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该不该打?看完这篇再决定

今天是“国际不打小孩日”。这个特殊的“节日”,是由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Center For Effective Discipline)”1998年发起的。节日通过各种活动,宣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

这个节日鲜为人知。单从字面来看,“不打小孩日”,就是说,在这一天,不打孩子呗!

-那想打了怎么办?

-忍着!记账上,明天打!

请注意了,发起者是“有效管教中心”。发起节日的目的是为了寻求管教的“有效性”。如果追求的是仅仅在4月30号这天不体罚,显然并没有领会其核心精神。

孩子该不该打?看完这篇再决定

“孩子不听话要不要打?”不管是在小区妈妈群,还是我们的教育话题专属群,这个话题的热度始终不低。

讨论到最后,往往会形成势力不均的两个阵营:

正方:要打!打是最有效的方法。(此阵营的人数具有压倒性优势)

反方:不能打,文明社会了,能讲道理的还是要讲道理。

是什么,让曾经抱着孩子都怕摔了的老母亲/父亲黑化至此啊?!

A母亲:我忍受很久了!让收拾东西,不配合就算了,把我好不容易收好的玩具、衣服又扒拉一地,还弄翻了我的精华液!

B母亲:不好好吃饭,我刚想凑近了帮帮他,他舞动的餐具正好戳到了我的眼睛!

C父亲:三岁多了,不认真听老师上课,还打人!总之,各种事都值得打。而且,打了第一次,后面就忍不住。

看了以上这些之后,就发现吧,每一条打孩子的理由都很充分。

而C父还道出了一个天机——打孩子就如同家暴,只有0次和无数次的区别。一旦“开了荤”,再也刹不住。

孩子该不该打?看完这篇再决定

怎么办呢?父母们突然会很焦虑,“事情发展成这样,我也不想的啊!”“老师,我该不该打孩子呢?”

作为曾经坚定的“不打小孩派”,首先我想说:体罚,作为一个贯穿古今,横穿五大洲(当然,在一些地区更加普遍)的现象,有它存在的道理。

在法律还没有正式颁布“体罚有罪”之前,您还是可以选择是否打孩子。但有两个问题,您要想清楚:

1. 您打孩子的时候冷静吗?是带着“有效管教”的理智去的,还是趁着自个儿火气正旺的时候下手的?

2. 通过体罚,达到了什么效果?短期的?长期的?

“管教”这个词其实有着古老而高尚的含义,即,为培养自我控制、良好性格或者秩序和效率(这应该是很多父母希望孩子具备的品质)而进行的训练。

管教不等于惩罚,更不等于体罚。

但不得不承认,体罚通常有两个直接的效果:(大人)泄愤,以及短期内制止了孩子的某种行为。

体罚一定不是一种能培养孩子自控能力的方法,那什么才是呢?

孩子该不该打?看完这篇再决定

美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专家Selma H. Fraiberg在她的著作中提到:因为做错事而感到内疚,对于孩子学会自我控制必不可少。

内疚从何而来呢?

那些与父母感情很好的正常孩子,因为淘气而受到父母批评之后,他会暂时感觉自己“失宠”了,自信心也会受到打击。于是,孩子的几种情绪反应融合在一起,就产生了我们所说的“内疚感”。

之后,内疚感会成为一种警报信号,当孩子再次出现淘气的冲动时,他自己就能发出这种信号。当不论大人是否在场,他都能自己发出这种警报信号——这样,就已经开始形成良知了。再往后,孩子几乎能够自动地产生这些报警信号,以至于在变成行动之前就能被控制住,内心也不会出现任何有意识的斗争。

一个在发脾气的时候一把推倒装满了水的杯子的孩子,需要对自己的这种行为感到内疚。如果他之后表现出了懊恼和自责,这种内疚感与当下的情形就是匹配的。

我儿子两岁半左右的时候,玩得兴奋起来,挥舞的拳头打到了我的嘴唇,嘴唇内侧被牙齿磕破了。我给他展示伤口,同时表示,自己很疼,有想哭的感觉。他眼睛立刻红了,紧紧抱住我。从此以后,我只要轻轻一提醒,“旁边有人,手当心。”他就会很警觉,动作变得谨慎起来。

这其实就是他的“内疚感”在发挥作用。

相反,如果孩子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表现得没有任何反应,而是由成年人拎着耳朵,不走心地道歉,下次遇到同样的情况,怕是要故伎重演。

孩子该不该打?看完这篇再决定

我们回到“体罚”这件事上来,如果您还不太能理解我们上面所说的理论知识。那就来回忆一下我们小时候的经历,那是一种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1. 山雨欲来风满楼,我妈对我很上头——话里火药味重了,开始摩拳擦掌了,我的身心也开始进入应激备战状态了;

2. 原地乖乖受打OR在有限的空间中象征性的逃窜之后,被逼到角落里受打;

3. 余震——哭到不能自已,却还被面前的筷子或鞋底威胁“不许哭!忍着!”于是,发现自己还能发出奇怪的不受控制的抽泣声。

睡前躺下来,感慨:这曲折的一晚,总算挨过来了。自己做的错事,到这儿,也终于告一段落了。

孩子该不该打?看完这篇再决定

你看,今天挨过打了,孩子在“罪过“一栏欠下的账目也阶段性地还清了。接下来,新一轮的“欠账”又要开始累计了。

打孩子会上瘾,而孩子从中学不到什么。这种犯错和被惩罚的循环倒是会无休止地延续下去。

原本想通过打孩子给其一点“教训”,但不知何故,教训无法被整合到孩子的良知中。

“不指望良知了,”有的家长会说,“长点记性就行了!”

遗憾的是,这个“记性”也会长得很有限。孩子控制顽皮冲动的动机源于一种对外界权威和惩罚的恐惧,相应的,可能会催生出很多借口。例如:“我是不小心的(事实是,你亲眼目睹他就是故意做的这件事)”。下次再“做坏事”,他只需要确定自己淘气不被发现就行了。或者,权衡了“快活”和“痛苦”的风险之后,“先做了再说”。

孩子该不该打?看完这篇再决定

“看起来,真不能随便打孩子!”有的家长会感慨,“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说了他真不听!我也真的生气,怎么办?有什么我能做的吗?”

试试看:必要的时候,“没收”孩子的一些特权。

例如:收起ta要吃的一罐酸奶,或者去森林公园玩的机会。

但请一定记得,这些看起来似乎并没有什么新意的做法里,有一条重要的原则:惩罚的方式和孩子所犯的错误之间一定存在合理的,并且孩子能够理解的逻辑关系。

举例:孩子想要哥哥的某个文具,但哥哥需要使用。他执拗地要去拿,不接受任何替代品。后面发展到踢打,哭喊,摔东西的程度。

这时,比较符合逻辑的做法也许是,把他抱离现场,送到小房间里冷静。等到他平静,并愿意好好沟通诉求为止。

孩子该不该打?看完这篇再决定

而另一种方式,则会比较无厘头,让全家的硝烟又上了一个量级:扁他一顿,同时把他喜欢的乐高扔进垃圾桶。

乐高诚然很贵,但这种做法的负面价值远不止于此。孩子本来只是着急拿不到想要的,现在更增加了愤怒与绝望——“请问,我就是想要哥哥的橡皮玩一下,你打我屁股就算了,乐高又得罪您了?!”

这么一看,日常生活里,我们对于孩子的管教是不是有太多可以再斟酌的地方?如果您一时找不到特别高明的方法,也请至少不要带着报复的心态与发泄的状态去惩罚孩子。

当然,管教方法是否有用,根基在于亲子关系。如果我们平时很尊重孩子,那么孩子就会信任我们。每一次的管教也不会让孩子感觉到深深的敌意。即使过程中存在对抗,最终,双方还是会为了修复彼此的关系,而努力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孩子   良知   警报   记性   阵营   淘气   内疚   嘴唇   信号   做法   小孩   节日   哥哥   父母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