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中国女科学家收获重量级大奖,全球仅两名


上个月,美国维尔切克基金会宣布了2020年度维尔切克奖获奖人选,著名女科学家庄小威获生物医学奖。


这个奖项每年只有两个名额,颁发给在美国以外出生的艺术家和科学家,奖励他们在艺术或科学领域作出的杰出成就。一个是给生物医学界,一个是给人文艺术界,而今年生物医学的奖项落在了庄小威身上。


天才中国女科学家收获重量级大奖,全球仅两名


31岁拿下“麦克·阿瑟天才奖”,成为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也是24个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与诺贝尔奖最接近的华人女性;


年仅46岁,已成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庄小威身上的光环真是数也数不清。


天才中国女科学家收获重量级大奖,全球仅两名


翻看她的人生履历,你会觉得她从小仿佛像开了挂一样的优秀。


她所取得的成就和荣誉,也赶超了许多资历老名气盛的科学家。


2014年,明明成就更大的她却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许多人站出来为她打抱不平。


她发表的论文他引超过12600次,最高单篇他引超过2000次。(这仅仅是截止到2015年的统计数据)


01

从小就表现出异于常人的聪慧


庄小威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和母亲退休前都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受父母亲的影响,从小耳濡目染的庄小威就对科学感兴趣,同时被物理严谨的推理之美所吸引。


书桌边,父亲正在教一个小男孩物理,父亲问:“一杯水放在桌子上,这个水杯受了多少力?”这是一个普通初中物理问题。


“有水和水杯的重力,桌子还有个支持力。”男孩说。


“你还能不能想出来其他的力?”父亲问。


“没错啊,就这两个力,一平衡它就不动了。”男孩回答。


在一旁玩的庄小威却插话:“空气对水杯还有个作用力。”


父亲大喜,夸耀:“这孩子尚未上学,竟有几分物理天分。”


那时的她也许还不懂空气怎样让水杯受力。只是因为父亲是空气动力学教授,提出的问题肯定跟空气有关,于是就这么作答。


儿时的庄小威便表露出了超出同龄人的聪慧。她的表妹曾回忆一段幼年秩事:“她记忆力超强。记得小时候,我爸爸教她学中国象棋,什么是将、士、象,每个棋子该怎么走,不用多,只教一遍她就全都会了,惊得我爸爸直咂嘴。”


不仅如此,庄小威从小就非常懂事独立。5岁多时,父母上班不在家,她自学炒青菜、打扫卫生等家务活。


中学时,她在班上年龄最小,但各门功课都拔尖,曾荣获全国中学生数理化竞赛第一名。


庄小威当年的老师,如今已年过七旬,但想起这个30多年前的学生,却仍旧记忆犹新。


“首届22个学生是全国招生,虽然只有十二三岁,却是百里挑一的智力超群。班里男生比较多,女生只有5个,庄小威就是其中之一。她上课非常专心,学习特别刻苦用功,求知欲强,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劲头。”


也清晰记得那时庄小威在课堂上专注的眼神,“老师到哪,她的眼睛就跟到哪,聚精会神,一刻都不会落下”。


后来,庄小威被推荐到北京景山学校上了半年中科大预备班;


13岁转入苏州中学中科大预备班;


15岁那年她如愿以偿,以高考600多分的状元成绩考进中科大少年班。


02

除了吃饭,寸步不离实验室


多少人被物理高深的理论和繁多的公式折磨哭过,可是庄小威从小就喜欢物理,谈到物理,像谈论亲密无间而又钦慕的朋友。


天才中国女科学家收获重量级大奖,全球仅两名


“物理有着很强的逻辑性,真的觉得物理非常美,非常严谨,很合我的口味,任何东西都有它的逻辑推理,不要死记硬背,注重逻辑推理,一连串下来,理解了也就全部学会了。”


她花工夫,力图把每一个物理定律搞得透透彻彻清清楚楚,绝不放过一个细节,甚至发展到近乎痴迷的程度。


中科大的那几年里,庄小威在数学、物理课考试里几乎每次都得满分,化学,计算机等课也成绩优秀。她还经常课余时间和同学讨论学术问题。不论对方是男生还是女生,得不到结果绝不罢休。


她并不在意分数,只是很享受探索问题的过程,但优秀的成绩伴随着她的努力接踵而来。结果一不小心,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统计力学四大力学专业课都考了满分,这个传奇纪录至今仍无人打破。


在中科大毕业后,庄小威来到美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拿到了物理学博士学位。


天才中国女科学家收获重量级大奖,全球仅两名


庄小威的科大同窗曾回忆道:


“小威得天独厚,虽然读书无数,视力却是1.5。有时在宿舍时,大家都伏案用功,她却躺在上铺的床上看书,还能看见我们书上的字,令我们佩服不已。小威还有个一心两用的本领,边听三国评书边做原子物理作业的绝招也是绝无仅有。”


如今,她还延续着这样的习惯,一心二用。“我现在工作还是这个样子,一边在网上放着国内的电视连续剧,一边研究工作。”


庄小威一直以天才的形象示人,过人的天赋,聪慧的头脑让许多人望尘莫及。但实际上,任何的成就都不会来得那么理所当然,而成长中的艰辛只有庄小威自己知道。


和科学史上的著名故事一样,成功从来不是天才的灵光乍现那么简单。在哈佛大学工作以来,一周7天时间,庄小威每天都从早上10时工作到半夜12时。


这位除了吃饭之外,寸步不离实验室的工作狂人,用自己的天分和勤奋向世界展示着华人女科学家的翩翩风采。


03

生活给了她一记当头喝棒


在1997年博士毕业时,霸气的庄小威遇上了一次重大挫折。


当时斯坦福大学告诉庄小威,说对她各方面很满意,准备给她留一个职位。


庄小威心里异常激动,而且开始有点自我膨胀。毕竟她的同学还在读博士后,自己就已经是斯坦福助理教授了。


可是没想到,斯坦福竟然改口了,认为她还没有准备好,只给了她在斯坦福读博士后的机会。


“我哭了一整天,很伤心。当时我只想到做教授很风光,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后来想想,伤心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虚荣心作怪。”


庄小威意识到自己的虚荣,也看清自己确实没有准备好。不能为了教授的风光而丢掉最初做科学的动力。


在这之后,无论哪个大学打电话来邀请她参加教职,她都一一拒绝了。


沉下心来的庄小威,决定加入朱棣文在斯坦福大学的实验室,在斯坦福做了三年多博士后。


天才中国女科学家收获重量级大奖,全球仅两名


朱棣文是华裔物理学家,获199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同时也是美国能源部部长。


在这里,她的研究方向发生重大转变,从物理转到生物。


可能你会觉得好歹是个斯坦福博士,就算读的物理系,生物肯定也不会差到哪去。然而事实上,庄小威在加入朱棣文斯坦福大学实验室之前,对生物学没有一点了解,她在大学没修过生物课,甚至连DNA和RNA的区别都不知道。


早年庄小威只喜欢物理学,笃信“眼见为实”,对“混乱”的生物学并不感兴趣。


但是接触到生物学领域后,庄小威发觉人类对生命的认知有诸多空白,这让她产生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期待,期待自己能够进入这些崭新的领域去填补空白,她对此产生了真挚的热爱,并投入了满腔的热情。


可谓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从此闯入生物学,让她有一种无知而无畏的感觉。


跨学科是偶然的事,但能坚持下来,绝不是因为偶然。


前两年,她几乎都是在摸索和试探,没有做出任何成功,哭鼻子更是家常便饭。


04

跨界研究却获“麦克阿瑟天才奖”


虽说当初跨界投入生物领域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物理专业的背景也给庄小威带来了许多帮助。


她创造性地将生物荧光和显微分析技术结合,发明了“超高分辨荧光显微技术”。这种技术,克服光学显微镜的衍射极限,使得实时揭示生物分子运动成为可能。


天才中国女科学家收获重量级大奖,全球仅两名


自光学显微镜诞生以来,科学家们就能通过镜头,看到细菌等微小生物的动态。但传统的光学显微镜其实存在着一个衍射极限,使光学显微成像系统只能在样品上形成有限的光斑(艾里斑)。因为这个光学衍射极限的存在,能观察到200纳米到300纳米已经是极限了。


电子显微镜的真空下条件下,生物无法生存,观察生命运动也基本没辙。


所以能够观察到细胞内细胞器、病毒如何影响细胞等生命活动过程,变成亟待解决的问题。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理解人体生命的作用过程和探明疾病的产生机理,也因显微镜的极限碰到瓶颈。


而庄小威研究的“超高分辨荧光显微技术”,就是为打破这个瓶颈而生的。


长达10年的物理学根底赋予她敏锐的直觉,启发她创造性地将带荧光的分子标记物附在病毒上,当用激光照射时,标记物会发射出艳丽迷人的色彩。借助超分辨率显微镜技术,就可以实现跟踪拍摄。庄小威创造性地将荧光光谱和显微分析技术应用于单个分子,这种崭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实时揭示复杂生物过程中的分子个体及其运动步骤成为可能。


31岁的她一举拿下2003年度全美“麦克·阿瑟天才奖”,成为第一位获此荣誉的华人女科学家,也是24个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位。


天才中国女科学家收获重量级大奖,全球仅两名


2012年8月,庄小威回到中国,成为北京大学第二位大学堂顶尖学者,此前的一位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崔琦。


05

同样的研究成果,却与诺奖擦肩而过


很多人都猜测, 如果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是诺奖成就,那庄小威必然是得奖者。


2006年,庄小威就STORM在《自然·技术》杂志上发表相关论文。


在2011年,她又进一步克服了之前耗时长的缺点,开发出了更高性能的STORM。


天才中国女科学家收获重量级大奖,全球仅两名

(STORM与传统显微镜的分辨率对比)


这一路走来,庄小威也成了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的大户,隔三差五就在顶级杂志上发表重要研究成果。


那时很多人都认为庄小威会是2014年的诺奖得主。但是,世事却总是在关键时刻和庄小威开玩笑。


天才中国女科学家收获重量级大奖,全球仅两名


201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颁给了美国科学家埃里克·贝齐格、威廉·莫纳和德国科学家斯特凡·黑尔。


第一个被念到名字的埃里克·贝齐格,获奖的理由就是——“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PALM。


同为“超分辨率荧光显微镜”的研究,诺贝尔化学奖名单上却没有庄小威,这在华人世界引起了不少争议。



特别是在华人科学家聚集的网站上,大家都纷纷为庄小威抱打不平。关于性别歧视,种族歧视之类的猜测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斯坦福   科学家   诺贝尔   水杯   美国   显微镜   荧光   中国   光学   天才   大奖   分辨率   父亲   物理   领域   生物   华人   全球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