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连接、人工智能、机器人|未来已来,如何让孩子变得不可替代

导读: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国家强大,世界和平与发展是主基调,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我们也生活在一个最坏的时代,科技发达,各项科技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对人的自我价值造成了一定的压榨。脑机连接技术、人工智能、机器人……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如何让你的孩子变得不可替代?

友情提示:本文较长,相信你看完后,会对这个时代以及教育观,有全新的认识。

文/37度暖爸


2017年《纽约客》杂志一张封面在朋友圈被刷了屏。封面上,人类坐地行乞,机器人则扮演了施予者的角色,意指明显——在未来社会,人类的工作机会被不断进化的机器人剥夺,从而沦为了流落街头的弱者。

脑机连接、人工智能、机器人|未来已来,如何让孩子变得不可替代

2020年8月,科学狂人马斯克(特斯拉老板)用活猪演示了脑机技术,将大脑与机器连接、对话、协同工作,变成了可能。在未来,人类会不会不需要学习,通过脑机连接直接下载相关知识,大大缩短人类学习时间?

脑机连接、人工智能、机器人|未来已来,如何让孩子变得不可替代

BBC 基于剑桥大学研究者 Michael Osborne 和 Carl Frey 的数据体系分析了 365 中职业在未来的"被淘汰概率"。

没有人能阻止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未来10年、20年后,我们将生活在怎样的世界,也没有人能预测。未来已来,如何让我们的子女在步入社会后变得无可替代,应该是当下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不是在应试教育的独木桥上神经紧绷。

脑机连接、人工智能、机器人|未来已来,如何让孩子变得不可替代

我们通过BBC公布的职业被淘汰概率,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

第一,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各种新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提高生产力,使得生产更加模式化、标准化,生产过程可控。例如,最早实现机械工业化的汽车制造业,大量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完成繁重、精密、复杂、重复的工作,这是人类不可比拟的优势。我坚信,在未来,一些重复性、机械性、无技术含量的工作被替代,将是必然。如果自动驾驶变成现实,你认为"司机"还会作为一个职业出现吗?

第二,新技术的出现,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造成劳动力过剩。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在工业的应用为标志,同时也造成了许多人的失业。生产力提高,科技进步,也会对人类的自我价值造成压榨。道理很简单:机器能做的事情越来越多,人类的价值自然就体现得越来越少。

例如:古代医生讲究"望闻问切",现在去医院就医,还有医生这么做吗?医生常规做法是开出各种检查单,坐等报告结果。我并不是说这样不好,这样的检查不依赖人类的主观经验,更具有可复制性与推广性。但不能否认的是,对于医生的价值体现存在一定压榨。就像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失业的纺织工人,当他们得知自己将被机器替代时,一定会产生落寞与无能感。

脑机连接、人工智能、机器人|未来已来,如何让孩子变得不可替代

第三,机器的工作范围必然是在人类"设定"好的范围内工作,通过程序的设定完成固定的工作。由此看来,机器可以代替人类的工作,但无法代替人类的情感、创造性和审美。

我认为:协同工作能力、社交能力、创造性、创意能力、共情能力将会成为求职者不可替代以及必备品质。

教育具有时代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人才,确切地说是为了培养当下社会需要的人才;也具有滞后性,孩子们所学习的课程、使用的教科书,都需要经过编审、论证、审批、实行等多环节,体现在当下学习的部分知识会滞后于目前的发展。例如:计算机专业,学习的科目和知识,至少滞后当下行业发展3—5年。所以,对于时代变化的嗅觉,家长群体应该首先敏感、并觉醒,对于孩子的培养,不能完全依赖学校教育。

脑机连接、人工智能、机器人|未来已来,如何让孩子变得不可替代

第一,孩子的情绪情感及共情能力培养

我始终认为,情绪稳定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情绪稳定的子女。不随意发怒、能觉察自己的情绪来源、控制不良情绪对家人产生伤害,是对于子女最好的情绪范本。既不过度骄纵,也不过分保护,让孩子能够在自然的环境中体验人类丰富的情绪情感,教会孩子如何表达情绪,而不是富有破坏性的行为和攻击性语言,是对孩子情绪最好的引导和教育形式。

当孩子拥有良好且稳定的情绪,共情能力、协同工作以及社交能力,会自然而然地得以发展。有谁会喜欢一个情绪不稳定,时而发怒、时而悲伤、时而又高兴地跳脚的人呢?关于情绪的详细解读,此处不再展开,有兴趣的父母可以观看我的专栏。(传送门:父母必知的情绪管理)

脑机连接、人工智能、机器人|未来已来,如何让孩子变得不可替代

第二,创造性、创意能力培养

创造性和创意能力源自于探索欲、想象力,提及创造性和创意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考虑如何"保护",孩子从来不缺少探索精神和想象力,只是在养育过程中,被养育者无意间的行为、语言,给抹杀掉了。

1、孩子随着身体的发展,行动能力越来越强,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他们对于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心与探索欲。在他们探索的过程中,父母亲过度的保护欲会压制孩子探索欲的发展。担心孩子会受到身体伤害,是为人父母最不愿看到的事情,但是和孩子的想象力、探索欲相比,孰轻孰重?我认为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保护孩子遵循一个原则:不伤人、不伤己、不伤物。

2、孩子因为没有成人过多的规则,以及逻辑思维能力较差,而拥有天马行空般的想象力。父母不可用自己的标准要求孩子,例如:孩子将太阳画成灰色,那也是孩子眼中的世界。要知道这世界上所有的创造都来自于人类丰富的想象力。

脑机连接、人工智能、机器人|未来已来,如何让孩子变得不可替代

莱特兄弟因为飞上蓝天的梦想,观察鸟类飞行,发明了飞机;为了达成远距离通话的目的,贝尔成了电话专利的拥有者;张衡所处年代地震频发,想要预测地震而创造出了地动仪;机器人一词最早出现在捷克作家的小说中……

3、拥有批判性思维,是创造力的基础。批判性思维,是敢于质疑前人的研究成果,能从前人的研究中发现"漏洞"与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思路。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来自于对于"话语权、选择权"的使用,父母允许孩子提出不同意见,表达自己的思想,是在家庭中培养孩子批判性思维的最优选择。

一味要求孩子听话,是父母亲自己的控制,当孩子真的变成了一个听话的孩子,那只是代表着他成了父母的"附庸",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尊重孩子,非常简单的一个词,对于多数父母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难。(关于尊重,传送门:你希望孩子听话、懂事……作为老师,我更喜欢调皮的孩子 )

第三,父母亲的自我成长

有人说:孩子,是我们的生命更加完整。我说:有的人通过养育,不断完善自我,使自己更加完整;有的人,只是将自己儿时的互动模式,传递给孩子,孩子成了自己不折不扣的复印件。

没有人天生就知道如何做一个"好爸爸/好妈妈",但这并不妨碍在育儿路上的自我成长。优秀的父母,应该具备反思自我的能力,善于在于孩子互动的事件中,寻找可以发生变化的契机,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思维、语言,令孩子发生变化。

脑机连接、人工智能、机器人|未来已来,如何让孩子变得不可替代

我曾接触过一个叫熙熙的5岁男孩,妈妈说:他对动画片不感兴趣。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原因是:装修新房时,妈妈直接将书柜替代了电视墙,每天晚饭后,全家人一起坐在客厅读书。我并不建议这样做,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媒体发达的时代,但这位妈妈的做法也让我们看到父母改变的力量有多大。

其次,现在多数父母在遇到育儿问题,会直接将"矛头"指向孩子,在我接到的求助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描述:"老师,我的孩子上网/写作业磨蹭/注意力差/……你看你有什么办法,改变孩子?"对此类问题,我极少提供方法,因为我深知,孩子的问题源自于父母的养育、互动模式,而不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即使我提供了方法,也不会发生多少改变。

脑机连接、人工智能、机器人|未来已来,如何让孩子变得不可替代

现在部分"专家、公知",给出的方法、改变策略,不过是为了迎合家长的育儿焦虑,这样做更符合父母的"心意"。如果孩子足够强大,我想他们一定会寻找令父母改变的方法和策略。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结语: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是必然,没有任何人/组织,能够阻挡。我们要做的只有顺应,而不是逆行,当未来已来,你如何令你的孩子变得无可替代,是当下每个父母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37度暖爸 心理所婚姻家庭与亲子关系在职,每天分享心理向育儿知识。据不完全统计:关注暖爸的人,99.99%的家庭婚姻更美满,孩子更乖巧。

分享出去,做一个价值的传递者!

本文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作者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机器人   批判性   创意   人工智能   父母亲   创造性   想象力   情绪   思维   父母   人类   机器   能力   未来   孩子   时代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