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吴谢宇弑母案首谈动机:行凶动机是真的吗?父亲缺席是主因?

文|橙果妈妈

图|网络


12月24日,北大才子吴谢宇在2019年4月被抓捕归案后,其犯下的
弑母案首次在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这距离案发时间2015年7月,已经5年多时间,很多人都关注吴谢宇会说什么,这背后到底是隐藏着什么原因,到底弑母案的前因后果是什么。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首谈动机:行凶动机是真的吗?父亲缺席是主因?

吴谢宇当庭认罪并痛苦,对于犯罪动机,他一再的强调称:

“父亲不在了就没有家的感觉。”

整个庭审中,他多次提到原国企领导的父亲,父亲在吴谢宇的心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平时陪伴他很多,两个人关系很亲密。他承认内心的变化源自父亲的病逝,那年他16岁。

对于弑母的原因,他解释为是帮助母亲解脱痛苦,他自己当时抑郁厉害,也想陪着母亲而去等等,这其中的真真假假我们已经很难得知了。

我们承认这个家庭的不幸,肯定带给他很多的痛苦,但不得不说的是,百善孝为先面对痛苦,作为成年人,内心选择善还是恶,这不能归结于原生家庭,这是来源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首谈动机:行凶动机是真的吗?父亲缺席是主因?

吴谢宇弑母案,让人想起了15岁青岛女孩勒死律师妈妈的案件,母女两人都特别的优秀,妈妈是一名优秀的律师,多次被评为优秀律师,而女儿也在青岛一名有名的高中,从孩子3岁起,父母离婚后,都是母女俩相依为命。

这两起案件的悲剧让人唏嘘,相似点都是父爱的缺席、以及母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知道如何构建孩子内心的价值观。

在著名的心理学家胡慎之所写《如果父爱缺席:父爱如何左右我们一生的工作、情感和生活模式》这本书中,强调了如果说母亲给了孩子更多的安全感,那么父亲对于孩子的影响,更多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会融入到孩子的血液里。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首谈动机:行凶动机是真的吗?父亲缺席是主因?

如果父爱缺席,那么,会影响孩子内心价值观的自我缺失,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

美国儿科学会在2016年发表《父亲在儿童发展中的角色》报告,解读爸爸在孩子不同成长周期中,都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其中在孩子的婴儿期,爸爸与婴儿的关系更多是玩相关的,到了孩子三岁左右的时候,爸爸更多参与婴儿期的一个照顾的话,那么到了孩子九岁左右,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就会降低。

当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如果爸爸更多参与到育儿过程,那么孩子的认知发展,男性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女性青少年的情绪问题等方面都会减少很多,同时,也会减少青少年女性的性早熟,过早的性行为和早孕等行为发生。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首谈动机:行凶动机是真的吗?父亲缺席是主因?

所以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爸爸对孩子自我认知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如果缺失了爸爸这个角色存在,那么孩子到青春期后,就容易对自己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产生迷茫,容易在人群中找不到自己,而引发身份的焦虑,引发抑郁,焦虑,社会障碍,自杀倾向等等各种的精神疾病或障碍。

印象深刻是现代中国家庭常见的情景:缺失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失控的孩子。

这种情况,似乎已经成为中国当下很多家庭的痛点,造成这种原因有很多,当然,独生子女带来家庭结构的简单化,还有双职工父母工作带来的家庭动力多元化,也有快速变化环境,我们家庭教育跟不上的一些原因等。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首谈动机:行凶动机是真的吗?父亲缺席是主因?

这种情况,也导致孩子作为家庭中的独生子女,那么,他在家庭中获得的东西和需要承受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家里所有人,包括父母,包括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把所有的爱和家庭资源都往孩子身上倾斜,同时,家长们也将自己未曾实现的心愿和价值观,对孩子的期望值等,都会传递到孩子身上。

当孩子承受了这么多来自大人的期望值和要求,甚至于说大人压力的情绪时,孩子压力会特别的大,压力大到一定程度他就想逃离这种逃离,不一定是离家出走,更多的是,孩子的内心的自我封闭,进入一种自我保护状态。严重的时候,就会出现情绪的失控和情绪的障碍,而发生这种情况的年龄在十五岁左右最为厉害。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首谈动机:行凶动机是真的吗?父亲缺席是主因?

在中国家庭中,实际上最容易被人谈起和掩盖矛盾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很多焦虑的妈妈,实际上,在孩子教育方面也是一个严格的妈妈。

而严格的妈妈,她的内心是很需要帮助和支持的,如果身边最亲近的人,无法给予她这种支持的话,她就会把这种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变成了对孩子行为的管束和精神的压力,这就导致孩子与母亲关系变得相爱相杀,相互痛苦又纠缠其中。

到了孩子青春期,亲子方面的问题更多是出现在妈妈和孩子身上,孩子会变得情绪如同妈妈一般,更多体现在攻击性很强,或者无法集中注意力,而妈妈会变得特别的焦虑,甚至于变得很痛苦。

这个时候,面对焦虑的妈妈、有情绪障碍的孩子时,如果爸爸的存在,会帮助妈妈建立权威,帮助这个家庭建立规则,会引导整个家庭在面对问题时,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出发,而非情绪的宣泄和摩擦。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时 ,孩子的成长之路就变得顺利很多。

北大吴谢宇弑母案首谈动机:行凶动机是真的吗?父亲缺席是主因?

”90%都人生短板,都源于父爱缺席“深刻理解父爱,才能生长出属于自己的力量,真正做到改善我们的工作、情感和生活模式。好的人生,就是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改变心中父亲的认知,会重新连结父爱的力量。

深刻理解了父爱,我们也就再次拥抱了自己,也与自己达成了和解,与父亲达成了和解。

父爱缺席 我们该怎么办 ¥32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父亲   主因   父爱   焦虑   动机   认知   价值观   北大   障碍   内心   情绪   痛苦   爸爸   母亲   妈妈   孩子   家庭   更多   谢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