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童年是理解自己的真实线索:《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导读


理解童年是理解自己的真实线索:《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导读

李松蔚老师曾在节目中戏称,他绝对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这本书的“天使推荐人”。不能说该书在国内火跟他有多大关系,但一开始被人关注离不开他在多个场合的倾力推荐。


这是一本典型的关于心理咨询的书。把蛤蟆先生遇到的问题演绎成与苍鹭医生的十次诊疗对话。蛤蟆先生的心理问题也是现代人在成长过程中常会经历的:愤怒、内疚、焦虑、抑郁、意志缺乏、低价值感……


作者笔下的蛤蟆先生是一位双亲家境都很优越的少爷,从小被寄于很大的期望。父亲很严厉,母亲虽然慈爱但对父亲唯命是从,只在极少的时候表现出温柔。所以,蛤蟆从小孤单悲伤,一直生活在祖父和父亲优秀而自己举止不佳的阴影中,感觉没人理解自己。


为了找到自我,蛤蟆在孩童时学习很用功,一路升到了剑桥大学。可他在大学过于享受,热衷社交,导致期末考试不及格。后来,父亲想让蛤蟆接管酿酒厂,他感觉自己难以胜任便拒绝了。父亲骂他是个废物,他再一次在父亲那里受到了挫败感,直到父亲因压力过大致死。


蛤蟆顺理成章地成了庄园的继承人,并分得一大笔钱。蛤蟆庄园很大,有一大块土地,有可以摆宴席的大厅,还有很多仆人、厨子、员工。但蛤蟆先生并不快乐,很多房间他都没有踏入过半步。他的孤独感皱增。


尽管迫于身份和父亲留下的产业,他也会参加一些公共事务,并拥有各种社会关系的人脉。为避免一个人吃饭的窘迫,他也常会邀请一些朋友聚餐。但当闲下来没事做的时候,那种熟悉的悲哀和孤独感就会回来,让他很难受。


爱冒险的蛤蟆先生还惹过一些麻烦,发生过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他因偷车蹲过监狱、扮成洗衣工逃亡、还抢过别人的马、被一群好事者追捕……别人对他议论纷纷,还用他的故事出了本书。


总之,蛤蟆先生是一位绅士,也是一个邋遢得让人生厌的人;是一名光鲜的校董会成员,也是一个躲在桌子底下自我生厌的人。但他还算善于自我学习,在苍鹭医生的帮助下走向了独立,并逐步掌控了内心的情感世界,最终对朋友们说出了自己的重大规划:卖掉庄园,经营房地产。


理解童年是理解自己的真实线索:《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导读

其实,蛤蟆的成长之旅也是每一位读者的成长过程。


一、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李松蔚老师说这本书最打动他的一句话是“谁是我的来访者?是你?还是他们?”也正是这句话激发了他认真读下去并不断推荐。

一开始蛤蟆是因为要取悦朋友才来到了苍鹭的咨询师,但苍鹭很快发现蛤蟆的被动,并指明这并不能产生真正的合作。因为每个人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良好咨询关系的建立除了专业的咨询师,还需要独立个体的主动参与,而不是怀着一种主动受教的态度等待结果。


二、理解童年是理解自己的关键线索

一个人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感情及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起成人记忆中的一种独特体验,从而形成了“儿童自我状态”。刚出生时,我们只具备几种最基本的情感,如快乐、愤怒、悲伤、恐惧等。这些基本情感加在一起就构成了所谓的“自然型儿童”。幼年时,它们逐渐发展演变为更微妙、更复杂的行为模式,这些行为模式成为了自我的核心,融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也定义了我们一生的行为。

人生不同阶段的许多事情都会对我们造成影响。很多不好的状况我们没办法逃离,只能倾尽所能去应对,即得在特定的情形下调整自己的行为模式。这便又引出了“适应性儿童”。

事实上,不管年龄大小,我们都有可能由某些词或某些场景触发童年的感受而表现出“儿童自我状态”。但究竟是启用“自然型儿童”模式,还是使用“适应型儿童”模式应对当下的处境,这是每个人的选择,也体现出了一个人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掌控度和成熟度。


三、最大程度的感同身受是倾听者,而不是教导者

獾也是关心蛤蟆的朋友。但他威严又自以为是,总是摆出高高在上教导别人的样子,正如蛤蟆的父亲。蛤蟆对他充满了恐惧和怨恨,同时又为自己对獾的态度而内疚。所以,獾永远不可能成为让蛤蟆舒服相处的朋友。

不管是在朋友关系中,还是在亲子关系中,当一方内心受到困扰后,也许他们真正需要的是另一方能够默默陪伴左右,体验他们的感受,而不是指手画脚做智慧的化身。


四、愤怒不能被压抑,应学着不带攻击性地发火

人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不可能没有愤怒。但有些人释放愤怒像喷射火力一样具有攻击性,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发展。而有些人用缓和的方式释放愤怒,别人几乎觉察不到,这样也不至令人不安。

苍鹭用一个科学的比方引导蛤蟆思考怎样是缓和地释放愤怒。就如一个煤气罐开始发烫,压力越来越大,有爆炸的危险。最好的减压方式就是慢慢把阀门打开,让气体在一段时间内慢慢渗漏出来。

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的怄气、撒泼耍赖、无理取闹都有可能是表达愤怒的方式,用没那么尖锐的方式抒发愤怒的情绪。那么,是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这样清楚地看到自己表达的是哪种情绪呢?


五、所谓活得真实,就是真诚地回应当下的需求

在与苍鹭的访谈中,蛤蟆意识到每一个全新的时刻都意味着独一无二的机会和挑战。我们都有机会打破童年延续而来的因果循环,让真实的自我摆脱过去经历的束缚。蛤蟆最终勇敢地迈出了自我压抑和受限的状态。


在蛤蟆先生的故事中你多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有些人或许会找心理医生,有些人觉得自己还没到看心理医生的程度。但不管怎样,生活中的问题都存在。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摒弃蛤蟆先生一开始的逃避态度。无论怎样,希望这是一本能帮你拨开迷雾,找到自我成长道路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心理医生   蛤蟆   苍鹭   童年   攻击性   庄园   线索   愤怒   内心   父亲   态度   自我   真实   模式   儿童   方式   朋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