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最爱吃鱼眼睛了”: “越界”的母爱,反而会变成伤害?

01 “女人做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关于母爱,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则“女人做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的故事。

故事其实很简单:

家里条件一般,妈妈便故意说自己喜欢吃鱼头,让孩子吃鱼肉。

孩子一直信以为真。随着他渐渐长大,也每次都把鱼头留给妈妈吃。

直到他也成家了,有了妻子和女儿,发现妻子也是说自己爱吃鱼头,把鱼肉留给女儿吃。

这时的他,才突然明白,原来妈妈是为了把鱼肉留给孩子吃,才故意说自己爱吃鱼头的。

很多人都借由这个故事,讴歌母爱的伟大和无私奉献。

但是这个故事,是否存在另一种的结局?

原文中的孩子,是三观端正的孝顺孩子,所以在成家之后,懂得了妈妈的良苦用心。他也会把这种爱传承下去。

但如果这种爱,过了头变成溺爱呢?

孩子是不是会以为父母就应该把最好的双手奉上,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呢?

被溺爱长大的孩子,就算长大了,也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更不要提对父母孝顺了。


“妈妈最爱吃鱼眼睛了”: “越界”的母爱,反而会变成伤害?


02 溺爱,成长道路的绊脚石

刚刚过去的春节,可能大家会见过这样的场面:

一大家人其乐融融地围坐在餐桌旁。端上了一盘菜,父母或者爷爷奶奶,总是会第一时间夹给孩子,嘴里还说着“宝贝快尝尝,这可是特意为你做的!”

父母和爷爷奶奶的做法,其实和把鱼肉留给孩子的家长想法一样,都是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不舍得他们吃苦。

但如果把握不好度,超过了爱的界限,只会让孩子感觉理所当然,学会自私自利。他们就认为自己是最重要的,全世界都应该围着我转,否则就是不对的!

在小家里,还有家长护着。但是等孩子长大之后,走入社会,怀着“唯我独尊”的想法,只会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永远无法构建自己与他人的良好关系。

在英国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溺爱的双亲应该记住,每件事都替孩子做,不希望孩子做什么事,这是对他有害的。”

父母的溺爱只会让孩子缺乏独立,而被溺爱“浇灌”长大的巨婴,迎接他的人生路只会满是荆棘。


“妈妈最爱吃鱼眼睛了”: “越界”的母爱,反而会变成伤害?


03 如何不让父母之爱变成溺爱?

也许有的家长会问,不是要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吗?怎么知道这种爱是不是溺爱呢?

如果怕溺爱惯坏孩子,那对孩子严苛一点总没错吧?

这个想法也是不对的!

被溺爱长大地孩子,会处理不好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变得自负;而被严苛打骂下的孩子,会处理不好自己内心的冲突,变得自卑。

不管是溺爱还是严苛地对待孩子,是养育的两个极端,都是不可取的。

如何不让父母之爱变成溺爱?如何改变父母粗暴地教养方式?

我推荐所有的养育者,都来看看《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这本书。


“妈妈最爱吃鱼眼睛了”: “越界”的母爱,反而会变成伤害?


书的作者,是拥有40年育儿经验的美国实战派育儿专家,伊丽莎白·克拉里。

她本人在美国教育界很有名,还上过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的脱口秀节目。

这本书尤其适合0-6岁的家长阅读,是她育儿知识和经验的集结。因为作者本人的经历,所以这本书不仅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有具体的操作步骤,和一般育儿书相比,具有更强的指导性和实操性。

下面,我就结合本书内容和中国国情,和大家分享下精华内容。

04 了解“三脚凳理论”,让你从战略上掌控全局

古人们常说,欲想善其事,必须利其器。要想提高教养水平,必须先从“战略”上搞清楚自己的养育理念到底是什么。

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你清楚了解自己的价值观吗?

你对孩子有什么期望?

在育儿的过程中,你对自我需求尊重吗?

这三个问题,就是儿童教育中,父母首先要树立的“三角凳理论”的三条腿。若缺少任意一条腿,三角凳都不稳。


“妈妈最爱吃鱼眼睛了”: “越界”的母爱,反而会变成伤害?


价值观方面:

对中国父母来说,对待成人子女,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经验主义”。“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这句话虽然表明了父母的经验丰富,但并不代表我们的价值观就是无可挑剔的。

与之相似的,父母价值观对孩子的影响,直接决定了他们的教养方式。

你希望孩子性格温顺还是活泼好动?

你希望孩子喜欢运动还是乖巧听话?

你喜欢孩子喜欢冒险还是敏感体贴?

孩子的不同特质的养成,除了先天遗传因素,大部分是由父母的养育方式决定的。而价值观就是决定养育方式的前提。

调整期待方面:

所有的父母,在被问到对孩子未来的期望是什么,最常见的回答就是:希望ta拥有健康、快乐的一生!

但是具体在生活的细节里,我们还是会不自觉地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做比较。

如何降低自己的育儿焦虑?

用平常心更好地看待自己的孩子?

认清孩子的发展规律至关重要!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多了解关于儿童敏感期,大脑发育阶段等相关知识,调整期待,并引导孩子培养乐观的心态。

尊重自我需求:

有了孩子之后,我们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对不是有了一个新成员的加入这么简单!尤其是孩子的头3年,对于妈妈来说,是人生的一个崭新阶段。

咿呀学语的宝宝确实可爱,但是生活中也有洗不完的衣服,做不完的辅食,更不要提母乳妈妈的辛苦了。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副教授,吉尔·斯塔姆《0-5岁,怎样让孩子更聪明》中说:

“照顾孩子是一项艰辛的工作,这项工作对人的要求很苛刻......作为一个看护者,你首先得关注自己。”

想必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今天心情好,那么孩子捣乱,也会和风细雨地对待;如果心情糟糕,那么孩子一样的行为,可能就会让我们瞬间爆发。

我在参加工作坊的时候,经常有家长们喜欢“吐槽”说,自己孩子心理素质差,没办法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但是孩子的情绪管理,都是从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身上习得的。

如果父母不能先满足自己的需求,让自己情绪平稳,那么孩子只能脾气越来越差,没办法管理好自己。

所以,请先给自己留点放松时间吧!


“妈妈最爱吃鱼眼睛了”: “越界”的母爱,反而会变成伤害?


05 界定双方需求,将烦恼进行归属

《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一书中,一共介绍了10大策略、32种替代打骂方法、150种现场问题解决技巧“。但是除非是专业人士,你我这种普通人,看见这么多林林总总的技巧,只会感觉崩溃:这么多条条框框,可怎么能融会贯通呢?

不用怕,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通览全书你会发现,解决99%的教养问题,都是从”三角凳理论“出发,界定出父母、孩子的需求,再寻找解决方式!

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根据“谁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将烦恼进行归属。

这就需要你列出孩子的哪些具体行为(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是否对你造成影响,来进行界定。


“妈妈最爱吃鱼眼睛了”: “越界”的母爱,反而会变成伤害?


06 根据“谁拥有问题”,选择不同应对方案


把需求界定之后,就要根据“谁拥有问题”,选择不同应对方案。


“妈妈最爱吃鱼眼睛了”: “越界”的母爱,反而会变成伤害?


父母、孩子都无问题,这里就不需要讨论了。我们来看看孩子和父母拥有问题,分别应该怎样应对。

当孩子拥有问题(烦恼)时:

当孩子拥有问题(烦恼)时,最佳的解决方案是父母积极倾听孩子的心声

比如孩子因为在哼哼唧唧,情绪不佳时,你要试着和孩子交流,弄清楚孩子反常的原因。

是因为今天午睡的不好?

还是因为新买的玩具没到货?

或是单纯因为无聊?

不同的原因,都可能表现出同样的外在表现。父母可以根据对孩子的了解,来逐一分析可能的原因。

在对待孩子的时候,越小的孩子,越需要父母对令性明确的引导,不要给他们太多的选择。

举个例子,宝宝到了2岁左右,会有一段叛逆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terrible two”(难缠的2岁)。

这个阶段的孩子,会突然变得不听话,爱捣蛋,以前养成的好习惯也突然不见踪影。“不、不要、不行”变成了他们的口头禅,以前的育儿方法似乎都不管用了!

父母该怎么办呢?

举个书中的例子,妈妈要把马克从托儿所接走,但是马克拒绝了。妈妈就说:“快过来,不然我就走了!”

妈妈的威胁会奏效吗?

当然不会!因为妈妈不可能丢下马克走,所以这个是无效的招数。

那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答案就是,妈妈和马克说:

“你是自己走过来上车呢?还是我抱你上车?”

给孩子有限的选择,而不是用威胁、利诱的方法,会给孩子的行为产生有益的影响。

察觉到孩子的情绪变化,可以预先给家长讯号,做到未雨绸缪。


“妈妈最爱吃鱼眼睛了”: “越界”的母爱,反而会变成伤害?


下面,我们来具体说说积极倾听

积极倾听的诀窍,在于用同理心倾听孩子的表达。父母无需提供意见,也不提供判断,只是让孩子清楚表达自己,自己厘清思路,摸索可能的解决方案。

刚开始,积极倾听可能会花费你一定的时间,尤其对于亲子关系不佳的家庭。但是随着积极倾听的不断深入,解决问题的时间会越来越短。

“积极倾听的一大优势在于促使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对父母形成依赖。积极倾听有助于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这种能力是长期的。”

当父母拥有问题(父母烦恼)时:

当父母拥有烦恼时,这就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了。

父母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心态、外部环境来解决问题。也可以直接对孩子说“事实+感受”,也就是采用“我讯息法”,通过解释自己的需求、感受来说服孩子。

举个例子,当你在和爱人想要谈话时,孩子在旁边将音乐声开得太大,影响你们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你就可以直接和孩子说:“宝贝,你把音乐声音开得太大,我和爸爸没办法说话。让我感到很懊恼。”

只要你们的亲子关系不是很糟,那么孩子肯定会把音乐调低的。


“妈妈最爱吃鱼眼睛了”: “越界”的母爱,反而会变成伤害?


07 写在最后

当你采用完应对方案后,别忘记对结果进行评估。

如果方法奏效,就试着进行记录下来,并进行复盘。如果效果不佳,就要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尝试改进。

对于父母来说,教养孩子的目的,都是指向同一个目标,让他们学会独立,并走向更远的未来。

就像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说的:

童年需要一个终点,而培养孩子独立、培养孩子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离开家长安全的怀抱,自主追求高一级的冒险和挑战,则是家长的职责。”

孩子始终是独立的个体,不管是打骂、溺爱,终究只是一时之技,而无法解决长远的问题。不如从现在开始,“与打骂和溺爱说拜拜”吧!


“妈妈最爱吃鱼眼睛了”: “越界”的母爱,反而会变成伤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脱口秀   妈妈   严苛   鱼头   溺爱   鱼肉   教养   母爱   马克   价值观   情绪   烦恼   家长   父母   眼睛   最爱   需求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