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4)创立近代学制

戊戌变法失败和八国联军侵华后,在国破民穷的危机下,清廷为求自救,决定推行“新政”。新政中不仅有洋务运动制器练兵的一贯主张,而且涉及政治制度方面的改革,也包括文化教育的改革。在新政中,张之洞一跃而为当时主角。

20世纪初的新政中,武汉教育近代化进入快速起步、系统发展阶段。短短几年间,打破了私塾、社学、府县学宫、书院所构成的传统教育体系和科举考试的陈规。近代学制体系初步形成,建立了从幼儿教育到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教育体系。这一时期,新式学堂在数量上也有很大发展,其总数在辛亥革命前发展到100余所,学生人数达万人以上。除普通教育外,女子教育、成人教育、军事警察教育等也同步发展。为加强对全省教育的管理,成立了湖北省学务处。这一时期,武汉一跃而为全国教育改革的中心区、模范区,成为武汉教育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张之洞所规划的湖北地区新学制体系是清末第一个省级学制革新蓝图。1902年,清政府由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了《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但因当时朝野对该章程意见不一,于是清政府著令修订,张百熙、荣庆共同上奏,力荐张之洞赴京会商学务,参加重订学堂章程工作。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4)创立近代学制

张百熙

在张之洞的实际主持下,通过对《壬寅学制》进行大力修改,1903年,制定了一个相当完备的新学堂章程《癸卯学制》,1904年初正式颁行。

从1902年起,在张之洞的筹划下,由学务处具体组织实施,开始了湖北全省大规模的教育革新工作。各道府书院先后改为中学堂,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作为湖北省城的武昌,更成为全省教育革新的中心和模范区。武汉正是以此为起点,一个带有近代资本主义色彩的地区性的新学制体系逐渐形成。

20世纪初,新旧教育体制,经过一段短暂的双轨并存期。一方面政府提倡办学堂、出洋留学;另一方面,又继续保留陈旧的科举制,引导士人走八股制艺的老路。随着教育革新潮流的汹涌向前,科举制日益成为新教育发展的阻碍,新旧教育体制激烈冲突的结果是新教育体制战胜了旧教育体制,双轨制并为单轨制。1905年8月,正式废科举、兴学堂,迎来了20世纪初武汉地区教育的飞跃式发展。

一、幼儿教育

1903年秋,湖北巡抚、护理湖广总督端方,令支拨官款,在省城武昌阅马场创办幼稚园,这是湖北,也是中国第一所幼稚园,开我国幼儿教育的先河。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4)创立近代学制

端方

幼稚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保育员),其中包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女教师登能路惠,登能担任湖北幼稚园总督(园长)2年,还参与创立湖北女子师范学堂。

湖北幼稚园首次招收80名5-6岁的幼童,限1年卒业。以后续招4岁上下幼童,定2年毕业。办园宗旨有三:“一、保全身体之健旺,体育发达基此;二、培养天赋之美材,智育发达基此;三、习惯善良之言行,德育发达基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德育、智育、体育”为办学方针。湖北幼稚园共设保育课程7门:行仪、训活、幼稚园语、日语、手技、唱歌、游嬉。每天保育时间为3个半钟头:春分以后早上8点钟入园,11点钟归家;秋分以后早上8点钟入园,12点钟归家。除每周星期日为例假外,还有寒暑假、节假。

幼稚园内设开导室、训话室、游戏室、图书玩具室、游嬉场、游戏亭、保姆助教室、看管小儿仆妇室、会计办公室、接应宾客室等,教具购置于日本。园内为幼童提供服装、图书、保育物品。本省小儿入园免收学费,外省小儿入园每月须纳银洋4元。

幼稚园采取班级的形式开展保教活动,开办章程明确规定它是新教育体系的初阶,办园内容是重养不重学,以培养小儿自然智能,开导事理,涵养德性,“以备小学堂之基础。

作为全国第一所近代幼稚园,湖北幼稚园的办园方式对全国幼儿教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4)创立近代学制

武昌阅马场幼稚园

清廷《奏定蒙养院章程》颁布后,湖北幼稚园按定章易名为蒙养院。

1904年1月,汉阳绅士汤铭新等请将一善堂改办蒙学堂,经县令批准立案。同年9月,汤等又向汉阳巨商大贾募集巨资,在汉阳东门外双街玉皇阁内添置房舍,开办蒙养学堂,招收幼儿60名,均为贫民子弟,“所有练习课本,所穿衣服及各项应用器物,由堂发给”。1906年汉阳钢铁厂葛女士又在汉阳铁门关设立淑巷蒙养女子学堂,招收女童30名。省城方面,1909年,在女子两等小学堂内创办省城蒙养院,学制定为4年。

二、小学教育

在近代小学堂出现以前,武汉初等教育以私塾为主,有村塾、族塾、义塾、门馆、家塾等形式。主要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塾师很注意识字、写字、诵读。教材主要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增广贤文》等,女生加《女儿经》。农村学生加学《四言杂字》、《六言杂字》,城镇学生加学《珠算》、《会计常识》。在教学方法上,个别教授,只读不讲,学生死记硬背。由于私塾方便儿童就近入学,所以一直是中国城乡传统教育的主流。

1902年,张之洞筹定湖北新学制,十分重视小学教育。从1903年起,五路高等小学堂开始创设。首先开办的是南路,其他几路次第成立。东路小学堂最初设在贡院,不久移置昙华林街,堂长陈间成,地质学家李四光是该校第一届学生;西路小学堂最初地址在望山门内,不久移往贡院的北面,1年后又在黄鹤楼下修建新校舍,堂长萧宗湘;南路小学堂地址在烈士祠西侧,堂长吴田治,郭泰祺(后曾任国民政府外交部次长)、王世杰(后曾任武汉大学校长)是该校学生;北路小学堂在北城角,堂长陈毓华;中路小学堂最初设在贡院,不久移至南楼。1904年2月,以上五路高等小学堂均告开办。到1907年7月,中路毕业学生79名,东路毕业73名,西路毕业127名,南路毕业71名,北路毕业60名,五路共毕业410名。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4)创立近代学制

省城武昌五路高等小学堂是张之洞经营新式初等学堂的重点,学生的待遇比较优厚,一律为公费,除了学生所用书籍、文具、伙食、灯油之外,还供给制服、礼帽、靴子、卧被、枕席、床帐等,每月还请人替学生洗衣理发。学生毕业,考试合格,给予秀才名义。

五路高等小学堂的教习人数,东路有23人,南路18人,北路24人。1909年,五路高等小学堂南路,382人7个班。北路337人5个班,东路248人6个班,西路119人8个班,中路186人5个班。

清末武汉高等小学堂除上述五路外,还有汉阳、夏口模范小学堂、江夏县高等小学堂、湖北师范学堂附属高等小学堂、武昌府、汉阳府高等小学堂。从1903年起,署湖广总督端方还在武昌城内、城外大办初等小学堂,共计设立60所。

初等小学堂学习年限为5年,学生毕业后可不经考试,一律升入高等小学堂。开设课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字、算术、历史、地理、格致、体操8门。每周授课30小时,其中读经讲经占12小时,中国文字4小时,算术6小时,历史、地理、格致各1小时,修身2小时,体操3小时。

1910年,武汉三镇高等小学堂有学生2040人,初等小学堂2461人,女子小学堂400人,各类小学堂教习214人。

三、中等教育

按照张之洞所议定的湖北新学制体系,初等教育之上为中等教育,张之洞称其为“普通学”。

新的学制体系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纵向发展序列,前一个环节是后一个环节的前提和基础。由于当时初等学堂尚在筹办之中,中等学堂缺乏生员,不可能很快设立一大批中等学堂。因此,张之洞在1902年筹定的湖北学堂发展计划中,仅拟设文普通中学一所,以原自强学堂校舍添改充用,定学额240名,暂以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旧班学生的一部分归入,将来以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升入。

开课12门:伦理(即修身)、温经、中文、外国语文、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理化、法制、图画、体操。


1903年,文普通中学正式开办于武昌铜元局街,由文高等学堂监督纪钜维兼充学堂监督,开办初学生100人,教职员30余人,其中,日本教习2人。1907年7月,该校毕业学生51人。到1909年,该校有教职员31人,学生共297人7个班,共毕业121人。学生中有宋教仁、董必武、石瑛(曾任武昌大学校长)、黄侃(季刚)等。

文普通中学规模恢宏,条件优越,内有教室10余间,均系亭阁式,围以花台,间隔疏落,右侧为自习室,纵列3排平房,左为2层楼房的寝室,另设晴雨操场、浴室、调养室(病房)、饭堂各一所,学生均在校内膳宿,概不收费。入学时,每人发给绸袍及雀顶帽、蓝羽短制服、布质棉服和单服各1套,棉、夹被各1床,暑季发白夏布蚊帐,冬季发草绿色洋布帐,每学期发布鞋1双,每年发短统马蹄靴1双,每月发理发费制钱300文。自习室和寝室都安装电灯,每月每人发洋烛15支,备熄灯后照明用,英文、西洋史和地理读本,由学校向外国定购,价高,不收费,所有应用文具由学校发给。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4)创立近代学制

该校毕业生成绩合格者,经学部统一考核,一般授予举人称号。

1909年7月武昌添办第二文普通中学(实科),以李熙为堂长,地址在武昌昙华林。课时分配“主课”占61%,“通习”占39%,外语占总学时的30%。1910年,该校有教职员30人,学生275人6个班。

除以上2所中学堂外,清末武汉三镇新式中学堂尚有汉黄德道中学堂、武昌府中学堂、汉阳府中学堂、汉阳阳夏农工中学等官立中学堂及湖南中学堂、四川旅鄂中学堂、荆州府公立预备中学堂、汉阳府公立预备学堂、日新预备中学堂等公立、私立中学堂。其中的湖南中学堂建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乡人余肇康等官鄂时,就湖南会馆改设湖南中学堂,附设小学,以培养三湘子弟”。

从总体上看,清末武汉地区中学教育的发展在整个新式教育体系中滞后,特别是省立中学堂仅开办2所。

四、高等教育

1902年,张之洞在筹定湖北学堂规模时拟设高等学堂1所,定名两湖高等学堂,又称文高等学堂,以两湖书院酌量修改充用。所习科目8门,分两类。

一类为中西公共之学,共4门,经学(道德学、附文学)、中外史学(附国朝掌故学)、中外地理(附测绘学)、算学(附天文学),延聘中国教习。一类为西学,共4门,理化学、法律学、财政学、兵事学,延聘东西各国教习。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4)创立近代学制

经心书院

学堂定额120名,开办初学生由两湖、经心、江汉三书院优等生中选充,先补习普通学1年,再习专门学3年,每天学习8小时。4年后,即派往东西洋各国游历1年,共5年毕业。至于文普通中学毕业升入者,堂课3年,出洋游历1年,共4年毕业。从中可以看出,张之洞十分重视文高等学堂学生的留学深造,出洋游历成为文高等学堂办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

张之洞筹定的新学制在湖北地区全面推行后,他很快发现各级学校开办过程中普遍面临师资短缺的困难,特别是需要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一定研习的中等学校师资难以寻聘,大学堂师资更是几乎没有合格者。1904年,文高等大学堂开办1年后,张之洞即改为两湖总师范学堂,以培养中小学师资,为基础教育的发展打下基础。1907年,张之洞总结自己在鄂兴学的实绩时,对取消两湖大学堂改办师范学堂之举评价甚高,他不无自矜地指出:“他省高等学堂有已毕业者并有已议设大学堂者,湖北当俟中学生渐次毕业始行议及,既深虑欲速而不达,亦不敢务名而自欺,现在毕业生之等级年限较之他省间或稍逊,而核其功课程度似尚较优。”从当时武汉的实际情况看,他的自评不无道理。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4)创立近代学制

江汉书院

具有专门性质的高等学堂除文高等学堂外,张之洞还办了如湖北高等农业学堂、湖北工艺学堂等。

五、师范教育

随着新式学堂的增多,师范教育越来越引起张之洞的重视。在张之洞的大力提倡和具体规划下,清末武汉初步建立了自成系统的师范体系。

1902年,张之洞拟在湖北省城武昌城东青草坡地方购地开设师范学堂1所,培养中小学堂师资。定学额120名,开办初暂以品学兼优之文生入学,将来以中学堂毕业生升入,拟以东路小学堂附其旁,供师范生实习用。所习课目除普通学外,另加教育学、卫生学、教授法、学校管理法等,每天学习8点钟。学生分3类,速成班1年毕业,第二班2年毕业,第三班3年毕业。速成班学生入学年限为25-35岁,其他为20-30岁。委署武昌知府梁鼎芬充监督,两湖书院优等毕业生曾派赴日本考察教育之廪生陈毅、举人胡钧充堂长,延日本师范教员1人充总教习。由于种种原因,该师范学堂购地兴建新校舍的计划延及1904年尚未落实,只得临时借地办理,学堂规模始终未备。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4)创立近代学制

梁鼎芬

两湖总师范学堂是张之洞在湖北地区师范教育的重点中之重点,为清末湖北、湖南两省规模最大的师范学堂。在行政管辖上,它直属总督府,学堂总督由张之洞自兼,监督为按察使梁鼎芬。

1906年,两湖总师范正式招生入学。第1期招收480名,湖北400名,分配到各府、县,由各府、县学教谕选送报省复考;在武汉的外省人中招收20名;由于张之洞原籍直隶省南皮县,其父张瑛在贵州兴义府作过知府多年,张之洞本人又在贵州长大,故有意为家乡和第二故乡培养人才,特在天津招收10名,贵州招收30名。1907年招收第2期60名,1908年招收第3期60名。

两湖总师范学习课程以经学、教育学为重点,每周各占6节课。一般课程有修身、中国文学、史学、算学、地理、物理、化学、博物、英语、官话(即普通话)、音乐、图画、簿记、手工、体操等。理化专科学生则重点学习物理、化学、代数、几何、三角、图画等课程,博物专科则主要开设植物、动物、生物、物理、化学、矿物、代数等课。招生对象,初级师范为高等小学堂毕业生;优级师范为初级师范毕业生或中学堂毕业生,年龄须在18-25岁内。普通科5年毕业,理化、博物专科3年毕业。

两湖总师范学堂办学条件相当优越。开办之初,张之洞拨库平银43000两,对两湖书院的校舍进行翻修,将旧斋房拆毁,新筑东西两斋楼房,加建正学堂(大礼堂)。原书院内的楚学祠、南北书库均修葺一新。整个改建工程历时2年半,1906年竣工。改建后的新校园留有原来的两个大湖—都司湖和菱湖,校园布局恢宏,环境幽雅。湖内养鱼植莲,春夏时节锦鳞戏水,红荷映日,沿湖小桥亭阁,回廊曲径,鸟语花香,书声琅琅,是学府佳境,堪称武昌胜地。堂内南北书库藏书极为丰富,居武昌各校之冠,有些藏书是海内孤本。南书库为一般阅览室,备有一般书籍和各种报刊杂志,供学生自由阅览。北书库为教员教学和研究提供专、精、深的图书资料。

两湖总师范学生待遇优厚,在堂学生独居一室,书籍、文具、伙食以及衣履被服等全由官费供给,天津及贵州的学生由当地官府负责供给。学生毕业后,须在两湖地区的中小学堂服务3年,中途辍学者必须补缴在堂的一切费用。对学堂教习挑选非常严格,务为饱学之士,初办时由张之洞亲自选定40多人,其中物理教习为日人三泽力太郎,化学教习为日人稻并幸吉,博物教习为日人村野。其他中国教习,教中学的多为举人以上功名获得者,教西学的大多是归国留学生。教习薪水每周教课6小时可得60元,多教多得,外籍教习每月可拿300元。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4)创立近代学制

武昌贡院

新学制推行后,湖北各属相继办起了培养小学教员的初级师范学堂。为了培养全省初级师范学堂师资,1904年9月,张之洞令湖北全省学务处,拟在省城开设师范传习所数处,教授教育学、管理法及初等小学堂各科要旨大义,“粗谙师范规程,从事教育不致茫茫无措手”。于是各属陆续准备选派师范教员来省。次年,张之洞鉴于湖北各属小学规模未备,新式教育的根基不牢,令各府开办的中学堂一律改作师范传习所,大规模培养小学教员。由于师范传习所课程较浅,修业期限短促,难以胜任培养初级师范学堂教员的重任。1906年张之洞在省城武昌开办支郡师范学堂。学员分府录取,由各属申送,每堂100名,不限年岁。学生每人每年收交学费100元,由申送各属缴纳。所习课目有修身、中文、教育学、算术、历史、地理、化学、博物、音乐、体操等,一年半毕业。先成立甲、乙、丙、丁、戊、己六堂,后又增设庚、壬二堂,分散在武昌各处办学。如甲、丙两堂设在旧江汉书院内,乙、丁两堂在黄土坡租民房作校舍,戊堂设昙华林,己堂设贡院内衡鉴堂,庚、壬两堂设旧提调厅。在行政体制方面,设有监督,甲、丙、戊三堂监督由湖北臬司充任,乙、丁、己三堂监督由武昌盐法道充任。每堂另设堂长、监学等管理堂务。截止1907年7月,共毕业620人,回各府县初级师范学堂和师范传习所执教。

1904年初正式公布的《癸卯学制》,师范学堂章程规定,师范教育分初级和优级2个层次,各省省城设优级师范1所,各府、州、县开办初级师范。除两湖总师范、支郡师范、省师范学堂办有优级师范层次外,清末武汉地区其他师范学堂均属初级师范。

1904年,武昌道、府师范和汉阳府师范设立于武昌昙华林丰备仓旧址左右侧和汉阳南纪门西,是为武汉最早的初级师范学堂。不久,汉黄德道师范学堂、湖南师范学堂相继设立。优级师范招收初级师范学堂及官立中学堂毕业生,私立中学堂毕业生必须经省学务考核达到与官立中学堂程度相等才能录取。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4)创立近代学制

除普通师范教育外,清末武汉还有职业师范教育,1909年,相继设立了商业教员讲习所、农业教员讲习所、工业教员讲习所。工业教员讲习所“以教成各该实业学堂及实业补习普通学堂艺徒学堂之教员为宗旨”招收中学堂或初级师范学堂毕业生。农业教员讲习所和商业教员讲习所学制2年,工业教员讲习所学制3年,简易科1年毕业。讲习所学生毕业后,应听学务大臣及本省督抚指派,从事实业教育工作,义务服务6年,否则追缴学费。

湖北农业教员讲习所所习科目23门,除一般课程外,还有气象农业泛论、农具学、耕种学、畜产学、园艺学、兽医学、水产学、森林学、农业学、制造学、农业理财学、教授法等。

湖北工业教员讲习所仅设有织染一个专业,该专业学习课程有算学、物理、应用机器学、定性分析、机器制图、染色配色机织及实习教授法、体操等。

商业教员讲习所所习科目除上列课程外尚有应用化学、商业理财学、商业实践、教授法等。

据统计,宣统二年(1910年)武汉三镇共有师范学堂9所,学生1103人,教师136人。

武汉地区师范教育自成体系,纵有初级师范和优级师范2个层次,横有普通师范和职业师范、女子师范、幼儿师范几种类型。不仅数量多、规模粗具,而且办学质量比较高,宣统二年(1910年),学部奏陈各省学务情形时指出:“师范学堂省会所在均已设优级选科,繁盛府治亦开设初级,惟湖北之两湖师范,江宁之两江师范,规模宏远,成就较多。”

六、实业教育

20世纪初年武汉地区实业教育初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3个发展序列。

1903年,湖北农务学堂在武昌草湖门外宝积庵(今油科所和湖北大学内)购地100亩开始建筑新校舍。当时武昌至青山的江堤修成不久,许多湖地露出,政府设公产清理处管理湖荒地,学堂当局呈请拨湖荒地300亩供农务学堂设立农场之用,后扩充至千亩。张之洞对农务事业非常重视,每年留日学农的学生回国过春节,他必分别召见,询问在日本学习情况,因此新校舍的一切教学设施都参仿日本的形式。这些教学设备有供教学用的两层大楼一栋,内有各种课堂、自修室、试验室,另有养蚕室、育种房及其他附属建筑物。农学试验场则分农场、林场、桑园、水产场各部门。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4)创立近代学制

1904年新校舍落成,将学堂更名为高等农业学堂,迁往新校舍教学。原有农务学堂的学生举行考试,成绩合格的10余名毕业生分配在学堂内担任教务、农场管理等工作。另一批约40名作为普通科毕业生升入农业专科甲班继续学习,成绩不合格的10余名编入普通科与新招学生一同学习,称为领班生。1905年底,又把这些领班生编成林科甲班。这时高等农业学堂分普通科和专科,普通科3年毕业升入专科,专科又分农科、林科,农科4年毕业,林科3年毕业。学堂开学时举行隆重典礼,张之洞亲自参加,在训词中勉励师生“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办好学堂。贺客来宾致词赞扬学堂“开一时风气”,“声誉遍全国”。张之洞为学堂写一副对联刊制在学堂大门口:“凡民俊秀皆入学,天下大利必归农。”

高等农务学堂教习大多是留日学农科的回国人员。另聘有日本人横山春萍、后藤、早川等来堂教学,讲授物理、化学、气象学、地质学、土壤学、肥料学、造林学、农林经济、林价算法、森林造路学、林产制造学等课。教习住在武昌城内,上课时由学堂雇轿子接送。教习坐的轿子一直可以抬到学堂的官厅内,以示对教习的尊敬。当时共有教习30余人。

1907年,高等农业学堂内附设农业小学堂和蚕业小学堂,以吕干卿任蚕业学堂堂长。小学课程与当时一般小学同,不过增加博物、养蚕等课,蚕业学堂偏重养蚕实习,学生毕业后升入高等农业学堂普通科学习。

1909年,湖北当局在武昌城内贡院开办一所农业中学堂,由各县招生40名,课程与高等农业学堂的普通科相同。先由一个候补知县担任堂长,不久委程荫南(留日农科生)为堂长,程即建议将中学堂合并到高等农业学堂去,1910年春合并。至此,湖北高等农业学堂有小学、中专、专科3个层次,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这时的教学设备也较完善,化学实验室能进行有机、无机及定量分析的实习。

各教室均为阶梯式,光线充足。农场面积达千亩,耕牛数十头,各种农具齐全,有人工剥麻机。养蚕室设备全部按日本最新样式仿建,能调剂温度。

在课程学习方面,普通科学习科目有人伦道德、中国文学、外语、算学、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图画、体操,共学2年,以补普通中学课程。本科2年,开设的专业课有农学、园艺学、土壤学、肥料学、气象学、理财原论、农业工学、农业理财学、农政学、昆虫学等。

辛亥革命爆发后,高等农务学堂负责人逃散,附近农民乘机抢劫学堂财物,放火将学堂全部房舍焚毁,未毕业学生星散,该校历时14年,共毕业学生200人。

1902年,湖北工艺学堂改制为工业专科,升格到高等学堂程度,1907年正式定名为湖北工业学堂,分设理化、机器制造、织染、建筑4门,培养高级工业技术人员。各专业学生通习的普通科目为人伦道德、算学、物理、化学、应用化学、应用机器学、图画、机器制图、理化学实验、工业法规、工业卫生、工业簿记、工业建筑、英语、体操等。至于所习专业课程,则因专业不同而不同,比如建筑专业所习专业课程主要有应用力学、房屋构造法、工场用具及绘图法等。

武汉过客·张之洞·发展教育(4)创立近代学制

湖北工艺学堂

如同办普通教育应循序渐进一样,张之洞在办实业教育的实践中也认识到实业教育也应从初等入手:“振兴实业为富民强国之基,而农工商三门均先从初等实业入手方免跳等之弊,用费无多,收效甚易,开中材之智识,拓浅近之利源,循序渐进,自然实效蒸蒸,不可限量。”1906年,张之洞欣然批准武昌知府黄以霖筹设农工商小学堂的计划,准将汉阳勺庭书院旧址和通判署衙作为初等工商小学校舍,另在湖北高等农业学堂内附设初等农业小学堂。开办经费除黄以霖捐廉1000元,汉口人力车捐积存1500串文外,不敷另筹。由于黄以霖不久改任他职,他所筹定的初等实业教育计划未能按原议施行,但在他的倡导和张之洞的大力支持下,武汉地区初等实业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

初等实业学堂相当于高等小学程度,招收年龄在13岁以上的初等小学毕业生入学,学制3年。初等实业学堂设立的同时,中等实业学堂也次第兴办。与初等实业学堂主要由府、县开设不同的是,中等实业学堂主要由省、府,尤其是省开办。

中等实业学堂相当于普通中学堂程度,招收年龄在15岁以上的高等小学堂毕业生入学,修业年限,预科2年,本科3年。按清政府颁布的《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规定,中等农业学堂,讲授“农业所必需之知识艺能,使将来实能从事农业为宗旨;以各地方种植畜牧日有进步为成效”。预科学习科目分8门:修身、中国文学、算术、地理、历史、格致、图画、体操。本科分为5科:农业科、蚕业科、林业科、兽医业科、水产业科。迄1909年10月,湖北省城中等农业学堂仅设有农业、蚕业两科,“尚缺林业、兽医、水产三科,林业科拟侯中等农业预科毕业后与农业本科同时开办,兽医科拟随同高等兽医科一起添设……水产虽为沿海省份必要之科,然湖北地方濒临大江,水鲜亦一大宗出产,改良渔业实属要务,拟就渔业著名地方另行筹款添设,藉便实习。”

由上观之,武汉地区实业学堂门类齐全,但学堂内部学科不全、学生人数有限。1909年,湖北省提学使司曾向湖广总督上了一个《遵部饬扩充实业学堂整顿办法文》,但由于经费短拙,加之清政府很快灭亡,这个计划形同具文,并未认真组织实施。

除农工商实业学堂外,清末武汉还开办有钢铁、铁路、矿业等实业学堂。

迄宣统二年(1910年),武汉地区共有各级各类官立实业学堂14所,其中高等5所、中等6所、初等3所;按地区分武昌13所,汉阳1所;按隶属关系分,省立10所、府立3所、县立1所。实业学堂共有教习183人,多由本省师范学堂毕业生和留学生充任;学生2025人,一律享受官费待遇。

除官立正规实业学堂外,清末武汉还设立有各种官、私立职业技术短期实习学校,招收初小文化程度的青年入学,学习半年至1年,教授农业、工商浅近知识技能。如“汉口理化实验学堂”,由萃升恒行栈开办,“专授洋纸、洋肥皂、洋烛制造之科学知识”。

清末武汉地区实业教育发展是该地区产业和商业近代化的客观要求和推动所至,实业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和初步掌握近代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从而推动了产业和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形成经济发展和教育兴旺的良性循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学制   两湖   武汉   武昌   教习   湖北   教员   清末   幼稚园   学堂   近代   过客   师范   毕业生   实业   农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