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买了东西之后,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

#心理咨询师说#

有人上门推销保健用品,你会买吗?

某个政客希望你支持他,你会给他投票吗?

有人希望你在合同上签字,你会签吗?

有人希望你到他家公司去,你会跳槽吗?

有人说这件衣服更衬你,你会选它吗?

……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买了东西之后,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

说服经常发生在我们生活中,尤其是在与他人你来我往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态度的转变,最终引发行为的依从。

我们很担心,我们被他人牵着走,但总是在不知不觉间就中招了。

如果当时稀里糊涂地就同意了别人的意见,事后很有可能会引发后悔行为,甚至想不明白自己当时怎么就同意了呢?

社会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探讨个体以什么方式引发与他们的要求相一致的依从。

现在来介绍其中的一些方式和技巧,看看那些老谋深算的人,是如何做一些换种方式我们不一定会做的事情。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买了东西之后,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

互惠规范:当某人为我做了一些事情之后,我们也会想,应该为他做些什么。

作为一个社会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羞耻心,即使做不到“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但也能做到“我明白是我占便宜了”。

受了你的好,不回报点什么给你,总觉得良心不安。

实验室研究表明,即使是非常小的恩惠也能引导被试反过来给予比较大的恩惠(Regan,1971)。

许多推销员就利用这种互惠的影响,先给我们一些好处,然后将我们置于一种倍感心理痛苦的境地,最后用购买那个产品来消除自己的不安。

最常见的好处就是赠品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买了东西之后,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

我曾经在给儿子寻找早教机构的时候,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

当时儿子在上课,接待的销售员就对我说,现在有49.9元上4节课的活动,问我是否有意愿参加。

说实话,我挺心动的,因为以前的费用基本上是200元一节课,现在他们提供的这个价格确实很便宜。

但是我忍住了,我觉得应该还有但是。果然,这个活动只针对新会员。

何为新会员?就是先必须购买课时包,成为机构会员之后,才能参加这个活动。

4节低价课,换90节高价课,怎么看都不是我占了便宜。

所以,我心安理得地拒绝了。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买了东西之后,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

走面子技巧:当我们拒绝了一个较大的请求之后,我们往往会答应一个比较适度的请求。

走面子技巧是从互惠规范衍生出来的另外一种依从技巧。

这种技巧是如何借用互惠规范的呢?

当对方从大到小来提要求的时候,他们已经为我们做了一些事情——看吧,我是很有诚心的,一直在让步妥协。

这时候我们会产生一丢丢的内疚感,所以,我们也会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否则就有违背这种规范的风险,比如心里不舒服。

于是,我们就接受了那个较小的要求。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买了东西之后,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

我儿子就经常这样来让我答应他要求的,下面是我们的对话。

“妈妈,我现在想做飞机去旅行。”

“不行,出门旅行?要带的东西很多,妈妈一个人无法带你出门。”

“妈妈,那我们去外公家吧,坐火车去。”

“不行的,现在已经买不到火车票了。”

“不要,我就要现在就去外公家。”

“说了买不到票了,我也没办法呀!”

“妈妈,你带我出去玩嘛,家里真的好无聊。我们去很远的地方好不好?(很远的地方指的是公园)”

“儿子诶,外面在下雨呀!”

“那我要穿雨衣出去,下雨天是我最喜欢的天气!”

“就呆在家里不行吗?”

“妈妈,我们就在小区里看看,我真的好喜欢雨。”

我:……

最后,我儿子在外面跳了一个小时的水坑。

我……羞于见人,居然被一个3岁的娃给套路了!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买了东西之后,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

登门槛技巧:当我们做出了一些小的让步后,很有可能会接受较大的请求。

走面子技巧是从大要求转到小要求,而登门槛技巧恰好相反,是从小要求开始,慢慢蚕食我的抵触心理,最后同意较大的请求。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买了东西之后,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

我曾经亲身围观过这样的事情。

有一个女孩到一家眼镜店配眼镜,最初的预算是500,戴上眼镜能看清就行。

验光师帮她确定了眼镜度数,她自己也选好了镜架和镜片,总共费用刚好在500元左右。

在快要完成交易的时候,销售员突然对这个女孩说:

“我们店里有个678元的套餐,镜片是1.69的,比起你现在选的这个会更薄一些,会更轻便舒服。

而且,你还可以重新挑一个678元以下的镜架,选择更多一些。”

女孩心动了,就开始了新一轮的镜架挑选。

在挑选过程中,销售员了解到这个女孩是个大学生,平时用电脑和手机也比较多。

于是,在这个女孩重新选好镜架之后,这个销售员又说:

“你平时电脑手机用久了之后,眼镜是不是有点不舒服?这里有一款功能性镜片,防蓝光的,专门针对你们用电脑比较多的人。

我们店里也有一个防蓝光的套餐,但是比现在你的这个价格要多花300元左右,要998,你可以考虑一下这个套餐。

不过,这个价格买功能性镜片,已经是非常划算的了。你看依视路的普通镜片就要1000多,还不包括镜架。”

女孩有点心动,但超预算这么多,她也不能拍板决定。

于是,销售员就建议她打电话问问家人的意见。

结果她的家人同意她买,只要东西好。

最后结账的时候,那女孩一共花了一千四百多,原因是她后来选的那个镜架的价格不在防蓝光套餐里面,于是补了几百块钱的差价。

从最初的500,到最后的1500,不得不感慨这位销售人员好口才,套路真深。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买了东西之后,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

稀缺性:我们喜欢获得其他人得不到的东西

这个世界物以稀为贵,哪怕是一块石头,只要是我有你没有,我就觉得很快乐。

如何让事物显得稀缺呢?

一般方法是从数量、时间和竞争性三个方面来操作。

比如:“我手里就这最后一件了,我不敢肯定你是否应该等到明天。”

或者:“这个活动今天就结束了,明天就要恢复原价了。”

又或者:“我还有一位顾客,他打算回来买这件东西。”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买了东西之后,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

我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

儿子喜欢滑冰,我就去实地考察了一下周围的滑冰场。

各方面情况了解以后,销售员对我说:如果今天购买课程的话,再花260就再送一双冰刀鞋。

我在网上看了一下冰刀鞋的价格,觉得这确实是一个诱惑。

可是,当我估算了一下课时费之后,我还是决定先货比三家,再来做决定。

销售员发现我购买的欲望不是很大,于是就加了一把火。她说:

“如果今天不买,下次来就没有这个优惠了,这个活动再有几天就结束了。”

推销员很清楚,如果他们商品显得少有稀缺的话,他们就能增加我们购买的可能性。

因为如果我们认为这东西稀少的同时又拒绝了他,那么,我们会觉得我们似乎正在失去一个关键机会,除非我们立刻购买。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买了东西之后,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

示范:采纳参照群体的行为

示范引起的依从行为,里面的逻辑涉及到社会心理学的“从众”——根据他人做出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从众可以表现为许多形式,有些靠外力而表现出来的从众叫做顺从有些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从众行为接纳

不管怎么样,大家都在做,我做了应该也不会差。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买了东西之后,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


小区附近有一家卖医疗保健品的店,每次路过都能感受到里面高亢的情绪。

有一次路过,听到店员正在向一位老人推销产品。

刚开始老人无动于衷,生怕上当受骗。

后来店员告诉他,这附近有很多老人吃了这个以后,非常有效果,建议他可以先试一试。

老人听后,反复问了几遍:他们吃了真的有效果吗?效果如何?

最后我看见老人还是被说动了,买了一个疗程的量。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买了东西之后,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

结语

“走过最远的路,莫过于推销员的套路!”

为了抵制他们的影响,我们可以用下面这些策略来避免自己入坑。

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活得快快乐乐,不被他人套路!

为什么有些时候我们买了东西之后,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东西   镜架   销售员   推销员   套路   镜片   恩惠   套餐   互惠   老人   事情   妈妈   感觉   女孩   技巧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