甚至小时候状态,只管自己开心,其它皆由父母去打理。而且一切都理所当然。却殊不知,自己之所以搞成现在这种状态,很大原因是自己不懂管理生活所致。

所以,父母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逐步放手。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己管理自己。而一个人,学会管理自己生活的最基本途径,就是做家务。在做家务中,掌握基本生活技能;在做家务中,理解生活的真正含义;在做家务中,体会到父母的付出和不易;也在做家务中,成为一个对自己负责、有担当的人……这,才是一个孩子真正的成长,也是父母对孩子真正的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女儿   鸡毛   家务   理所当然   阿姨   糊涂   将来   辛苦   身上   父母   母亲   习惯   婚姻   优秀   孩子   女孩   家庭   人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