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之争的心理分析,中医和心理学的艰难发展,期待扬帆起航

中西医之争的心理分析,中医和心理学的艰难发展,期待扬帆起航

文,王彦辉

昨天在心理微信群对中西医冲突进行了一番争论。我已经在不同时期的不同微信群进行了多次争论,本来打算这是最后一次争论,但是想了想,还是不能停止争论,对中西医之争可以不争论了,但对心理学与中医、与西医间的争论还要继续。

当然,那种无谓的辩论是不会再有了,客观的解释和说明将长期存在,这也是一个心理工作者的使命。

中西医之争的心理分析,中医和心理学的艰难发展,期待扬帆起航

对中医的理解

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中医治病包含了天、地、人的总体理解、汇集了阴阳、五行、气血、经络等理解,这对古人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中医也在以尽可能认真的态度和全面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疾病,但它的根基是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思想,这就决定了它对人体和疾病的理解和认知是表层的。给人貌似深刻的感觉,也是形式上的,实质上基础非常薄弱,无法深究。

比如“阴阳五行说”、“气血津液说”、“经脉脏腑说”、“表里对应关系”等,这些认识和做法太朴素了,朴素中看出思维的简单化、幼稚化。“望闻问切”和“辩证施治”是应该的,但如果认识深度不够,这些方法都落空了,光靠认真细致的态度是不行的。

对于中医的这些理论基础,建议每个人都可以去认真研读一番,思考一下来源,对其客观性做一些追问和探索。

但中医药毕竟是汇集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和认识,它在可观察和尝试的疾病与用药方面,做了大量可贵的探索,也积累了有益的经验。这些经验浓缩为一些处方、方法和技术,在外科、消化、皮肤、骨科等方面多有贡献,针灸、按摩等方法的贡献也不可抹杀。

现代医学已经在细胞、细菌、病毒等微观世界展开工作,属于探索和认知人体内部的深层规律。中医在这方面因为缺乏工具而鞭长莫及,所以无法进行深层认识。现代医学已经证实,人体的很多疾病由微观深层规律所决定,因此再用朴素的理论和工具去探索疾病,必然是望洋兴叹了。

其实,如果中医不经过外来文化的冲击,在社会自然发展的条件下,也会随着国内自然科学的发展而逐渐走向现代医学的道路。正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激发了中医的倔强个性,也就是强烈的自我维护感,这就属于心理学探讨的内容了。

因此,笔者对中医中药的基本看法是,经历几千年的探索和积淀,中医药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人体现象和疾病方面,积累了可贵的经验和方法,它们是值得肯定的。但在一些涉及深层机理和微观方面起决定因素的人体现象和疾病方面,还要靠现代医学的探索,中医理论和手段该扬弃的就要扬弃了,否则势必影响自身的发展,也影响治疗。

中西医之争的心理分析,中医和心理学的艰难发展,期待扬帆起航

中医从衰落中奋起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正在走向衰落。这个过程本来也是自然发生和发展的,因为现代医学的疗效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而中医的方法和疗效慢慢被人遗忘,这是已经和正在发生的事实。但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个特殊的时期,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且是当下,是现在进行时。

中医作为中华民族的经典传统文化,怎么能在伟大复兴进程中衰落呢?从人们的内心愿望上也不想让中国传统文化衰落,不但不能衰落,还要复兴,这是一部分人成为坚实中医粉的心理动因。

但事物的发展不能凭一厢情愿,只有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事物才能在发展中前进,而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事物终会被淘汰。

中西医之争的心理分析,中医和心理学的艰难发展,期待扬帆起航

医疗事业遇到了瓶颈

现代医学一直在发展,但以现代医学为主要支撑的医疗事业遇到发展的瓶颈。比如医疗服务过程繁琐、服务价格偏高、服务质量不高等情况都会影响医疗事业的发展。

人们在就医中发现,一个普通感冒到医院就医都会经历繁琐的检查,抽血、验尿、心电图、B超、胸透等等,令人不厌其烦。而稍微严重的住院治疗,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麻烦和花费。医疗服务不再以治病为根本目的,让人感觉医院就是为了赚钱。这种情况直接的损害就是人们不再相信医学,提起医学就有厌恶感。对比一下中医,还是中医检查少,把把脉、开两付药就搞定了,于是从感情上接受了中医,厌恶了西医。

人们在就医过程中不但要花钱,还要受到个别医务工作者不良态度的冷遇。试想,谁愿意又花钱,又受罪,还受气呢?中医讲究的是“医者仁心”,与中医对比,西医又花钱又受气,这也是对西医厌恶,转而喜欢中医的一种心理倾向。

中西医之争的心理分析,中医和心理学的艰难发展,期待扬帆起航

中医的广泛群众基础

中国人爱中医,这不仅是朴素的民族感情,更是广泛群众基础所决定的。

一方面是中国人口众多,喜欢中医的人数虽少,但有十四亿的基数,因此绝对数量也相当可观。而且中国人普遍没有主见,墙头草比较多,在一些中医粉的引领下,还会争取很大一部分盲从者。

如果你问一个人相不相信中医,大多数人会说相信,你再问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大都不清楚。问为什么相信,大都会说大家都信我也信了。这些人大都没有深入了解,也不会细究。

另一方面是从事中医以及相关产业者的数量相当可观。除了直接从事中医、中药的中医药从业者,还有按摩、足疗、养生、保健、营养等行业,也打着中医方面的理论和概念在从事职业活动,他们靠中医理论生存,是毫无疑问的力挺中医者。

中西医之争的心理分析,中医和心理学的艰难发展,期待扬帆起航

信息时代的风口上

二十一世纪,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它的鲜明特征就是科技高速发展、信息高速传播,因此二十一世纪被称为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时代的载体就是互联网,海量信息得以全面爆发,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源,任何事物都会借助网络的传播得到推广。中医药也自然不会错过这个信息时代的宣传良机。

时代洪流、浩浩荡荡,普天之下、百花竞放,中医药及相关行业的宣传推广搭上时代的信息快车,成为一种颇为抢眼的现象。不过,中医药对自身机理的研究、对治疗效果的验证,始终是绕不过去的门槛。

很多中医及相关行业的从业者会成为坚实的中医粉,他们力挺中医的目的是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我们知道凡是为了生存的事,必然拚了命地维护,这一点人们大都是潜意识地坚持,所以不会承认。

表面上的中医粉都会鼓吹疗效,强调“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理,其实,如果对疾病的理解和认识偏颇的时候,是治不好病的,白猫黑猫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抓不住老鼠。有人说有效果,怎么办?这又涉及到另一个问题,我们下面再说。

更有一些人打着中医旗号,对疗效大肆鼓吹,甚至说包治百病,各种疑难杂症一治就好,对世界性难题癌症、艾滋病的治疗都不在话下。这样的人不是发展中医,是在坑害中医。

中西医之争的心理分析,中医和心理学的艰难发展,期待扬帆起航

中医发展的瓶颈

首先是诊断工具的使用,“望闻问切”一直是中医的主要做法,望是观察,闻是听和嗅,问是询问症状经历,切是把脉和触摸。“望闻问”是医学问诊通用的作法,是否准确和客观,主要受基础理论的影响,中医和西医都采用“望闻问”,但基础理论不同、诊断思想差之千里。

“切”主要是指把脉,这是纯中医的查检办法,如果继续延续这种古老和朴素的作法,中医很难发展。把脉的手法一是基础理论有待证实,练习操作很难掌握,同样的老中医把脉结论差异很大,无法统一,更不能标准化。关键是把脉对疾病信息的收集和判断非常有限,根本无法适应多种疾病的诊治需求。

如果采用现代医学的检验技术,比如验血、验尿、B超、CT等,则中医必须补充自己的基础理论,这势必把中医导向现代医学。现代医学基础理论和中医基础理论是完全不同的体系,用格格不入来形容都一点不过,简直就是水火不容。所以,采用现代医学检验技术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中医会慢慢被现代医学兼并和覆盖。

中西医之争的心理分析,中医和心理学的艰难发展,期待扬帆起航

中医难过鉴定关

前面说“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假如说有些中医手段真有效,那么从推广和造福人民群众的角度上说,需要经过有效机构的鉴定吧。

可是很多中医药手段无法鉴定,也就是说这个方法不知道是怎么治好疾病的,也不知道是什么有效成份治好的。副作用是什么?禁忌症是什么?有什么可能的危害?这都需要有充分的数据支撑,而中医药在这方面拿不出数据。

如果经过多年观察总结,对人没有危害,也不妨可以实施,比如按摩、推拿、刮痧等辅助技术,可以发展。但如果谁再发明发现一个什么方法,尤其是入口的药,没经过验证,怎么敢随便认可和推广呢。涉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健康大事,怎可随随便便?更别说关键疾病、重大疾病了。

再一个困难是很多中医药处方是偏方,有的属于独家秘方,那么这个秘方又无法鉴定,这就会造成人人可以出秘方,人人可以来治病,你说你有效,他说他有效,没有权威机构的认证,凭什么让人相信呢?光靠自己说,能实现推广吗?能承担相关责任吗?

对于经年积累的有效处方,就算鉴定认可,这种处方也会被药商开发,成为医学共享成果,不会是中医的独享成果。中医药仅存的为数不多的成果也会被现代医学整合吸收,这又是中医药发展的尴尬之处。

以上实际说明,中医药整体被现代医学吸收和整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个趋势早已显出端倪。

中西医之争的心理分析,中医和心理学的艰难发展,期待扬帆起航

中西医几个争议焦点

中医粉认为中医对人的疾病是整体、系统考察和治疗,认为中医是辩证治疗。这样的说法很容易引导人产生一个误解,似乎中医是整体、系统的,自然把西医推到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尴尬位置上。

实际上现代医学是很讲究系统和整体的,就拿心梗把,除了做支架、搭桥外,还对患者的血脂、血糖、血压等各项指标进行控制,对饮食、运动、戒烟、作息、生活方式等进行全面的指导。

反倒是中医所谓的辩证和整体考察由于基础理论薄弱,愿望上想认真和尽力,形式上也认真和尽力,但实际上距离客观规律相差太远。

还有人在中医是否科学的问题上纠结。所谓科学,其实质是人们的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怎么说明它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呢?那就是需要通过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不论中西医,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符合客观规律,就是科学,否则就称不上科学。如果是有待验证,那也要专设一个有待验证的范围。

怎么看待有效果的说法呢?我相信任何一个有效果的手段和方法,都不怕验证。这又回到鉴定的问题上来了,个人研究或者发明发现,都要经得起鉴定,如果只靠自己口头说,而无法鉴定和说不出可验证的方法,那谁都可以自己说自己有效。既然无法认可,也势必无法推广。因为涉及人民生命健康和安全,这方面肯定不能任意妄为。至于那些道听途说的神奇功效,一笑了之吧。

也有人希望支持个人研究中医,这方面和现代医学是一样的,只要有从事这方面研究的基础和能力,谁都可以研究。但从事研究的人要有基本的资格,研究成果要经得起验证。不能没有任何专业背景就去研究,即使你有祖传偏方,也要先学习基础知识,有基本的理论基础才行。

中西医之争的心理分析,中医和心理学的艰难发展,期待扬帆起航

心理学与中医西医的抗衡

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十五年,接触的身心问题越多,越感觉到心理学和中医、西医的冲突和矛盾。我先举一个心理问题的例子吧。

一个职工下岗了,焦虑烦躁,西医说他是焦虑症,给他开抗焦虑药;中医说他肝郁气滞,给他开疏肝解郁胶囊。偶然家中亲戚开厂需要一个帮手,补缺当了副厂长,焦虑马上没有了。

生本能心理学认为,该职工遇到了一个人生困难,要么积极解决,要么合理看待,才能摆脱焦虑状态。

现在是遇到了亲戚家开厂,这个下岗的困难解决了。因此,不是西医吃药,也不是中医吃药,而是要解决困难以及合理看待困难,这属于认知问题,也就是心理问题。西医和中医在对焦虑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与客观实际相差太远。

遇到焦虑,并不是每个人都会遇到开厂的亲戚,但很多人一开始焦虑,后来通过寻求再就业,积极面对困难,焦虑也就解决了。即使暂时没有合适的工作,也不要把路看绝了,过几年苦日子,再寻转机,也不至于惶惶不可终日。

因此,这不是吃什么药的问题,而是合理面对困难的问题。如果自己一时想不明白而焦虑痛苦,可以通过心理老师的分析和指导。如果自己身边的朋友亲人有一定经验和能力,只要能帮助焦虑者合理面对困难和看待困难,也能解决焦虑问题。

由此,我谨慎得出判断,心理问题还是要由心理学来解决,只有心理学的理解和解释最符合当事人的客观实际,而中西医的理解和判断相差太远。

现在人们遇到了心理问题,产生一些不良身心反应,感觉比较痛苦,往往误以为是生理疾病,这样在求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效果也很难满意。

只有选择了正确的心理学解决途径,才能更快解决问题。然而这个很简明的道理,仍处在普遍误解之中,仍需要心理工作者奔走呼吁、奋力宣传,让更多人消除误解,尽快找对路,才能解决心理问题带来的痛苦。

中西医之争的心理分析,中医和心理学的艰难发展,期待扬帆起航

心理学自身困境之一

但心理学也是尺有所短,心理学本质上是一个认识真相、接受现实的学科。真相就不是幻想,接受心理学的指导就要摆脱幻想、接受现实,去面对困难、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心理学无法满足超越现实的要求,也不要幻想心理学有灵丹妙药,能正常合理对待遇到的问题,就是最好最快的解决办法。

身体的疾病可以吃药,不管你乐不乐意,只要药到肚里,就要发挥它的作用,疾病可以得到解决。而心理的问题则不然了,一方面是不明白产生问题的原因,需要分析解释,这个心理老师可以帮助;另一方面应对困难,需要当事人行动起来,也就需要主动配合。当事人不行动、不配合,问题就得不到解决。一百个知道不顶一个做到。还有一方面是无法解决的问题要合理看待,心理老师可以给予疏导,但当事人也要积极感悟、加深领会,“推着不走,拉着倒退”的情况,也没有效果。

因此,心理老师的作用是分析问题、指导问题、帮助解决问题。当事人也要行动起来,伸出脚、迈开腿,做出自己应有的思考和努力。这些努力不是很难,但是不行动就没有改变。由此可见,心理咨询的效果不完全取决于心理老师,心理老师的分析指导再好,当事人不行动也不行。有些人开始说得很好,表示积极配合,真正面对问题时,就有了惰性,无法做到真正配合,大家都能做到的事情,他自己也未必愿意去做。这使得心理老师的分析和指导完全落空,这是心理学十分尴尬的困境。

中西医之争的心理分析,中医和心理学的艰难发展,期待扬帆起航

心理学自身困境之二

心理学还面临一个困境,所有心理问题都要当事人的配合和努力,如果当事人不想解决,这个问题很难解决。因此,心理咨询有一个原则就是“谁困惑谁解决”。而现实是,当事人有问题,当事人不想解决,往往是家人替他着急,想让心理老师帮助解决,心理老师也是鞭长莫及、爱莫能助了。

折中的办法是,心理老师可以指导家人去解决当事人的问题。比如孩子有问题了,孩子不配合,不接受心理咨询指导,需要家长先接受心理老师的指导,心理老师指导家长如何对待这样有问题的孩子。

尽管如此,很多家长还是不知不觉中认为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心理老师的事情,这不但会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和推诿,更不利孩子心理问题的解决。这是心理学面临的又一个困境。

中西医之争的心理分析,中医和心理学的艰难发展,期待扬帆起航

心理学扬帆起航时

心理问题表现出身体不良反应的情况非常多,比如心慌、头晕、呕吐、肚子疼、颈肩腰痛、失眠、食欲不振、记忆下降、注意不集中、哭泣等等,这些本属于心理学解决的问题,都正在被其他非心理学手段治疗着,其效果当然可想而知了。

因此,心理学任重道远,还要不断宣传和推广,才能让更多人理解和接受,才能帮助更多人更高效简明地解决心理痛苦。心理学困难重重,但大有作用,一起扬帆起航吧。

中西医之争的心理分析,中医和心理学的艰难发展,期待扬帆起航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心理学   中医   都会   西医   中西医   基础理论   中医药   焦虑   当事人   现代医学   鉴定   客观   艰难   困难   期待   疾病   老师   心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