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书、听课还搞不定孩子?这是病,得治"老中医"坐诊,一次讲清

前言:父母对于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可谓不高,但许多父母在出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怎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尤其是有阅读、购课、听课习惯的父母,发现自己的学习行为并没有给家庭教育带来改善,以致于产生消极情绪。为什么读书、听课还是搞不定自己的孩子?是方法不对各类"砖家"在忽悠人?


文/百变爸妈


根据调查数据估算,2016年下学习和2017年上学期,全国学前和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支出总体规模约达到19042.6亿,总量上相当于财政性教育经费的60%。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在新时代,家庭中不仅具有相对充足的可用于教育的经济费用,而且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具有较强的教育投资意识。

看书、听课还搞不定孩子?这是病,得治

学科类(如数学、语文)的专业知识欠缺或提高,交给校外的专业培训机构没问题。但教育不是仅限于此,孩子的行为习惯,人格塑造等方面,是校外培训机构无法培养的。

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201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对家庭教育提出要求:"要加强对家庭教育工作的支持,通过家委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购买服务等形式,形成政府、家庭、学校、社会联动的家庭教育工作体系。"

由此,家庭教育被推上了一个新台阶。人民日报曾撰文,提出做父母的五个层级:

第一层级:舍得给孩子花钱

第二层级:舍得为孩子花时间

第三层级:开始思考教育目标的问题

第四层级:为了教育孩子而提高和完善自己

第五层级:支持、鼓励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看书、听课还搞不定孩子?这是病,得治

停留在第一层级的父母应该是极少数,多数父母应该处于第三、四、五层级。曾有人这样形容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孩子是影印件,父母是原件,当复印件出问题时,要怎样改变?答案显而易见,肯定是修改原件。

家庭教育的观念被唤醒,许多父母开始重视并身体力行,为什么那些拥有良好阅读习惯,购买网络或线下课程,来提高自己的父母,在面对问题时,依然搞不定自己的孩子呢?我认为主要是以下几方面造成的。

忽略个体差异

许多父母看书、听课后非常兴奋,恨不得立刻就能在自己孩子身上做"实验",感觉这次肯定能行。听课时,热血沸腾,回家后依然收效甚微。根本原因是:忽略了孩子自身的个体差异。每一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300万分之一,适用于别人孩子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你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不同程度的遗传了父母的基因,有自己的先天气质。按照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1、 多血质

表现特点:,好动,善于,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

2、 粘液质

表现特点: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严肃认真,但不够灵活,注意力不易转移。

3、 胆汁质

表现特点:反应迅速,情绪有时激烈、冲动,很外向。

4、 抑郁质

表现特点:行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


看书、听课还搞不定孩子?这是病,得治

这四种类型,没有对错、好坏之分,每一种类型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的部分。这是典型的四种表现,其实多数人都不一定是典型的某种特质,而是某种气质类型的倾向性更强。按照统计学正态分布来说,只是少数人是典型的某种类型。如下图,可以理解为两端是典型性的气质类型,多数人处于中间的大部分。

看书、听课还搞不定孩子?这是病,得治

图片数据与上述气质类型无关

小结:家庭教育的部分,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化的教育,无法做到一个模板,随意复制。所以,在选择方法时还是要结合自己孩子的特点,这就需要父母亲,对于育儿知识理论有一定的分辨能力,能区分出,适合孩子的部分。

分辨能力弱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非教育、心理专业的父母对于书籍、课程里提供的教育观点、方法,不具备很强的分辨能力。个人认为,教育的理论,方法源自于心理学的的观点,而心理学又分为很多流派,并不是一个流派的方法适用于所有孩子,这也是刚才提到的要考虑到孩子的个体差异。

举个例子:现在提倡鼓励式的教育,如果面对一个特别调皮、乐观、自信甚至有点自负的孩子再用鼓励式的教育,这个孩子有可能把家给拆了。

接下来简述各流派的特点,以及如何选择适用自己孩子的理论、方法。

1、 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过程。例如:教育心理学创始人桑代克的"迷笼实验",把一只饿猫放进笼子里,笼外放着食物,猫咪误打误撞中触碰了机关,获得食物。随着实验次数增加,猫咪出笼的时间越来越短。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一种尝试错误的过程,也被后人称为"试误说"。实验中,食物的吸引和自身饿的感觉,刺激了猫咪的行为,在不断的实验中(也可理解为是训练)行为得到了强化。

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孩子,我认为行为主义的理论是非常好的理论之一。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于孩子正确的行为进行强化,例如:语言的鼓励、奖励他喜欢做的事物,从而增加他们对结果的良性预期,减少不良行为的产生。

看书、听课还搞不定孩子?这是病,得治

Q:可以惩罚孩子吗?

A:当然可以,惩罚也是强化的一种,这个概念有点绕,我们放一边。惩罚,可以限制孩子喜欢做的事情,来达到惩罚效果,例如:玩具、书籍、动画片等。但是惩罚的前提是,一定和孩子提前约定好的规则,而不是父母的心血来潮,随意为之。

2、 认知学派

和行为主义的观点相对,强调自我的动机和学习过程,依靠人的感觉、知觉得到。例如:绝大多数父母喜欢说教,这种行为,就是在给孩子建立认知的过程,然而这种方法也是效果"最差的"。如果孩子能听进去你说的话,那么基本上父母也不会烦恼了。因为这个过程,忽略了孩子自己的内在动机。或者说,孩子本身是不愿意听你唠叨的,他自己没有这么做的动力。

可以让孩子通过自我体验,来获取知识、经验,达到父母想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获取的经验可能是好的体验,也可以是不好的体验。例如:孩子写作业费劲,意愿不高,可以通过和老师提前"串通",让孩子尝试下完不成的后果。我指导过的一位家长,已经这样做过了,效果还不错。写作业时间,从原来的3小时,缩短至1-1.5小时,且不用家长照看。

看书、听课还搞不定孩子?这是病,得治

3、 人本主义

也被称为积极心理学,温暖的心理学,强调人的尊严、创造力、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我认为,人本主义的观点,最适合那类"乖宝宝"。

4、 讲个故事,举例子

我曾带过一个男孩,五年级,这个孩子,超级自信,认为只要他想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这种自信源自于他自己的过往经历。象棋、魔方、蒙眼魔方、类似超强大脑的比赛、机器人、书法……都拿过全国性的奖项。这个孩子在上课的时候,经常打断老师,发表自己的观点。对于这样的孩子,实在不建议采用鼓励式的方法,肯定他的观点。如果那样做,我估计这堂课根本没法上完。

但是,这个男孩有个特点,就是认知水平和能力较高,和他讲道理,只要他认为你说的有道理,就可以接受你的观点。那么,这个孩子就比较适合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只是由于他的水平不错,对于父母的认知及表达水平也是个挑战。

看书、听课还搞不定孩子?这是病,得治

小结:简述了三个流派的观点,其实各种理论的庞杂程度令人咂舌。简单来说,我个人的观点认为,家庭教育中最常用的就是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观点。可以通过自我体验、强化正确行为,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不合理的期待

我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方法固然重要,但一定要有合理的期待。不合理的期待,会加重孩子的负担,也会让自己出现"期望越高、失望越大"的消极状态,也可以说,家庭教育中多数的烦恼来自于此。

1、 太着急

孩子的转变,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如上一段讲到的行为主义,需要经过多次的训练,才能获得行为的改变。不可能,今天学到了一个新方法,回家在孩子身上使用,明天就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可能是5天,也或许是10天,总之,要允许孩子有转变的过程和时间。

2、 忽略成长规律

很多父母在做揠苗助长的事情,根本原因是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当我们接受一种教育观点、方法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心理状态、能力是否能适应,以及当下他的主要发展目标。

看书、听课还搞不定孩子?这是病,得治

前几天报道"趴睡训练导致婴儿死亡"的案例,就是完全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规律。在这件事中的错误有三处:

第一,所谓的老师,为了培养独立性完全的不顾孩子的感受,这种观点最早由华生提出,早已被摒弃;

第二,这是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期,不是培养独立性的时候;

第三,妈妈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内在动机,还是为了让自己省事,可养育本身就不是一个省事的过程。

3、 做对了是理所应当

家庭中常见的现象是:孩子做错了,父母会做出反应,甚至上演"河东狮吼";孩子做对了认为是理所应当,没有回应。这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一个误区:不知道自己怎么做是对的。日常生活中,不仅要积极回应孩子的错误行为,对于正确的行为也要给予积极的回应。

看书、听课还搞不定孩子?这是病,得治

总结:当下信息流动速度快,有些所谓"专家,老师"并不具备很强的专业性,即使是权威发布,父母也应该抱有批判性思维来看待。好的观点和方法有很多,但不一定都适用于你的孩子,擦亮眼睛,学会分辨是重要功课。其实,只要能按照人民日报发布的"家长的层次"来去做,已经很棒了。


懂点心理学,生活更美好 @百变爸妈


延伸阅读:说句公道话:70、80父母带娃是真不易!看时代变迁带来的育儿影响

参考:百度百科《气质类型》《认知主义》《行为主义》

《人格心理学》--王伟主编,2013年8月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引用:百度百科《气质类型》

分享出去,做一个价值的传递者!​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孩子   层级   流派   家庭教育   认知   气质   观点   家长   父母   主义   过程   理论   类型   家庭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