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为什么一直长不大?

乍一听,或许你会有疑问,成年难道还没有成人吗?

事实正是如此,很多年轻人虽然已经年满十八岁,达到了成年的标准,但远远还不是一个成人,凡事还要靠父母来解决。还有三十多岁的巨婴,离开父母,生活就会过得一塌糊涂。你可能经历过或者看到过,有些年轻人第一次上大学的时候,注册报到的手续是父母跑前跑后帮忙办的,连床上的被子也是父母爬上爬下帮忙铺的。

你的孩子为什么一直长不大?


目前咱们中国家庭的孩子出现了过度养育,还谈不上“育”,严格的说家庭只做到了养。而且是溺养。很多孩子出现了生活能力不足、心理问题严重的现象,究其根源是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造成的。所谓过度保护指的是父母给孩子的关怀和帮助超过了孩子成长所必须的部分。父母深度介入,甚至是一手包办孩子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我家的孩子,如果不是我“狠心”让他什么事情都自己尝试学着做,现在也没资格写这篇文章。我老婆就是中国家庭过度干涉孩子生活的“典范”。为此,几年下来,我自己都说烦了,她也听腻了,但还是拗不过我的执着。我父母们能够看到过度溺育的危害,摆脱过度溺育的泥潭。

今天讲怎么样算是过度溺育?它有什么危害?明天讲要想让孩子成人应该怎么做?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怎么样算是过度溺育?它有什么危害?

说到过度溺育,相信很多父母都不陌生,他的表现形式具体有两种,第一种是父母过度保护孩子,第二种是父母帮助甚至是替代孩子做规划。把手伸到了孩子生活读书的方方面面。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父母过度保护孩子。什么样的保护叫做过度保护呢?过度保护指的是孩子在有机会变得坚强独立的时候,父母却将孩子完全保护起来,避免他们受到任何一点伤害。你可能会看到斑马线上,妈妈和孩子过马路,妈妈一边牵着孩子的手,一边左右观察,确保安全,但孩子自始至终都带着耳机在玩手机。有时候这个妈妈会是爸爸或爷爷奶奶。孩子已经八岁了,应该要自己学会过马路,我们只需要教他几次就可以了,然后在旁边看着他过几次,这个生活小常识就教会了。父母的过度保护不仅体现在人身安全上,还体现在对孩子情绪的保护上。比如孩子在学校不开心了,父母就开始担心是不是孩子遭到了校园霸凌,自己是不是应该向学校反映这个问题?但真正的霸凌,甚至那些蓄意打击或者孤立某些人,并在一段时期内多次且多方面贬低或者是伤害他人的行为。真的是少数,因为电视了一则类似的事件,就开始神经质。现在的霸凌现象并没有比过去有显著的增加,很多时候所谓的校园霸凌只是孩子之间正常的摩擦。我读书的时候是挺严重的。有些父母甚至连老师对孩子的正常批评也觉得难以接受,认为会对孩子造成伤害。

你的孩子为什么一直长不大?


如果在父母的这种过度保护之下,孩子们的彻底安全,他们没有机会接触批评的声音,更没有为将来面对真实社会做好准备。对他们进入社会是有害的。但家长不会意识到是自己挖的坑。

说完了过度保护,我们再来看过度养育的另一种形式,父母帮助甚至是替代孩子做规划。

为了让孩子能够读上心仪的大学,有一个成功的人生,父母们努力帮助孩子扫清沿途障碍,还积极主动采取预防措施,家务活自然是全包,孩子除了学习,其他事情一点儿都不用做。有的家长都恨不得自己帮忙做作业,如果他会的话。父母们也努力帮孩子做规划,这种规划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中国爸妈扎堆让孩子学习钢琴、舞蹈的情况差不多,各种兴趣班。到了小升初,初中升高中,父母的插手情况就越来越严重了。父母们为孩子们做的事还包括了代替孩子和老师沟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父母希望孩子成功,父母认为成功的路上不能犯错,一旦某个环节没有做好,孩子可能就没有办法进入名校,进而没有办法找到好的工作。所以父母只能未雨绸缪。

谋尽可能多的控制各种结果,那父母这样的做法有用吗?从短期来看,父母这种控制一切的行为很有效果,孩子的人身安全更有保障,情绪更不容易受到伤害。在学习和工作上,他们能够准确抓住机会,并且获得很好的结果。

但是从长期来看,这样的做法有很大的危害。

首先,父母过度介入,孩子容易成为甩手掌柜,甚至连基本生活的能力都不足。其次,父母大小事情包办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父母有过度溺育倾向的学生相比于其他同龄人更容易抑郁。过度介入的养育方式严重损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他们无法在父母和独立做决定之间达到平衡。大学生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问题?这是因为一直以来父母的过度介入。都在给孩子一种暗示,这些事情你没办法处理,需要我来帮助你。久而久之,孩子也会觉得自己确实做什么事情都不行,他们没有机会形成自我效能,所谓的自我效能就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务、实现目标以及把控局面。而这恰恰和父母给孩子的心理暗示完全相反,当孩子们上了大学,离开了父母的身边之后,他们需要独立面对世界,独自解决问题。小到室友为什么总是把打扫卫生的工作推给我,大到教授为什么不在论文中明确指出哪些错误,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自己解决,但很显然,他们已经习惯于父母帮助他们来解决所有的难题,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的经验,于是挫败感。会日益增强,长此以往心里就出现了问题。还有一些学生,他们听从父母的规划,读父母希望他们读的专业,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生活。

我们镇上有个学生考上了父母要求她填报的志愿,等得到通知那天,她讲:“我替你们考到这所学校了,我的任务完成了,说完翻窗户跳下了楼。这对父母相当于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女儿。

抑郁和焦虑问题已经取代了情感关系问题,成为了大学生寻求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因素。

他们被父母寄予重望,承受着极大的心理压力。表面上看父母包办一切、规划一切,暗含的则是父母对孩子的高要求,希望孩子出成绩、有成就、事事力争上游。孩子在心理上不堪重负,又没有应对压力的韧性,而父母一味施压,觉得这些痛苦不值一提。于是大学生们紧绷的弦断了,无法应对生活。

你的孩子为什么一直长不大?


我以前也属于半个溺养孩子的父亲,虽然知道要改变,但就是不知道从哪里开始改变,真正的转变是从和孩子一次激烈争吵开始的,他告诉他妈妈说:“终于知道为什么有些学生会跳楼了”。那天晚上我吓得全身哆嗦,腿发软。从那开始严肃的对待育儿,并认真的反省自我,教育自己。明天讲,要想让孩子成人应该怎么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孩子   方方面面   效能   中国   成人   独立   父母   事情   自我   妈妈   机会   家庭   大学生   学生   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