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凭什么从一个不懂礼貌被人嫌弃的孤儿摇身变为女王学院毕业生?

《绿山墙的安妮》中安妮是一位孤儿,马瑞拉收养了她。里德太太曾因为安妮的无礼而瞧不起她,但她后来却成为了女王学院的毕业生。这中间到底是谁施了魔法?

除了马瑞拉,别无他人。那么马瑞拉的魔法有哪些?她凭什么从一个不懂礼貌被人嫌弃的孤儿摇身变为女王学院毕业生?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一,目标明确。

“她不但可爱,而且是个可造之材”“我一定要把她培养成一个有出息的孩子”。玛瑞拉屡次对安妮提出这样的要求,“我希望你能听话,努力做一个好孩子”等。“有出息的”、“好孩子”,在玛瑞拉这些语词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玛瑞拉说:“……领养你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商定好了,要让你受到最好的教育。我觉得一个女人有必要有养活自己的能力……多掌握一门本领对自己没有坏处……”

这也应该是玛瑞拉对自己说过千万次的话吧!终生未嫁的玛瑞拉寻求、坚持的应该就是这个了。对女孩子的教育还有什么比这个更重要的呢?200多年过去了,这些话照样实用。自食其力,独立自主,应该是做人最起码的底线。

滴自己的汗,

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靠人靠天靠祖上,

不算是好汉.

---陶行知

可是,瞧下当今社会,令人悲哀的啃老族,真是很无语!尤其是女孩子,谈对象之前首先要车、要房,再加一个不要和父母同住。孩子什么时候变成了这样?可怜天下父母心,现在中国的父母真的变成了“可怜”。问题出在了哪里?还是父母。“父母包办”,从小父母包办所有的问题。我在的农村,很多父母无论春秋还是冬夏都是接送孩子上下学(不止低年级,高段也是如此),我家在村外住,一年四季我都走路上下学。经常受到家长的“关心”:家那么远,省着你的自行车干嘛?怎么不舍得买辆电车?我只能报以微笑。邻居家的小男孩已跟我走了两年,有时碰上熟人让他上车,他也不上。走路上学的孩子也有,但是极少。这只是一个极小的方面,但是由这一点可以窥见全豹。孩子真的成了“金丝雀”,所以你就得管他们一辈子,甚至包括他们的孩子。她凭什么从一个不懂礼貌被人嫌弃的孤儿摇身变为女王学院毕业生?

图片来自网络

第二,尊重、平等、坦诚。

安妮无礼顶撞了里德太太,里德太太告诉玛瑞拉:我那八个孩子,一不听话我就拿桦树枝伺候他们,懒得跟他们啰嗦。

玛瑞拉则要思考她接下来怎么做。她突然意识到,安妮粗野的举动带给她的羞愧感,远远大于她对安妮没机会接受教育的悲哀感。她想到自己竟然这样在意自己的面子,心里既不安又惭愧。

玛瑞拉根本无法接受里德太太的教育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根本不能让安妮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一定还有更好的方法。

玛瑞拉虽不是专职的教育者,却很专业。她知道首先应该让安妮认识到错误,教育者不应该因维护自己的面子而惩罚孩子,而是应该基于生命的成长。

体罚,玛瑞拉从未用过。您用过吗?里德太太经常用,但是她看不到孩子的内心。惩罚,尤其是体罚,对孩子暂时或者说短期内是很见效果的,但是也会埋下负面的种子。如:自卑、报复、残酷、冷漠等等。

当细心的马瑞拉看到,安妮把向里德太太道歉当成了一件乐趣,她明白了这种惩罚没有起到她想要的作用。她不知道该怎么评价安妮当时的表现,她也明白,无论如何都不能贸然地把按你批评一顿,那样做太不明智了。

玛瑞拉并没有仅仅满足自己“面子”,她寻求的是真正帮助安妮的成长之路。无疑,她运用的是积极管理、正面管教。

现实生活中,有时候我们大人是很不讲理的,所以才会培养出胡搅蛮缠的孩子。

胸针事件真相大白后,马瑞拉是这样对安妮说的:

安妮,看来我还是不了解你。不过,现在我证实了你没有说谎,我之前应该相信你才对。……这件事毕竟是因我而引起的,主要责任在我。安妮,让我们相互原谅好吗?从今以后,我们要重新认识彼此。

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会这么坦诚吗?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没有信任,教育变无从开始。你相信你的孩子吗?你的孩子相信你吗?马瑞拉在其他事件中,一直都很冷静,唯独这件事她陷入了迷雾。当局者迷,关键是还是她对安妮心有成见。就像唐僧认定了悟空乱杀无辜,从而冤枉行者。玛瑞拉认定了安妮喜欢幻想,胸针极可能成为她幻想的对象,所以“冤案”不可避免的发生了。不过重要的是清醒之后的态度:尊重、平等、坦诚,我从玛瑞拉身上学到了很多。她凭什么从一个不懂礼貌被人嫌弃的孤儿摇身变为女王学院毕业生?

图片来自网络

第三,理性的爱。

“以后这孩子就由我来教育,你最好少插手;等我的办法失效了,你再来管教她”。

母性的爱是无条件的、感性的,而父性的爱则是有条件的、理性的。玛瑞拉身上,这两种爱兼具,只不过更多的是父性的爱。首先,她虽然是女性,但她是安妮的养母。当然,这不能称其为理由,更多的是玛瑞拉非常理性,这样的女人不是很常见。

安妮很想称呼玛瑞拉“阿姨”,但是被拒绝了。众所周知,阿姨这个词在中国有可以解释为“后妈”或者“养母”。我想,这也应该是译者的本意。玛瑞拉的拒绝,可能是因为习惯。

……

“我可以叫你玛瑞拉阿姨吗?我真的想这么叫,”安妮诚恳地说,“我一个亲戚也没有。如果我能叫你阿姨,我会有一种归属感。我就叫你'玛瑞拉阿姨',行吗?”

“不行,'阿姨'这个词跟我没关系,我不喜欢有人这么叫我。”玛瑞拉严肃地说。

……

不管安妮怎么说,玛瑞拉就是不允许。

我们中国人是很在乎称呼的。往往后母或者收养人更是如此,其实,称呼没那么重要,只是形式罢了。即使,嘴里叫得再甜,心中没有你还是白搭。

称呼也可以反其道用之。

玛瑞拉不答应安妮的请求,自有她的用心。她凭什么从一个不懂礼貌被人嫌弃的孤儿摇身变为女王学院毕业生?

玛瑞拉的眼睛非常锐利,还有一颗睿智的心灵。

在决定收养安妮之后的一天,玛瑞拉安排安妮不停地做事,自己则在一边观察。发现安妮既听话又机灵,领悟力也很强,但是很爱幻想。她一旦陷入幻想,就会把一切抛到九霄云外。

毫无疑问,喜欢幻想是优点也是缺点。在安妮身上体现的非常显著,她给自己喜欢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取一个美丽的名字,甚至编出很多故事。这和她曾经的生活有很大关系,但无疑也会耽搁好多事情。

玛瑞拉及时发现了这一点,适度遏制她的“幻想”成为教学内容之一。

玛瑞拉的另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是抑制安妮的爱慕虚荣。

安妮最不满意自己的就是脸上的雀斑和满头红发,进而延伸到过分关注外表。

安妮第一天上学,玛瑞拉给她做了三件新衣服,款式单一,没有褶皱、没有花边,袖子是直筒的,针脚也不均匀。安妮不喜欢,因为它们不好看。玛瑞拉很直接的说,她不做好看的衣服,是免得使安妮更加虚荣。衣服虽然简单,但是很耐穿。这很像是我的父母对我的教育,我从不觉得不满。其实,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是这样点滴渗透的。

前段时间网上讨论过校服问题。校服在教育中只是个辅助,关键不是校服,是穿校服的人。

有一天,安妮对马瑞拉说:只有得到教训,才能改正错误。……经历过“胸针事件”之后,我知道了不能随便乱动别人的东西;“幽灵森林”那次之后,我知道了不能胡思乱想;给艾伦太太做蛋糕失败那次之后,我懂得了做饭的时候要仔细认真;前段时间把头发染成绿之后,我明白了虚荣心不能太强,打那以后我在也没想过自己相貌的事情。

……

我真的很想成为一个好人,想成为玛瑞拉、斯塔西老师、艾伦太太那样的人。

由玛瑞拉要求她做一个好人,到她热切地希望自己做个好人;由分不清对错,到是非分明,玛瑞拉在她的目标之列。要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成为什么样的人。

当安妮真正成长起来时,玛瑞拉给她的衣服也发生了变化。

我要谢谢你为我做了一条那么漂亮的裙子,尤其是裙摆上还缝上了花边,今天秋天肯定会流行这种装饰的。

玛瑞拉的教育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从称呼到衣服,再到缝纫、烹饪、礼仪等等,所有的一切都在玛瑞拉的精心计划之中。

为人父母,首先你心中必须有个“底”,不能被孩子牵着走。带孩子买东西,尤其是给女孩子买衣服很容易“被”孩子哭。孩子一哭,家长往往乱了方寸。其实,无论男孩女孩,我们家长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迁就,慢慢变成了孩子牵着大人走。

请看一段很有意思的对话。

“……安妮.雪莉!回来,马上回来!”

“噢,玛瑞拉,主日学校安排下个星期去郊游……玛瑞拉,我能参加吗?”

“好了,安妮,你先看看现在几点!我又没有说过要你几点回家?”

“说过,两点——可是,玛瑞拉,我能去郊游吗?……”

“我让你两点回来,你也没有按时回来呀。……”

“我已经尽可能早的回来了。可是,郊游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

“我让你几点回来,你就应该几点回来,不能超过那个点。……你是主日学校的学生,当然可以向其他孩子一样去郊游,而且我也没说不让你去。”

这就是玛瑞拉,理性的玛瑞拉。

理性并不表示玛瑞拉是冰冷的机器人,为了把安妮培养成人,她把对安妮的爱深深隐藏。当突然有一天她发现安妮已变成十五岁的少女时,想到安妮不久就会离开自己,她也会像其他母亲一样忍不住流泪。就像《“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里边的爸爸,玛瑞拉对安妮的爱更多的是用严厉的态度激发。

马修死后玛瑞拉才对安妮道出真情:安妮,我的好女儿,我一直深深地爱着你,自打你来绿山墙农舍的那一天起,就决定要保护好你。

安妮何尝不是早把玛瑞拉当成了亲生母亲!玛瑞拉虽然一直以来都那么严厉的对待安妮,但是安妮从来没有把她当做外人。对马瑞拉,向来是有什么说什么。

这应该归功于教育的神奇!她凭什么从一个不懂礼貌被人嫌弃的孤儿摇身变为女王学院毕业生?

图片来自网络

几千年前圣人就说:因材施教。单单一个“孝”,对不同的孩子就有不同的答案: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是说,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之难就在于孝敬父母的时候的脸色一定要和颜悦色。有好的食物,要首先拿来孝敬父母。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是说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是说对于父母最担心是他们的身体健康。

孩子是各不相同的,信任是最基本的。了解孩子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针对孩子的特点制定教育计划并施以理性之爱。对于计划外的事件,处理时也要遵循尊重、坦诚等原则。

相信大家都会变成会使魔法的仙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安妮   山墙   好孩子   养母   这一点   胸针   校服   孤儿   坦诚   女王   礼貌   阿姨   太太   毕业生   理性   衣服   父母   幻想   孩子   学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