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枯燥?学一学孙双金老师执教《论语》


文言文教学枯燥?学一学孙双金老师执教《论语》

以儿童的方式亲近《论语》——孙双金

一、教学要有情境

情景一:创设开学典礼孔子讲话的情景。

师:孔子学院的钟声响了,四面八方的弟子汇聚在孔子学院的杏树下,静静地等待他们的老师孔子来给他们做开学典礼的讲话。只见高大的孔子稳步走上讲台,看着来自四面八方的弟子们,向他们讲了三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讲完这三句话,看了看下面的弟子。有的弟子朝着孔子微微点头,脸上露出笑意;有的弟子眉头紧锁,不理解老师讲的三句话是什么意思。孔子看到大家不同的表情,微微一笑转身走下讲台,走回他的书房。弟子们等孔子走了,就纷纷议论起来。

情景二:结合学生实际理解句子。

理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请三位同学到讲台前,说互相可以学习的优,应当改正的缺点。

二、要让孩子和孔子对话

阅读教学就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三者对话的过程。

和文本对话就是和《论语》对话,和孔子对话

对话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走近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探讨、辩论,与之切磋、交流,真心达到心心相印的境界。如教学中我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苦乎”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之辩,这是让学生和孔子辩论。如“孔子为什么‘好古’,我们今天应该好古还是好今”这是学生和学生辩论。对话的形式可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等。

三、要有语文味

语文课要有语文味,特别是《论语》这样的文章稍一不慎就会上成思想品德课。

语文的因素在哪里呢?在语言文字的推敲和品味。

《论语》是孔子和弟子的对话语录,完全口语化的,这种“不亦……乎”的句式十分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这些都是值得学生细细品味,反复玩味的。

下面的教学片段就体现了我的尝试和追求。师:今天的语文课,我们不仅讲要怎么做人。你看孔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我看谁有发现的眼睛。孔子三句话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生:我觉得孔子的三句话都很精练。

生:孔子的语言很押韵。

师:这三句话都有一个共同的句式:“不亦……乎,不亦……乎,不亦……乎”这是孔子语言的特点。

生:孔子的语言结尾常常加上“乎”、“也”等。

师:古人的话有“之乎者也”。“之乎者也”相当于我们今天的语气词“啊、哪、呢”,所以讲话时,用上一个语气词,能加重你的情感。

孔子是中国符号,《论语》是中国“圣经”。如果中国人不了解《论语》,那就不是地道的中国人;如果语文教师没有读过《论语》,那我武断地说,那他就不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语文教师。这就是我今天给孩子们教《论语》的体会和感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论语   孔子   语气词   之乎者也   句式   文言文   语文课   讲台   中国   枯燥   弟子   语文教师   情景   语文   讲话   语言   老师   学生   孙双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