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不是爱,家长错误的沟通方式=增加孩子遭受校园欺凌的概率

导读:提起校园欺凌,相信所有家长都深恶痛绝,对施暴者"恨之入骨"!自己的孩子,那是心头肉,外人欺负他,真是心疼。我们在谴责施暴者的同时,是否考虑过:为何我的孩子没有反抗?为何会是我的孩子,而不是其他人?本文,从亲子沟通方式视角,解读孩子遭受欺凌的心理因素。


文/37度暖爸


我记得,我在初中的时候,学校和当地公安局联合开过"公审"大会,审判三个当时在校内的小霸王。那个年代,孩子们都缺钱,他们主要是通过暴力勒索,不给就带人打、威胁等手段,强制性从学生手里勒索财物。

直到校园暴力、校园欺凌进入公众视野,国家层面也开始重视。但是我认为:就像法律的事后惩戒无法彻底杜绝犯罪一样,校园欺凌不会像我上学那个年代似的"气焰嚣张",但也会零散出现。

控制不是爱,家长错误的沟通方式=增加孩子遭受校园欺凌的概率

没有哪个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遭受校园暴力,除了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增加身体的应对能力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不容忽视----心理因素。

我们常说: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是孩子最初的人际互动模板,直白地说:父母怎么和孩子沟通、交流,会直接反映到孩子与同辈的人际关系中。话不多说,咱们直接上干货!

霍妮,医学博士,德裔美国心理学家和,中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的最早的之一。她认为:儿童的基本焦虑是来自于人际关系的困扰,是儿童在面对一个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所抱有的一种无助、无望、孤独的感受。儿童应对基本焦虑的手段有三种:趋众、逆众、离众。

趋众:就是承认自己无能,尽管他也疏远自我,心存恐惧,他依然要努力赢取别人的感情,并依靠上他们,只有他们在一起时才感到安全。

逆众:就是儿童坦然地承受周围的敌意,并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心抗争,企图成为击败对手的强者。

离众:就是表现为既不归属于谁,也不想与他人抗争,总是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控制不是爱,家长错误的沟通方式=增加孩子遭受校园欺凌的概率

那么,这些拗口的理论和家长在亲子互动中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大了去了,别急,听我细细给你说。

在养育过程中,作为家长为了保护孩子避免遭受到意外伤害,例如:触电、溺水、摔倒、划伤、烫伤等,而采取的控制孩子的行为,这也是在生活汇中最常见的一种亲子互动模式。那么,什么是控制?家长为了保护孩子而控制,这样也不可以吗?

第一,控制,简单的理解就是:你必须按照我的意愿来做,如果你没有这么做,我就不舒服了。家长自查,在亲子互动中,控制的情况多,还是少?

第二,关于控制,应该有两个限度:

1、不涉及威胁孩子生命、身体健康的行为,可以不做控制。有些潜在威胁,家长可以提前处理。例如:孩子处在口欲期爱啃东西,家长担心会"病从口入",那么可以做好玩具的消杀工作。

2、随着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完善,家长应该降低自己控制的范围和频率。孩子大约在2岁左右,开始有自我意识。最有名的就是《点红实验》,在孩子鼻子上点一个红点,并观察孩子照镜子时的反应,如果孩子试图用手去抹掉红点,这种行为可认作是自我意识出现的标志。

控制不是爱,家长错误的沟通方式=增加孩子遭受校园欺凌的概率

当孩子进入幼儿园之后,开始把老师的话当做"圣旨",你的话当做"耳旁风",说明他已经进入了社会化的过程,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完善了,具备了自我思考能力,这时候,家长应该降低控制频率。

所以,综合这两条来看,控制要有,是父母保护孩子免遭伤害的一种手段,但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要适度。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备独立思考能力,必然会在某些事情的看法上与父母不一致。父母应接纳孩子的想法,允许不同声音出现,允许孩子犯错,错误也是成长必需的"营养品"。

控制不是爱,家长错误的沟通方式=增加孩子遭受校园欺凌的概率

那么,控制和上面霍妮提到的儿童基本焦虑,还有校园欺凌有什么关系呢?

当父母出现控制行为时,必然是孩子有了不同想法,并且这个想法与父母的相悖,否则也就不会出现控制行为了。那么,孩子想去做,父母不让做,怎么办?孩子心里是纠结的,这就涉及到了霍妮的理论,孩子应对这种焦虑的三种手段。

要么,同意父母的想法,趋众;要么,我就不听你的,我反抗,我必须这么做,逆众;要么,你说你的,我一边儿去,别理我,离众。大多数父母都会喜欢听话的孩子,听话意味着顺从父母的想法。对于顶嘴、反抗、生闷气、不理人的孩子,父母是不喜欢的,可能还会要想办法把孩子给"扳过来"。

控制不是爱,家长错误的沟通方式=增加孩子遭受校园欺凌的概率

但无论是哪种应对类型,孩子都会将与父母的相处模式应用到同辈人际交往中,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孩子平时会怎样和同辈相处?

趋众的孩子,如果是压抑自己想法的认同他人,这是讨好,常常不能坚持自己的观点,重视他人感受,给"坏孩子"感觉好欺负;逆众的孩子,他们有足够力量反抗,还好;离众的孩子,像一只单飞的雁,孤立无援。

无论是哪一种应对方式,都没有对错之分,只要孩子是有意识的这么做,也没有问题,但孩子一般不具备这样强大的思考,绝大多数是来自于本能的自动化反应。所以,日常亲子互动中,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你的孩子,降低控制行为的发生概率。关于尊重,给一个标准:把孩子当做是自己的好朋友,什么话能说,什么事儿能做,这样就会比较清晰了。

结语:严格来说,我们每个人都走在完善自我人格,自我成长的路上,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上述的这些内容,在生活中,不一定会发生,但是作为父母能学到的每一点知识,都是为了降低孩子出现问题的概率,防范于未然。


@37度暖爸 专注婚姻家庭与亲子关系,一个不温不火,温度刚刚好的爸爸,如果恰巧你也喜欢我的内容,这是遇见的缘分,别错过,点个关注再走吧。

分享出去,做一个价值的传递者!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家长   方式   孩子   都会   校园   敌意   概率   焦虑   亲子   手段   想法   意识   父母   错误   自我   能力   儿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