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2)创立两湖书院

张之洞督鄂后不久,在武汉建立了规模恢宏的两湖书院,为武汉地区传统教育带来“回光返照”式的发展,形成江汉、经心、两湖三书院鼎立的格局。

1869年张之洞任湖北学政时,曾会同湖广总督李鸿章、湖北巡抚郭伯荫等筹款建造经心书院于武昌,专课经史。张之洞离鄂后,鄂抚不重视文教事业的发展,经心书院经费不足,加以地处武昌都司湖畔,地势低洼,书院屡遭水淹,院内诸生只得迁避他处。

张之洞督鄂后,1890年夏,决定在经心书院旧址垫高地基,疏浚水道,添造斋舍,新建一个规模巨大的书院,定名两湖书院,经心书院则迁往武昌三道街。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2)创立两湖书院

当时,湖南人士游学湖北的很多,听说新建书院,都要求入学,张之洞援引前在两广总督任内所建广雅书院招收广东、广西士子成例,调取两湖诸生入院。两省学生数额,湖北省100名,其中武昌府16名、汉阳府12名、黄州府19名、安陆府10名、德安府8名、荆州府10名、荆州驻防旗学1名、襄阳府6名、郧阳府5名、宜昌府5名、施南府5名、荆门州3名;湖南省100名,其中长沙府25名、衡州府14名、岳州府10名、宝庆府10名,常德府7名、永州府7名、辰州府5名、沅州府5名、永顺府4名、澧州府4名、郴州府3名、桂阳府3名、靖州府3名。

书院筹创时,张之洞派人动员汉口两湖各茶商捐助书院经费,每年得万余两,特准商籍子弟40名入院肄业。两湖书院于1891年春正式落成,规定3月初选调各生齐集武昌,由张之洞亲自面试,甄别舍取。赴考者既可由两省学政调录,也可自行投考。书院环都司湖斋舍240间,后面为北斋,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字为识;前面为南斋,以地支前十字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为识。每字为一斋,每斋房10栋,共240栋。两面为商籍斋,以地支最后两字戌、亥为识,每斋20栋。每栋前后房各1间,前为书房,后为寝室。院中有假山、水榭、花木点缀,院内还设有南北书库。书院设监院2员,综理院务,另派提督1员,督同监院稽查考核。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2)创立两湖书院

两湖书院的建筑构件及其楚凤纹饰

张之洞创设两湖书院是为了培养“出为名臣,处为名儒”的传统型人才,因此书院课程设置仍为传统的学科,分经学、史学、理学、文学、算学、经济学6门,延请分教6人,由总督聘任,专门训课,另设帮教,帮同教授,诸生愿习何业,各随才性所近。由于师资乏人,实际上早期算学、经济学曾虚悬多年,未曾授课。所以从实际授课内容看,与从前书院无甚差异。肄业诸生可常年住院,以便计日程课。录取而不愿住院者可走读,称为“外课”,未经选送自行投考录取者称为“附课”。书院延聘名师名儒执教席,多极一时之选,如经学有易顺鼎、杨裕芬、钱桂森,史学有杨锐、汪康年、梁鼎芬、姚晋圻,理学有邓泽、周树模、关棠,文学有陈三立、屠寄、周锡恩、杨承禧。

生员食宿,均在院内,每10天放旬假1天,每年年终放冬假1个月,每人住平房2间,一为卧室,一为书房。每月每生可得库银4两,此外还按月考成绩分为3等,发奖金分别为10两、6两、3两,如生员分数都较高,则人人有奖。每斋有斋夫,炊夫各1名侍候。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2)创立两湖书院

两湖书院的建筑构件及其楚凤纹饰

书院的管理比较松散。教学方面,采取有什么教师就开什么课的办法。1895年以前,分教并不上课,学生可以三五成群地随时随意到某位分教房里去请求讲授。间或有某分教预定日期在其书院内讲某一问题,通知学生集体去听。教师各就所长来施教,哪位教师名下听课的学生多些,其身价就显得高些。1895年以后,改变了分散教学的办法,开始实行上讲堂授课。学生的学习以自学为主,选读什么课程不受限制,也没有什么期限,无所谓毕业,自己愿意什么时候停学就走,但如果要补进来,则必须通过推荐和考核。

每当乡试、会试时,院内生员可请假赴考。由于该院名师荟萃,加上生员起点很高,所以获得各种科举功名的人很多,每届考取举人的,经常占全省录取总名额的30%左右。1893年乡试,两湖书院肄业诸生中试者23人。癸卯年(1903年)最后一次科举,因改以策论文章取士,正发挥了两湖书院学生之所长,被录取的学生竟达60多人。

留学运动兴起后,两湖书院共有3批学生被选派日本留学。第一批是学军事的,有刘邦骥、哈汉章、吴元泽等20余人,第二批是学工商的,有王锦芳、权亮、张鸿藻等20余人,第三批是学教育的,1902年选送,有黄兴、陈英才等10余人。张之洞还将两湖书院一些年龄较大的学生介绍到各府县去教书,哪里成立中、小学堂,哪里就有两湖书院的学生任教。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2)创立两湖书院

1935年菱湖与都司湖及周边图

两湖书院是当时湖北地区规模最大的书院,曾名噪一时,与广东的广雅书院齐名,时人称为清末两大书院,与江汉、经心并称为武汉三大书院。

规模恢宏的两湖书院,是武汉传统教育发展的顶峰,并不能给武汉教育带来多少新气氛。张之洞在兴办洋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了旧式书院的困境。两湖书院创办后数年,张之洞决定引进西学和西方学制,对书院进行改革。

书院改革

1897年,张之洞开始按近代学堂模式筹划武汉书院,这是张之洞教育思想转变的结果,也与当时舆论界的鼓吹和清廷的政令有关。1898年5月,清廷令各省府厅州县现有的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

武汉书院最先改革的是两湖书院。

1897年春,张之洞新定两湖书院学规与课程,开始对这座著名书院进行改良,注重肄业诸生的近代科学学习,精简了传统学科。书院课程为4门,保留经学、史学,加进地图、算学,规定书院学生必须4门兼习。

1898年5月,张之洞决定对两湖、经心书院进行大规模改革,规定两湖书院学生分习经学、史学、地舆、算学4门,图学附于地舆,每门各设分教,4门分日轮习。在考试方法上,采用积分法,每月核算所学课程分数,寒暑假前进行一次大考。经心书院则由原来专习注解、史论、诗赋、杂著4门改为分习外政、天文、格致、制造4门,每门各设分教,诸生于4门皆须兼通,4门分年轮习,同时在书院的后山建天文台,购置仪器,备观测天象之用,增购新的科学书籍充实图书室,备师生阅览。在教学组织方面,把以前个人研究、自学的办法改为班级教学,每日须各按所习科目到堂听讲,上午3节课,下午2节课,每次50分钟。鉴于算学为讲求一切自然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张之洞又规定,两湖、经心两书院学生,无论所习何门,均兼习算学。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2)创立两湖书院

两湖书院的建筑构件及其纹饰

此外“分教中即有通晓西文者,诸生若自愿兼习西文,亦听其便”。不久,张之洞“拟添设东文(即日文)教习,令一律兼习东文。”对书院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年限、录取方式也加以改革,规定两书院入院学生年龄必须在15岁以上,25岁以下,学习年限为5年,期满后,学成者择优酌量给奖,不及格者遣归,另招新生。招考方式也由过去的学政推荐为主改为严格的入学考试,挑选优秀学生赴日本留学。

1899年2月,张之洞对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进一步改革。规定两湖书院将地图一门改称兵法,兵法分三类,(一)兵法史略学,(二)兵法测绘学,(三)兵法制造学,另增加体操课,于书院后余地,建造兵法体操棚,功课后练习,“先习简易诸式,如空手体操及运动木椎、铅椎、擎枪、托枪、超乘诸法”,派武备学堂优等生为领班教导。经心书院添设图画、兵法、体操,经史不上堂学习,设分教1人,按月考课一次。江汉书院的改革基本上与经心书院相同。另外,三书院还另立行检一门,由各监督、院长每日酌定时刻分班接见院内诸生,以考核其品行。关于学生的学业、操行成绩,均规定以6分为足分,4分以上为及格,大考成绩均须监督复核才能定。两湖书院改革后,设东西监督2人,负责全院的教学和行政,其他11人。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2)创立两湖书院

这就两湖书院的后身

1903年,张之洞将两湖书院改为文高等学堂。汉阳、武昌府书院和江夏、汉阳县书院相继改为中学堂和小学堂,汉阳晴川书院改为汉阳中学前堂,凤山书院改为汉阳中学堂,大观书院改为江夏县初等商业小学堂,高观书院改为江夏县官立高等小学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两湖   武汉   书院   武昌   算学   生员   经心   纹饰   经学   史学   湖北   院内   兵法   学堂   过客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