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没有从事十几岁时的理想职业?从事了会更好吗?

文/宝仪


我们为什么没有从事十几岁时的理想职业?从事了会更好吗?

△今天文章的配图来自《我的天才女友》


中学时和朋友闲聊,我说到以后如果做家庭主妇也没关系,朋友们都很惊讶,可能是因为我平时成绩很好,又总是很上进的样子,不像是会愿意做家庭主妇。过了几天,其中一个朋友忽然对我说:“悄悄告诉你,其实我一直很想做厨师。”

我也挺惊讶的,立马想起了当时电视反复播的新东方厨师学校的广告,“从来都没听你说过呢,那你以后可以试试啊。” 她皱着眉头回答:“可是父母不让呢,说没前途。”

后来我在网上看了看一些厨师工作相关的帖子,转头安慰她说,没事,做厨师其实也挺辛苦的,是门体力活,还可能会吸入好多油烟呢,对身体不好。

大学时代的另一个朋友,喜欢给女性好友们梳头发,扎辫子、丸子头,甚至会给大家剪出很合心意的刘海。每次她都感叹:好想当一名理发师啊,给大家打造好看的发型,好有成就感。

我们都鼓励她去“进修学艺”,但是她总报以沉默。其实我确实很难想象即将在985院校毕业的她,真的成为路边理发店的一个Tony老师,会是什么样。大概需要很多勇气吧?

而十几岁的我自己,想过当村官和战地记者,觉得是很有奉献精神也很有社会意义的职业,也被家人力劝说多次不要“走那么辛苦的路”。毕业后收到过初创企业和研究项目“合同工”等聘用,父母都很不满意,后来我选择了一个事业单位,他们才松一口气。

直到最近新冠疫情的全球大流行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这些事情还有什么共通的地方,除了父母希望我们拿铁饭碗、不希望子女过得太辛苦的观念问题。


我们为什么没有从事十几岁时的理想职业?从事了会更好吗?

因为疫情,看到对各类不稳定工作人员、自雇人士失去收入来源并且没有很好医疗保障问题的讨论,而自己和朋友们都在家办公,有的工作量变少薪水不变,有的忙了一些但是有提薪,我才意识到,大概过去父母们对我们就业的引导,某种程度上都是在防止“阶层下滑”。

我们的父母大多是60后,他们小时候或者年轻时也受过一些穷困的苦,随着改革开放的大背景有了更多的职业机会并且能攒到钱,能买上房子,给小孩好的教育机会,甚至有了给孩子结婚买房的钱。他们希望“先天条件”比自己年少时更好的子女,也能有比自己更好的事业发展和生活质量,至少不要更差。

回头看,父母指引我们把那些七七八八的兴趣爱好、心中向往的自由、冒险或是奉献精神都放在一边,去选择“更稳定、更有前途”的工作是没有什么错。


但是,不同职业的收入水平、社会声望、社会保障的差距本身并不是合理的事情。例如,清洁工对我们来说是那么重要的存在,为什么拿着那么低的薪水、那么差的社会保障?我们可以从做厨师、理发师等技术性工作里获得兴趣,但为什么它们像是教育程度不够高的人才会从事的职业,以及为什么这种观念阻碍着我们去从业?

那位高中时想当厨师的朋友直到现在也经常下厨,炒菜、面食、甜点都做得很好,时不时邀请大家到她家吃饭。有一次她说,其实做菜也有许多学问,关于食材的性质和成分、在不同温度环境下的化学反应、互相搭配的营养学等等,不只是一个技术或者体力活而已。

像是一个对我们高中时那场对话的回应。我们又聊起她以前想做厨师的事,她笑着说,可能如果父母没什么意见,她也不太敢真的去尝试一份工作,还是会卷入那种高考改变命运的竞争之中,想要上个好大学、读个热门专业,去城市的中心商务区工作的。

如果什么条件改变了,她才会真的去做厨师呢?“可能家里经济条件特别特别好,好到后顾无忧,可能就会去做吧,可能读大学也两不误,还可以去法国学艺啊。”


我们为什么没有从事十几岁时的理想职业?从事了会更好吗?

也许是的。可是在那样优渥的条件之下,能够追寻自己的兴趣、放胆做各种各样的生活尝试并得到经济支持的孩子,最后或许也会做高级厨师、开高档餐厅,或者做高级的时尚服装、私人发型师,收入也不会是更普遍的从业人所能比拟的吧。社会职业声望的不平等结构也不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我问了身边的许多朋友,大多都回忆说,自己是没有从事年少时的理想职业,但不都是因为家庭、因为收入考虑,也许是小时候所能看见的职业选择太有限,或是中小学的读物太强调某些职业的高尚性,而成年后发现了更多的选择,意识到更多的兴趣,遇到更适合自己的,等等。

有些人,令人羡慕地,很快乐地选择了现在的工作、并能从工作中获得价值感和幸福感,但更多的朋友是不那么满意,甚至完全不想工作却又需要一个生活来源。时不时会一起感叹,工作太辛苦,老板太没有良心,自己不过是公司的一块砖,社会的一个螺丝钉。

也就是这些时侯,我会发现,那些我不喜欢的父母的观念其实某种程度上也长在了我心里:尽管作为一个不想买房、父母自己有积蓄可以养老的丁克,没有太大的经济压力,但还是会在意薪酬在同龄人中的水平,希望可以拿到更多,所以才会选择现在这样一份不是很有成就感,但薪资和保障还不错的工作。

也许对包括我在内的有些人而言,工作的象征意义稍微多于物质意义,它让我们能在这个社会上有一个位置,能被看到、被认可、被保护。而工作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它的物质意义,需要辛苦地工作来谋生,尽管那些工作给人的印象是负面的,收入在这个社会上也是相对比较低的。

我们都能有别的出路吗?

我们为什么没有从事十几岁时的理想职业?从事了会更好吗?


最近因为疫情在家办公,许多工作暂时做不了。意识到医护、环卫、公交运输等等工作是那么重要的同时,也意识到自己从事的某些行政的、规章的工作是那么的不必要。在家多出了许多个人时间,我可以做许多自己喜欢的事,读书、写文章、参加线上的志愿活动——似乎正是在参加一场“新出路”的实验,拿着能够维持生活的固定薪水,自由地劳动,创造着不会被压榨的价值。

也是因为疫情,我发现大家的消费大多变少了。这重创了许多商家企业,但也似乎说明了,其实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消费,不需要买那么多的好看衣服和电子产品,也不用每天都买一杯咖啡。消费当然可以刺激经济,但是什么时候能有新的社会模式,能让我们不必卷入要拼命赚钱来实现这样那样炫目而不必要的消费里,卷入有一道道难以跨越又让人拼命试图跨越的阶层结构里,不会让生产那些消费品的工人们卷入资本家的剥削里,拿着少得多的回报更拼命地劳动。

但这毕竟只是一个突如其来的生活实验。也许复工之后,这段时间在发展兴趣和公益上的投入都会烟消云散,自己的螺丝钉生活和社会的不公都会“报复性反弹”。有时也会感觉不适应,甚至想快点回到正常的工作模式,能有一件“必须做的”事情可以打发我的大部分时间,不需要自己思考怎么规划更有意义的生活。也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是被驯化得很好的螺丝钉了。

而这种驯化,可能在年幼和年少时,思考自己“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时,已经一步步开始。我当然还是珍视十几岁时憧憬未来理想职业的那种纯粹和勇敢,不过,即便现在从事的是当时所想,是否也依然会自觉是一颗疲惫的螺丝钉,在一个不同的位置,努力有更多的收入,支撑更多的消费,让自己更显眼、更有安全感一些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职业   都会   螺丝钉   疫情   厨师   薪水   兴趣   意义   父母   条件   收入   理想   社会   朋友   更多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