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地讨论人性问题


“优雅”地讨论人性问题

“先下后上”,这是每一个现代文明人都认可的公约,也是人们日常生活大力倡导的行为。

但是,如果你有幸体验了早高峰一线城市的地铁坐乘,便会将它抛之脑后,甚至产生深深的怀疑:眼前那些穿着光鲜,提着公文包的上班族还是文明人吗?地铁外文明儒雅的人进站后怎么就回到了争先恐后、你推我搡的不雅状态?这里面有很多个性张扬的年轻人,还有无数挂满阅历的中年人。也许他们正是敲打着文字大肆批判社会不公与阴暗的键盘侠,如今也不自觉地成为了搅动不文明洪流的主力。

以往,总觉得别人描述的一线城市早晚高峰的地铁有多恐怖是一种夸张,当自己切身体验后,才知道无数选择公共交通上下班的人每天在经历着怎样的推攘和拥挤。如果说私家车、网约车和出租车是在进行着车辆的拥堵,那么地铁、公交车上却是在上演着人流的推搡。

在全国拥堵程度排名第一的广州地铁三号线上,一时走神错过了两个站。好不容易挤出了人流,到对面换乘,结果等了7趟才被后面的人暴力地推上车。其实等到第五趟时,我已经排到了前面,但车到站开门的一刻,没有反应过来,后面的人已经冲进了本已拥挤的车厢内,也不管里面的人努力要出来的费劲。


听着工作人员拿着扩音喇叭大声地喊着“请先下后上,注意安全”。一趟又一趟,才在清晨刚刚工作一两个小时,她的声音就嘶哑了,而奋力抢夺空间的人们根本不予理会,她的声音里带了些愤怒和无奈。


第六趟车来的时候,我想我得提高警惕,随时准备着站在前面以挡住后面的人,让里面的人先下来。结果,车一来我弱小的身板经不住洪流,又被落在了车下。第七趟,我放弃了,心想也许这就是现实,大家都在赶着上班,拥挤的人都有焦急的理由,能上就抢着上吧。终于,被动地被挤进了密封的空间,人贴人动荡不得。身体不由自主,只剩下脑子还可以胡思乱想。

记得前段时间,刚选择搭乘地铁上下班,遭遇过了两站仍挤不下车的经历。同事就告诫:“坐地铁,不能够太温柔,太温柔上不去,下不来。” 果真如此!

《乌合之众》里深刻地揭示了当个人融入社会后,他的个性被群体所湮没,他的思想被群体思想所取代,抛开独处时自己树立的道德原则,表现出趋同于大众的心理和行为。地铁站里人的行为何尝又不是一种群体社会心理的缩影?

人皆有缺点,这才是真实的人生。作为旁观者、事不关己的时候,我们可以大谈特谈道德规范,用严苛的标准要求别人,但事到临头、面对选择的时候,相信大家普遍会倾向于对自己最为有利的选择。

人性最现实的地方在于,旁观者和当事人的标准不一样,有钱和没钱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电影《私人订制》有一段关于捐赠的经典台词:

“如果有一百万,你愿意捐吗?”-“我愿意!”

“如果有一栋房,你愿意捐吗?”-“我愿意!”

“如果有一辆车,你愿意捐吗?”-“我不愿意。”

“为什么?”-“因为我真的有一辆车。”

一个真实的人都有光明和阴暗的两面,一个表现在行为中,一个深藏在潜意识中。有些人外显光明,有些人外显阴暗。它们各居其位,有时候风平浪静,有时候又互相斗争。什么是文明准则?什么是道德规范?只有当个体的行为置于社会环境中,才能让人性得以最全面的释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外文   人性   文明人   光明   洪流   旁观者   人流   阴暗   拥挤   道德规范   群体   地铁   优雅   温柔   现实   标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