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修课:关于孩子攻击行为的那些事

中国发生疫情,国民抢购口罩日韩发生疫情,国民囤积厕纸美国发生疫情,枪支销售量暴涨。

《纽约时报》4月1日报道:援引FBI报告分析,今年3月,美国枪支销售量接近200万,仅次于2013年1月,刷出史上月销量第二高的纪录。


家长必修课:关于孩子攻击行为的那些事


其实,有点不能理解国外“私人持有枪支合法”的政策,尽管大部分的理由是“我只是买来防身”,但事实却反映:拥有枪支会引发更多的攻击行为,不管是攻击他人还是攻击自己。

作为一个妈妈,我很担心社会大环境的和平状态,因为我知道,如果我想要我的孩子生活得更安全,孩子所依存的社会环境就应该更温柔、更有爱的。

家长必修课:关于孩子攻击行为的那些事


一个国家的未来决定于这个国家孩子的“质量”,孩子的“质量”决定于这个孩子母亲的“质量”。

所以,作为一位母亲,有必要从小就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管教”,知道孩子产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以及我们大人可以做的事情,从而不给社会制造潜在的危险份子。

家长必修课:关于孩子攻击行为的那些事


01

首先要弄清楚攻击行为的含义。

攻击行为是指,意图伤害他人的身体行为或者言语行为

心理学的“挫折——攻击理论”认为:当我们得到某个东西或者想要完成一件事情的动机和愿望非常强烈的时候,如果在行动过程中遭遇障碍的话,这个障碍就会变成挫折,让我们做出攻击行为。

为什么?

因为挫折会让我们产生不舒服感—心理疼痛!

家长必修课:关于孩子攻击行为的那些事


当我们希望破灭、遭受人身侮辱的时候,负面情绪就会光临,它会夺走生活中的阳光,它会让我们失去奋斗的希望,它会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黑暗,直至吞噬我们的善良

“疼痛”会提高人类的攻击性,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对孩子的批评教育

孩子吃饭弄得到处都是,这个很正常,孩子的手腕、手指、手臂的精细动作能力还不够,家长没必要觉得孩子浪费粮食,或者不好好吃饭。

家长必修课:关于孩子攻击行为的那些事


孩子说话比别人晚,于是大人着急开始进行各种训练,结果孩子依然只能一次说两三个字,家长最后放弃道:“我家孩子太笨了”。

否定充斥着孩子的日常时,孩子生活中的美好被无情夺走了,自尊也被人肆意糟蹋。

家长必修课:关于孩子攻击行为的那些事


不被认可也会孩子的内心充满焦虑急躁的心情根本就做不到“绅士”动物本能也就适时出现-攻击,最原始的解决方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攻击,源于一种自我破坏的冲动,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所以,多夸夸孩子,满足孩子的高自尊需求;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多点鼓励和帮助,少些嘲讽和冷漠,尽量疏导孩子的焦虑不安,让孩子有更多的耐心,也有更多的安全感

家长必修课:关于孩子攻击行为的那些事


02

除了挫折会增强孩子的攻击行为外,攻击行为本身也会强化人的攻击行为,因为,攻击他人是有“回报”的。

对孩子而言,攻击行为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支配他人

当有人来抢夺儿子玩具的时候,虽然儿子大声吼叫“不可以”,但是没有产生任何作用。

家长必修课:关于孩子攻击行为的那些事


当语言失去效力的时候,行动就会填补这份空缺。

所以,儿子就会很自然地挥手,攻击他人,试图阻止抢夺者。

我告诉儿子,挥手打人不对。儿子很委屈的说:“可是我不同意分享,我拒绝交换。”

我不能强行让儿子分享和交换,我只能慢慢引导他,尽量减少攻击行为。

家长必修课:关于孩子攻击行为的那些事


作为家长,经常听到“孩子不打不成材”的言论,也看到许多家长是这么做的。

但是,我也听到许多初为人父人母的人,扬言不会对孩子动手

但是什么让这些家长改变了最初的决定呢?

很简单,原因是大人们发现,打一顿孩子可以收到即时效果,可以顺利地阻止孩子想要的事物,这比说一百句有效。

所以,家长自然就选择了攻击孩子的“暴力教育”

家长必修课:关于孩子攻击行为的那些事


03

“暴力教育”确实可以让孩子马上听话,但其实是后患无穷

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当看到他人表现攻击行为并没有受到惩罚时,个体就会习得攻击行为。

所以,经常挨打的孩子会认为:“打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他也是可以使用的。因此,这样的孩子就会变得富于攻击性

同时,班杜拉也提出,大众媒体对孩子行为的影响。

观看一个攻击者可以引发孩子的攻击欲望,同时,电视也会教给他们实施攻击的方法

家长必修课:关于孩子攻击行为的那些事


老公喜欢看体育频道,所以家里电视经常出现的画面除了广告就是各种比赛,儿子尤其喜爱球类比赛拳击

刚开始的时候,我没有发现这个对儿子会有什么影响,直到后来,儿子见人就想玩拳击(和小朋友用拳头对打),或者是把球对着人扔(传球)。

家长必修课:关于孩子攻击行为的那些事


社会心理学家安德森指出:处于过多的媒体暴力之中,是当今美国社会暴力事件比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虽然我能理解儿子并不是真的要“打”小朋友,但是,他的动作太像攻击者的行为了,导致很多小朋友都不愿意和他玩

这时我才意识到,这种具有身体接触的比赛太容易误导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如何攻击他人

家长必修课:关于孩子攻击行为的那些事


总结

尽管电视类的媒体可能会传播一些对孩子认知有误导性的信息,但是,也要认识到媒体也有积极的一面

所以,我们可以为孩子挑选适合他们的电视节目,和孩子一起观看,必要的时候,可以用其它解释来诠释暴力画面

教育孩子是作为父母必须尽的义务责任,我们不能让孩子“野蛮生长”

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作为一个孩子的父母,无论于公于私,我们都应该让孩子明白:“枪”,作为攻击线索,伤害他人的同时,也有可能伤害自己

家长必修课:关于孩子攻击行为的那些事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罗子言,80后宝妈,爱好写作,希望能汲取更多的知识来指导我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家长   孩子   攻击者   枪支   攻击性   美国   疫情   心理学家   必修课   小朋友   挫折   暴力   儿子   媒体   社会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