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谁之过?

“我保护你,你保护世界。”

校园霸凌,谁之过?

这是《少年的你》中的小北对陈念说的话,当时听着,好心疼这两个孩子。

同时也想起了自己的初中生活:被他人排斥、诋毁、孤立,有点难过,本该是纯洁快乐的象牙塔生活,却变成了一生中不愿回忆的黑暗记忆。

一件件触目惊心的校园暴力事件,一个个心无畏惧,目无法律的未成年,肆意糟蹋别人的生命与尊严,无法想象,那些还未长大的孩子,却如同恶魔一样,不停地触碰良知的底线,给他人带去无尽的伤害。

不由得思考,这群施暴者到底怎么了,怎么会无底线到如此程度,怎么会如此安心地以多欺少?

01、 “来自双方家长的不作为”

不管是受害者,还是施暴者,对于未成年人的行为和遭遇,其监护人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2019年5月10日,江西省上饶市第五小学,发生的一起校园暴力致死案。事情的经过是:

有一个女生被男同学欺负,随后在老师的安排下,女孩父亲与男同学父母进行协调。但是,男生父母不配合,无视自己孩子的“霸凌”行为。这刺激到了女生的父亲,并且在一气之下,女生父亲持将男生杀死。

校园霸凌,谁之过?

不赞同女生父亲的极端行为,但是也应该反思男生的父母:既然是协调,双方就面对面地坐下来说说这个事,有错的,该道歉道歉,该赔偿赔偿。

可不配合是几个意思呢?父母的放纵就是孩子的保护伞,助长了孩子嚣张的气焰:不论我做什么,反正父母是不会管我的,我可以为所欲为。

校园霸凌,谁之过?

2019年5月1日,14岁学生遭5名学生殴打致死,这起典型的“校园暴力”事件,引发了全网对“校园暴力行为”的攻伐。

据了解,五名施暴者有三人与被害人同村。采访时,这三人的父母均表示“孩子平时很善良,根本没发现有丝毫的‘暴力倾向’”。

可气的是,死者的父亲表示:“明明知道孩子以前被同学欺负,但是一直没当回事,觉得孩子之间打架也很正常”。

许多人把霸凌行为当做小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从而忽视了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被长期欺负,却找不到任何可以求助的力量,那他的内心得有多绝望!更何况孩子已经把自己的遭遇告诉给了家人,家人的不重视让更找不到反抗欺凌的力量。

即使我们没有必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但是也应该及时去了解情况,早点解决问题,而不是这样听之任之,最后事态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校园霸凌,谁之过?

02、群体影响:一个团伙的破坏性大于其成员个体之和

作为群居动物,人的一生都无法摆脱群体的控制。

家人亲戚、学校同学、职场同事……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圈子,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与决策。

群体情境有时会产生强大的力量,当这个力量作用于群体成员时,可能会让人们失去自我觉知能力,导致个体丧失自我和自我约束。

去个体化非常直接的表现就是,群体中的成员没有自己的声音,他们是以群体价值为导向的,个人想法向后排队

有些学生期初并不是想要成为施暴的一份子,而是为了避免自己受到伤害,从而加入施暴者团体。

只是在后来的进程中,逐渐丧失了自我约束能力,和其他成员一起泯灭人性。

校园霸凌,谁之过?

当人们以团队或者群体活动的时候,如果个人行为无法进行单独评价,那么就会让成员没有评价忧虑。

大家一起施暴,责任没有集中在某一个人身上,于是责任就被扩散了,社会规范的约束力量就会变小,从而导致由轻微的失态演变为严重的暴力。

群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与讨论,会加强个体成员原本的态度和意向,从而做出更为极端的决定。

如果小区里住进了第二个无法管束的15岁年,他和第一个人组成的团伙所带来的破坏性,可能不仅仅是第一个人单独所造成的两倍。

施暴者群体中,每一个人一点点的邪恶,汇聚起来就会变成无法想象的伤害。因为它们并不是1+1=2这样的简单效应,而是成倍地体现在最后的行动上。

本来只是想要旁观的,最后也参与了进来。本来最开只是想推一下对方的,最后却跟着“组织”,又踹上了几脚。

当个人行为向群体行为靠拢的同时,也会让整个群体变得更加恶劣。

校园霸凌,谁之过?

03、少数派也是可以影响群体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虽然群体会影响个体,但是有时候个体也会以另外的形式去影响群体。

如果暴力集团中的一个成员能够坚持自己的立场 ,能够以自信的方式去表达的自己的认知和价值观,就会打破群体的一致同意错觉

那么,这一小部分的人,甚至单独的一个个体有时就会成为主导,接着甚至会演变为大多数。

尤其是当反对施暴行为者,是属于施暴集团的时候,他的这种“叛逃”行为有时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因为一旦出现“叛离”行为,同时群体行为又与社会规范相违背的时候,其他人往往很快就会紧紧跟随,然后产生滚雪球效应

校园霸凌,谁之过?

但是,有时候施暴者领头人掌握了关键的资源,比如家庭条件富有、背景复杂,成绩优秀,会导致少数派的出现很难,因为,不和谐的代价会很大。

韩剧《梨泰院class》里面的男主就是因为当了少数人而遭到报复,导致整个人生都陷入到泥沼中。

校园霸凌,谁之过?

04、群体不利于我们吗?

在群体中,我们很容易被煽动,更有压力,也更有紧张。但是,群体真的不利于我们吗?

当然不是,这只是真相的一半!

另一半的真相是,作为群居生物,我们紧紧依靠在一起,互相支持,互相交流,从彼此的身上获取安全感。

因此,积极的群体交流会让我们变得更好

2020年4月1号,人们日报分享的“81192”视频,让全国人民义愤填膺,民族情绪空前高涨。

同伴的努力学习,会很容易带动其他小伙伴,不再蹉跎岁月,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父母的自律生活,会让孩子模仿学习如何自控。

所以,凡事都有两面,不能以偏概全

校园霸凌,谁之过?

总结:明智且有目的的选择群体影响

孩子,是需要同伴的,我们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受到来自同伴的伤害而让他独自前行。

但是,群体情境的力量很强大,而且,并不能保证每个群体都是有积极影响。

所以,不仅我们需要有一双慧眼来保护孩子,我们还要让自己的孩子具备某种能力:明智且有目的的选择群体影响。

校园霸凌,谁之过?

罗子言,80后宝妈,爱好写作,希望能汲取更多的知识来指导我的生活。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目的   少数派   同伴   暴力   群体   个体   家人   父亲   父母   男生   成员   力量   自我   女生   孩子   校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