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好学习,居然是因为家长的奖励

昨天有家长在后台咨询教育问题,孩子在学习以前表现挺好的,功课从来没有不做的现象。可是上了小学四年级以后回家就是玩手机电脑,作业也不愿意写,以前哄孩子的奖励措施现在根本不起作用。经历了几场家庭混战之后,家长已经无计可施。想来咨询一下,为什么孩子会突然变成这样。


孩子不好好学习,居然是因为家长的奖励


他们的家庭条件很不错,家长为了给孩子学历的动力,一直以来把从小孩子的成绩是与奖励挂钩的。例如作业老师检查得A十五次以上奖励200块钱,考到80分以上,奖励新款玩具,考到90分以上,奖励新款手机,成绩全班前五名奖励暑假境外旅行……


听到这里,我已经明白孩子目前的状况是为什么


高奖励并不一定带来好结果


首先家长的想法没有错,无非是想教育孩子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想要回报就要付出。


但是可以明确的说,关于奖惩,你所认同的一切,可能全都是错的。


孩子不好好学习,居然是因为家长的奖励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


早在1959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汀格做了一个社会实验。他让实验者做一个小时枯燥无味的绕毛线工作,在其完成以后离开工作室时,实验者要告诉在外面等候的其他参加实验的“实验者”(其实是实验助手)绕线工作很有趣很吸引人。然后实验者说谎以后就会得到一笔酬金。然后实验者再请他填写一张问卷,以了解他对绕线工作的真实态度。分两种奖励情况,一种是高奖励(20块),一种是低奖励(1块)。


结果发现,得报酬多(20块)的对绕线工作仍持有低的态度评价;得报酬少(1块)的实验者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评价,变得喜欢这个工作。


这就是著名的认知失调理论。费斯廷格认为在当实验者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时,心口不一致时,,他头脑中有了两个认知因素:“我本不喜欢绕线工作”和“我对别人说这活有趣”,两者是相互失调的。为了消除心理上的失调感,实验者便要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费斯廷格认为,得钱多的(20美元)实验者会用这笔不小的酬金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认为自己之所以对别人说绕线有趣是因为有明显的外部好处,这样说是值得的。心口不一致所带来的失调感就削弱了。



可是对得钱少的(1美元)实验者来说,用这种理由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就较困难。由于失调感所带来的心理压力,他会再审视两个相互矛盾的认知因素。其中第2个是对自己行为的认知,做出的事不易收回;第1个对自己内部态度的认识相对来说要较为容易改变。所以,实验者便不自觉地提高了对绕线工作的态度评价。新的认知因素“我比较喜欢绕线工作”与“我对别人说绕线工作很有趣”就相互协调了。


结果,得报酬少的人比得报酬多的人更喜欢绕线工作。这种情况被称为在不充分的合理化条件下因认知失调引起的态度改变。


简单来说,一个孩子本身不爱学习,但又必须坚持去学习,这就是认知失调。如果你给予他高奖励,这种高奖励就维持了孩子一边学习还一边讨厌学习的状态,不爱学习就会越来越根深蒂固。


反而低奖励的孩子会因为一直以来持续的学习行为,而改变讨厌学习的态度,逐渐变得对学习感兴趣。所以说,有些时候一些小的奖励比大奖励更能诱使我们产生对一件事情的积极态度。


关于奖励和惩罚的作用,远没有你想的那么简单,学点心理学,远离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成为更明智的父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0

标签:实验者   利昂   家长   孩子   酬金   作业   美国   心理学家   报酬   认知   态度   不好   因素   评价   简单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