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伤害孩子的这几种父亲,赚再多钱也没用

中国式的父子关系,一直是很多孩子心中的痛。

曾经热播的电视剧《小欢喜》,因其“透视”了真实的中国式教育和家庭关系,一度在讨论热榜中居高不下。

面对剧中焦躁、控制欲强的妈们,很多观众和剧中的孩子一样,都非常喜欢这几个爸爸。尤其是沙溢和黄磊饰演的两位,对于调和母子矛盾、疏解孩子压力做出了自己的努力。

真正伤害孩子的这几种父亲,赚再多钱也没用


但也有网友说,正是因为爸爸们只管惯着孩子,顺着孩子的心意走,没有承担起父亲的监管责任,妈妈们才不得不扮演那个”讨人厌“的角色,唠叨、管控、唱红脸。

某种程度上,妈妈有多”过度用力“,就说明爸爸有多不负责,这是家庭中的夫妻分工决定的。而爸爸这个角色的不称职所带来的伤害,最后会通过焦虑的妈妈转移到孩子身上。

韩剧《请回答1988》中,德善的父亲对她说:“爸爸我呀,也是第一次当爸爸,请女儿体谅一下。”

第一次做父亲,和孩子一起从零开始积累经验,难免也会犯一些“不懂当父亲”的错,但伤害而不自知,才是最大的问题。


1

从不认可孩子的爸爸

毒舌奶爸、主持人马丁在一次演讲中,回忆起自己和父亲的过往,把它定义为“父与子的战争”。


真正伤害孩子的这几种父亲,赚再多钱也没用


他的父亲,是我们身边典型的“中国式爸爸”——他想夸自己的孩子,但说出口的都是责骂。

但对马丁来说,最痛苦的不是打骂惩罚,而是三个字:不,认,同。

“如果有一百句评价一个事情的评语,他特别能够精准地找到最难听的那句送给我。”这种来自父亲的不认同,给他带来深深的挫败感,而这挫败感又转化为深深的逆反。

跟爸爸对抗的滋味并不好受,但还是持续了很多年,直到父亲走到生命的终点,这场“父与子的战争”才落下帷幕。

这场战争,没有赢家,却有充满无法弥补的遗憾。

马丁的父亲身上,有我们身边很多爸爸的影子。不断打击孩子,认为这样会教会孩子谦逊、谨慎,“不翘尾巴”;习惯性的否定孩子,生怕孩子骄傲自满,不再进步。

实际上,这种持续的“打压”,会让孩子的成长黯然失色。

在这种父子关系中,孩子会感觉爸爸不爱自己,从心理上疏远爸爸;听惯了冷嘲热讽,孩子会变得极度缺乏自信,认定自己样样都不如别人,形成自卑、畏缩的心理底色。

在这种心理模式下长大的孩子,缺乏创造幸福的能力,很难为自己构建轻松愉悦的生活;

更可怕的是,内心充满创伤的孩子,会“继承”从父亲那里习得的模式,复制给下一代,继续让下一代痛苦。

孩子想要的亲子关系,到底是怎样的呢?

演讲最后,马丁说出“一个孩子”真实的心声:

爸,如果有来世,我希望还和你做一对父子,我们交换一下位置,我做爸爸,您做儿子。

我地亲手给你做红烧肉,然后告诉你,和家人一起吃饭就是世上最好的美味。

我会在你考试了之后大声地夸你,告诉你只要你努力了爸爸就会为你骄傲。

我会把所有的道理和原则都放在地上,用我们父子之间的爱采开我们之间的心门。

爸,给我一个机会,让我把你给我的所有的爱加倍地都还给你,让我们再续一次情缘。

终其一生,来自父亲的认可,才是孩子最渴望的肯定。

所以,如果真的爱孩子,就多挖掘他的闪光点,鼓励、肯定,给他最想要的赏识教育。因为,爱才是孩子前行的动力,在爱中长大的孩子不会变坏,而是会在幸福的基石上搭建更完满的人生。


真正伤害孩子的这几种父亲,赚再多钱也没用


2

缺位的爸爸

曾经有一句调侃,深得妈妈们的认同:

世界上最没用的育儿工具是什么?

爸爸。

还有丧偶式育儿、保姆式妻子、云配偶、父亲缺位式育儿……这些曾经引爆朋友圈的现象级讨论,都阐释了一个普遍的现状——家庭中,爸爸缺位是常态。

新浪曾经针对北京3-6岁幼儿的父亲发起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

l 近90%的父亲认为自己工作忙,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l 半数以上的家庭存在子女教育父亲“缺位”的情况,母亲是子女教育的绝对主角。

很多人深受“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认为养育、管教孩子是妈妈的事,爸爸只需赚钱养家。

这导致很多爸爸更像是一个“甩手掌柜”,一边是妈妈操心孩子的衣食住行,一边是爸爸的无动于衷,即使下班回家陪孩子,也是捧着手机刷个不停。

孩子更多地生活在一个母亲的世界里,而不是父亲的世界。

幼儿心理学家格塞尔曾指出:“失去父爱是人类感情发展的一种缺陷和不平衡。”

父母双方在孩子的个性发展上,分别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再好的母亲也不能代替父亲,同样,再好的父亲也不能代替母亲。

妈妈的陪伴,带给孩子的是安全感,给孩子的性情注入细腻与温柔;而爸爸的陪伴,则给孩子的性格中增添坚韧的特质,引导孩子走向独立、坚强。

真正伤害孩子的这几种父亲,赚再多钱也没用


小孩子的想法很简单,在他的感知里,不愿意理他就是不喜欢他。感觉到不被重视,孩子就会变得不听话、叛逆,以此希望吸引爸爸的注意力,想让爸爸能“看见”自己。

而爸爸不明所以,第一反应是孩子忤逆、不懂体谅大人的辛苦,从而训斥、责骂,孩子只会觉得更加的委屈。

但是,爸爸的资格不是应得的,是赢得的。

真正伤害孩子的这几种父亲,赚再多钱也没用


《奇葩说》中有一期辩题,关于父亲的陪伴,颜如晶的一段论述直击人心:

“父母是孩子前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是父母后半生唯一的观众。孩子的人生从1岁到20岁走过来,如果你错过了是补不回的。我不会错过你的后半生,也请你不要错过我的前半生,让我们都有情有义。”

美国密执安大学一项研究发现:常与父亲在一起的孩子智商更高,更有进取精神甚至冒险性,富于男子气概,这是母亲教育给不了的。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容易二字,在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人生中,为了家人更好的一切而不断打拼,爸爸要做到长时间的陪伴确实不易。

但有效的陪伴不在于时间,在于质量,在于心。只要爸爸在陪伴时,全心全意,放下手机,跟孩子一起看书、探索世界、玩游戏......你的陪伴,会成为孩子一生最暖的回忆。

3

“不爱”妻子的爸爸

一个男人终其一生,所拥有的最坚定的崇拜者,就是年幼时的孩子。

不管爸爸从事什么职业,在孩子的眼里都是无所不能的大英雄,小孩子在幼儿园里最喜欢炫耀的就是自己的爸爸。

作为孩子的保护者,父亲应当给孩子一个安全的童年,而孩子最大的安全感,就来自看到父母彼此相爱,特别是爸爸爱妈妈。

夫妻关系,是家里的定海神针。

父母经常争吵甚至动手,家里气氛阴晴不定,会在孩子幼小的心里引发恐惧与焦虑。而孩子又天然爱妈妈,看到妈妈难过,他会努力去安慰妈妈,当妈妈因为孩子的懂事而情绪好转时,孩子会把妈妈的快乐当成自己的责任。

但孩子并不具备成熟的理解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时间久了,就会出现心理问题。

研究显示,父母经常吵架的家庭,更容易产生问题儿童。自闭、自卑、暴力行为......孩子的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与父母不和谐的关系有关。

表姐曾跟我分享过一个真实的经历。她儿子的幼儿园里有过一个男孩,总是毫无理由的欺负所有同学,趁其他小朋友不注意,上手就重重的一巴掌,把别人掐哭、抓流血就很开心,弄得老师走哪儿都紧紧拉着他的手,生怕一不留神这个孩子就又欺负别人。

表姐说,她永远也忘不了那个孩子的眼神,第一次看到的时候后背都出了一丝冷汗。他恶狠狠的瞪着全世界,满含怒火与挑衅,在表姐看来,那不该是一个4岁多的孩子应该有的眼神。

有一次表姐接儿子放学时,遇见了这个孩子的妈妈,神色阴郁,脸上旧伤叠新伤,眼圈的青紫清晰可见。听老师说,孩子和爸妈经常吵架,爸爸一言不合就动手,妈妈也不甘示弱。“在这样的家庭中生活,也真是可怜了孩子。”

这个孩子持续而充满攻击性的行为,引起了幼儿园家长的公愤,后来转走了。表姐松了一口气,再也不用为儿子无缘无故挨打而心疼了。

但是,如果这个小男孩的父母没有意识到夫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也没有去改善他的行为,不难想象,这个孩子走到哪儿,对和他相遇的其他小朋友来说都是一个悲剧。他长大了,又会是什么样呢?

充满爱与尊重的家庭,是培养身心健康孩子的土壤。

当爸爸用心去爱孩子的妈妈,不仅用行动为孩子做出了示范,让孩子从小就在父母身上学到什么是爱,怎样去爱,也能让妈妈心中充满幸福,有安全感。有幸福感的妈妈,才会养育出健康快乐的孩子。

爸爸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爱孩子的妈妈。

爱里成长的孩子更懂得爱,也更容易拥有幸福的人生。

4

亲人是只有一次的缘分

香港电台主持人梁继璋给儿子写过一封信,让很多人泪奔。其中有一段话,让身为子女的我们深受触动,其实,也同样适合给父母看:

“亲人是只有一次的缘份

无论这辈子我和你会相处多久

你一定要珍惜共聚的时光

下辈子

无论我们爱与不爱

都不会再相见。”

孩子的人生像一部连续剧,唯一能从头看到尾的观众就是父母。

这部剧无法修改,不能重播,所有的遗憾和错过,都是一辈子。

对于孩子而言,未来成年的世界还有很多艰难在等着他,避无可避。身为父亲,应该尽自己所能,给孩子一个温暖的起点,而不是给他的人生涂抹上悲凉的底色。

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不要给他一个比电视剧还糟糕的人生。

因为,下辈子无论爱与不爱,都不会再相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马丁   父亲   孩子   表姐   父子   观众   爸爸   幼儿   儿子   父母   母亲   妈妈   家庭   人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