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孩子的素质教育,莫以分数论英雄

抓好孩子的素质教育,莫以分数论英雄!

抓好孩子的素质教育,莫以分数论英雄

看到政协委员议教育的网文称:“孩子只有分数,赢不了未来的大考;教育只关注升学率,国家就没有核心竞争力;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根本目标。”

天津作家狄青在一篇文章《通才与偏才》中说,当年的老师与如今的老师的确有很多不同。

1941年的时候,重庆南开中学有一个叫谢邦敏的学生参加毕业考试,物理交了白卷,也不能说是“白卷”。

人家谢同学在交卷前在考卷上填写了一首词——《鹧鸪天》:“晓号悠扬枕上闻,余魂迷入考场门。平时放荡几折齿,几度迷茫欲断魂。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

给他阅卷的是南开中学的物理老师魏荣爵,魏老师阅后不仅没恼,而是随之在卷面上写道:“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

为何“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句话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适用,这句话有时候是被认真践行的真理——而这句话在更多时候却只不过是个掩人耳目的幌子罢了。

罗家伦考北京大学,数学零分,作文满分,胡适将他破格录取。

后来罗家伦当了北大校长,又录取了英文满分、数学15分的钱钟书;文史和英文满分,数学6分的吴晗;国文和历史满分、英文0分的钱伟长,以及连高考都未参加只报送了一篇论文来的华罗庚等等这些著名的“偏才”。

这与彼时罗家伦们的朝气有关,而朝气当然与年龄有关,比如梁漱溟24岁当教授,徐宝璜25岁,朱家骅26岁,胡适28岁……但我以为,应该更与彼时某些人的学养胸襟、丰沛情怀、责任担当有关,否则,别说小学文化的沈从文,专科文凭的鲁迅、周作人、郭沫若,怕是连大学者陈寅恪也当不上教授,要知道陈寅恪虽曾到过欧美多国游学,却最终也没拿个正式的文凭回来。

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也不是根本目标,但为什么片面追求分数的应试教育现象难以消退?

这有着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一些家庭寄希望于孩子考大学改变命运、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学校偏重于以分数评价教师业绩,有一些地方以升学率为政绩、片面炒作“高考状元”,特别在社会就业上,一些用人单位片面要求“高学历”,等等。

孩子发展是有自身规律的,身体发展如此,智力、心理发展也是如此。

违背孩子发展的规律,儿童教育成人化,使孩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不同步。导致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困惑,家长往往付出大量时间与心力,而事与愿违,不仅浪费了你的精力钱财还误了孩子。


笑铀

2021,10,1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华罗庚   零分   郭沫若   胡适   南开   孩子   数论   白卷   英文   朝气   片面   素质教育   文凭   满分   分数   老师   数学   英雄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