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童年不被重视的人,长大后不敢“幸福”

文/学乃身之宝

在多子女家庭,很多哥哥姐姐都被父母要求“让着”弟弟妹妹,或许很多人也认同了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认为那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懂事”、“大气”,但其实,这么做,对于哥哥姐姐来说,很可能是一种伤害。

今天的文章,我们就来说说。

心理学:童年不被重视的人,长大后不敢“幸福”

1.“让着”,会让哥哥姐姐患上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1967年以狗为对象做的一项研究中得出来的结论。

这项研究简单说就是,被关入笼内无法逃避电击的狗,会习得一种无助感,之后,这条狗就算处在可以逃避惩罚的情景中,也只会被动地选择畏缩。

这种受过电击狗的绝望心理,就称为习得性无助。

其实,这样的心理状态,不仅在动物身上,在人类的情景中,也同样存在。

就像前面说的,被父母要求总是“让着”弟弟妹妹的哥哥姐姐们,他们也表达过要父母多关注自己,自己不想什么事都让着弟弟妹妹的想法,但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经历失望,甚至是绝望,最终知道了自己发出的诉求,都是没有用的,父母是不会给的,所以,他们会这样理解——这就是我的命,我命该如此,那些好的东西都与我无关。

而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患上“习得性无助”的人,容易否定自己,也容易自暴自弃,他们在生活中,很难体验到掌控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那些总是“让着”弟弟妹妹的哥哥姐姐们,很可能过着无意义的人生。

心理学:童年不被重视的人,长大后不敢“幸福”

2.“让着”,会让哥哥姐姐产生深深的不配得感

综艺节目《奇葩说》有一期的辩题曾是:父母该不该教哥哥姐姐让着弟弟妹妹?

主持人、吴京的妻子谢楠当时的辩论成为那一场的最大亮点,她的观点也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孩子不要被教会爱,应该去体会爱。他可以发自内心去给予,但也可以斩钉截铁地说,我不要。”

她说,自己虽然是独生子女,但在成长的过程中,一直被父母要求“让”,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别的小朋友想要,但凡流露出一点不想分享的状态,爸妈马上贴标签“小气鬼”、“不懂事”,以及“我告诉你不懂事,以后不会有人喜欢你的”,这让她形成这样一种情感的链接——“不让”等于“不懂事”、“不让”等于“没人喜欢”,所以,一次一次物质上的“让”,就变成了她一种习惯性的情绪上的让渡。

这样的“让”如果放在多子女家庭,哥哥姐姐们就会觉得,自己是不被喜欢的,因为他们的想法父母很少关注,他们的需求父母也很少满足,父母只有在他们“让着”弟弟妹妹时,才觉得他们是好的,这其实就是有条件的爱,而这会让他们产生深深的不配得感。

不配得感,指的是一种低自我价值的信念,它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感觉,也是在头脑中形成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影响却一直在,其表现如: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好的、贵重的东西,不配爱上或者追求优秀的人等等。

其实,不配得感,就是一种低自尊。

心理学:童年不被重视的人,长大后不敢“幸福”

3.童年不被重视的人,长大后也“不敢”幸福

前面说了,那些被父母要求“让着”弟弟妹妹的哥哥姐姐们,可能患上习得性无助,也可能成为一个低自尊的人,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可能成为一个“不敢”幸福的人。

因为他们对自己缺乏自信心。

孩子自信心的最早来源是父母的肯定,但那些被父母要求“让着”弟弟妹妹的哥哥姐姐们,很可能得到的是负面评价,诸如,“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你怎么不懂得体谅父母呢”,等等,加上他们的内心感受没有被理解,他们很容易陷入严重的自我怀疑——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父母不喜欢我。

其实,他们自卑并不仅仅是父母否定或批评的言语导致的,还有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不被注意的言行,同样容易给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他们可能和弟弟妹妹一起在大人面前表演节目,父母可能只关注到弟弟妹妹(或许他们小,更可爱),就算是父母无意的举动,在他们看来,就是非常大的打击。

当他们多次体验到被否定、被忽视后,长大后,那种深深的自卑感一直束缚着他们,于是“不敢”幸福。

正如《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阐释的:“侮辱性的称呼,贬损的评价以及轻蔑的指责都会向孩子们传递非常糟糕的自我评价信息,并对他们将来的幸福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冒名顶替综合症”,指的是人们觉得自己配不上自己所拥有的成就,即便自己取得了优秀的成绩,获得了很多称赞和认可,仍觉得自己名不副实,不是自己的实力被高估了,就是别人看走了眼,并时常担心被“揭穿”,于是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和焦虑当中。

那些童年不被重视的“哥哥姐姐”,很可能处于这样的状态。

心理学:童年不被重视的人,长大后不敢“幸福”

4.被忽视的孩子,依然可以自信地生活

从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来说,那些被父母要求“让着”弟弟妹妹的哥哥姐姐们,很可能是不幸的,但是,他们依然能够超越原生家庭,自信地生活着。

首先,他们要意识到问题。

也就是说,他们要明白自己成人后的自卑、低自尊,以及不敢真实做自己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当他们弄清楚原因后,才有可能找到相应的对策。

更重要的是,他们意识到问题,就是改变的开始。

心理学:童年不被重视的人,长大后不敢“幸福”

其次,他们要理性看待自己。

理性看待,需要他们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意识到现在的自己和小时候的自己,是不同的。

比如,小时候被父母忽视或否定的孩子,长大后容易自我否定,但如果他们能理性看待自己,意识到现在和小时候的自己是不同的,就很可能恢复一些自信心,因为他们会看到自己的成长和成熟。就算小时候的自己真的做错事,现在的自己如果再遇到那样的事情,也是极有可能应对的,这样,他们就会慢慢从父母的否定中走出来。

二是看到自己身上的优点。

因为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那些被父母忽视或否定的孩子,很容易忽略这一点,他们把父母对自己的评价作为评价自己的唯一标准,且深信不疑,但其实,真实情况不是这样的,因为父母的评价未必客观。更何况,独一无二的他们本身,就是足够好的,是值得被爱的。

心理学:童年不被重视的人,长大后不敢“幸福”

再次,他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让自己变得更好。

当他们能够理性看待自己,离超越原生家庭就又近了一步,这时,他们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想想当下的自己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以摆脱父母对自己的负面影响。

比如,他们可以以成人的身份和父母对谈,目的不是报复他们、惩罚他们或从他们身上寻回些补偿,而是敢于直面他们,告诉他们自己的真实想法,彻底克服面对他们时的恐惧,同时,也是在为以后的关系定位。

当然,这么做需要勇气。不过,那一定是值得的。

正如《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中说的:“无论对峙期间或之后发生什么事情,只要你有勇气付诸行动,就是胜利者。”

心理学:童年不被重视的人,长大后不敢“幸福”

写在最后:

前面,我们从“哥哥姐姐”的角度,阐释了怎样超越原生家庭,但其实,如果父母能够“一碗水端平”,这样的伤害就可能避免。

从这个角度来说,多子女家庭的父母,就要做到公平。

就像英国评论家戴维·弗罗斯特说的:“当你只有一个孩子时,你是一个家长。当你有两个孩子,你就是一个裁判。”

当父母教哥哥姐姐“必须让着”弟弟妹妹时,这个裁判就是有失公允的,更重要的是,弟弟妹妹还很可能被宠坏,而这也是一种伤害。

本文完

感谢您的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幸福   自信心   心理学   童年   理性   无助   弟弟   小时候   重视   想法   哥哥   身上   姐姐   父母   妹妹   评价   孩子   家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