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在颠簸的婴儿车入睡更快?三步骤建立睡眠联想,培养独立入睡

婴儿的诞生,在他人看来是一个值得庆祝和喜悦的时刻,然而切身经历过的爸爸妈妈们才懂得,我们心中呈现最多的情感除了喜悦还有忐忑和困惑。在众多的育儿问题中,如何将孩子“哄睡”就是其中一个老大难。

有一部分父母觉得自己的宝宝是个“哄睡困难户”,平时抱着孩子至少得哄个半小时才会入睡。但是细心的父母会发现,如果把宝宝放在婴儿车里,推着车走一走,宝宝竟然“秒睡”了!为什么这些宝宝在婴儿车越颠簸反而睡得越快?这样的哄睡方式是好是坏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

宝宝在颠簸的婴儿车入睡更快?三步骤建立睡眠联想,培养独立入睡

为什么婴儿在车里越颠簸睡得就越快?

初生的婴儿与成人对比而言,生理、心理都是完全不同的。对于一个新生儿来说,在颠簸的婴儿车入睡更快,玫瑶老师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当宝宝仍在母亲的子宫里时,宝宝是被羊水包围着的,而包着羊水的是羊膜,这就像一只装满水的气球,由子宫紧紧包围着。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宝宝有了第一次触觉和本体感的经验。他可以用手触碰到自己的脸和脚,母亲走动时羊水的波动也会让他感受到颠簸的状态。

宝宝在颠簸的婴儿车入睡更快?三步骤建立睡眠联想,培养独立入睡

子宫里狭小的空间、颠簸的环境,这些都和宝宝躺在移动的婴儿车里或多或少有着相似之处。当宝宝躺在这样的环境里时,容易找到孕期时的“参照点”,熟悉的感觉让孩子容易放松自己,加速进入到睡眠的状态。

俄国作家屠格涅夫:人人都在生活,但是只有少数人在熟悉生活。

而婴儿正是这一类用自己的感官连接生活、熟悉生活的人。

当宝宝躺在在移动的婴儿车里时,缓慢的外部运动会刺激孩子大脑的前庭系统,让孩子变得冷静。

这并不难理解,自古以来,如果宝宝烦躁时,母亲本能地会把他抱在怀里,温柔地轻轻摇摆安抚。以前的婴儿房里也有吊起来的摇篮和摇椅,这都说明了轻柔的前庭刺激可以安抚婴儿,让他们变得更加平静。

宝宝在颠簸的婴儿车入睡更快?三步骤建立睡眠联想,培养独立入睡

我们经常听的许多的摇篮曲,也是遵循着四四拍左右摇摆的节奏,让人忍不住轻柔的抱着宝宝摇动起来。这种轻柔的摇摆和宝宝在婴儿车里的移动很相似,可以让宝宝更加容易进入睡眠状态。

还有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当外部的刺激变少、光线变暗时,我们也更容易进入睡眠状态。婴儿车提供了一个相对半封闭的环境,也减少了人为的干扰。

当孩子感觉“无聊”的状态,很多宝宝自己就会打个哈欠,把小手放进嘴巴里自我安抚,很快进入梦乡。

宝宝在颠簸的婴儿车入睡更快?三步骤建立睡眠联想,培养独立入睡

虽然婴儿车让宝宝入睡更容易,偶尔在婴儿车里睡也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长期这样做,可能会引起“睡眠联想”,不利于正确睡眠模式的养成。

婴儿车等于构造睡眠联想?长久使用可能会“害”了宝宝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睡眠联想”。比如说有些人喜欢睡前看一会书,或者喝杯牛奶,会让他们感觉更容易入睡。

有一些人的”睡眠联想“比较特殊,比如说睡前必须要吃宵夜,否则就会感觉肚子空空、辗转难眠。还有一些人必须要听着电台的音乐声音才能入睡,这些就是相对来说不健康的睡眠联想了。

如果你的宝宝每次都需要在婴儿车里推着才能入睡,我们为了节省自己的时间,每次就让宝宝在婴儿车里哄睡,这可能会让孩子养成不正确的睡眠联想。

宝宝在颠簸的婴儿车入睡更快?三步骤建立睡眠联想,培养独立入睡

有些人或许会认为:睡觉不是人的天性吗?如果累了自然就会睡了。然而事实是每一个孩子都需要通过自己的经验学习自我入睡的能力。刚开始的时候他们不能分清白天和黑夜,也不知道如何安抚自己让自己平静下来,如果我们能给予一个正确的环境,会让他们更好的获取自主入睡的能力。慢慢的,孩子睡的时间会越来越规律,他们也不会因为一丁点声音就醒过来了。

我们可以利用睡眠联想来哄宝宝睡觉,每个人的睡眠都是有睡眠周期的。

人们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两个时相:非快速眼动睡眠期(NREM)和快速眼动睡眠期 (REM)。NREM与REM交替出现,交替一次称为一个睡眠周期,两种循环往复,每夜通常有 4~5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90~110分钟。

宝宝在颠簸的婴儿车入睡更快?三步骤建立睡眠联想,培养独立入睡

婴儿的睡眠时间更长,且周期比成人要短,这也是为什么他们更容易醒的原因。在这个睡眠周期内,孩子会经历一个有5个不同阶段的周期,国际睡眠医学将非快速眼动睡眠分为浅睡期、轻睡期、中睡期和深睡期4期,然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期,算是一个睡眠周期结束,而后继续启动下一个睡眠周期。 [1]

如果你的宝宝习惯了被照顾着入睡,(即被抱着、摇晃、喂奶、抚摸)那么在孩子一个睡眠周期结束后,(通常在快速眼动期后)他会醒来,然后希望环境里有同样的照顾才可以再次入睡。相反,如果你把宝宝放在摇篮或者婴儿床里,他自己睡着了,那么他就会学着醒来后靠自己慢慢地继续“接觉”。

宝宝在颠簸的婴儿车入睡更快?三步骤建立睡眠联想,培养独立入睡

这个睡眠联想的环境,就是孩子醒后再次入睡的关键。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孩子在半夜醒来后,他自己翻翻身,不需要给奶,也不需要安抚就可以自己再次入睡。

从这个角度来说,长久“车睡”的方式或许不利于孩子建立正确的睡眠态度。因为他几乎没有机会学习自我安抚入睡,而是需要依赖于摇晃的婴儿车。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把婴儿丢在床上让他自己哭到绝望地入睡。孩子首先需要经历一个被人照顾着入睡的阶段,比如温柔的抚触和轻柔的对话。尤其在出生后的两个月,母亲的陪伴和拥抱可以培养出孩子对他人和世界的信任,而父母也可以借此培养出自己对育儿的敏感度。

宝宝在颠簸的婴儿车入睡更快?三步骤建立睡眠联想,培养独立入睡

当孩子经历着被照顾着入睡的阶段,然后孩子可以自然地进入自己入睡的阶段,因为他已经发展出了对世界和父母基础的信任。

观察睡眠信号,三步建立健康的睡眠联想,培养宝宝独立入睡

孩子会明白,当他哭泣的时候父母是会回应他的,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这种婴儿时期积极的回应会让孩子产生对世界的信任,帮助他们相信自己在这个新环境里可以安全入睡。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相信孩子本身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们完全有能力学习入睡,只要我们给予一个恰当的环境。曾经有一个保姆对我说:“这个孩子就是得要被抱着睡、摇着睡、在婴儿车里推着才可以睡”,这实际上反射的是大人对孩子的不信任,也反射了保姆希望能够被孩子需要的自我需求。

宝宝在颠簸的婴儿车入睡更快?三步骤建立睡眠联想,培养独立入睡

如果我们愿意相信孩子,给予孩子一些时间,你会发现他们的能力惊人,他们可以快速的适应周围的环境,与身边的世界和谐相处。他们会发展出属于自己的“睡眠信号”,如:

a.打哈欠。

b.揉眼睛。

c.吃手。

d.双眼无神。

当我们观察到孩子这些睡眠信号时,及时给孩子提供安静的环境,拉上窗帘,带他去到卧室的床上,就可以帮助孩子把“睡眠”和“床”联想起来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明白:床是可以用来睡觉的地方,当我累了,我可以来到这里休息。这就建立起了自然且健康的睡眠联想,一旦这个习惯被养成,后续孩子自我入睡和接觉的能力会快速提升。

宝宝在颠簸的婴儿车入睡更快?三步骤建立睡眠联想,培养独立入睡

为了让孩子可以更好的自我入睡,玫瑶老师推荐抱、拍、睡三个步骤循序渐进地引导。

1.抱抱孩子

最婴儿初期,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抱着宝宝,用充满信息的思维方式与你的宝宝交流:

a.你的睡觉时间快到啦,我要在你睡觉前给你换个尿布。

b.你看起来好像有点累了,很快就能睡着拉。

这样的沟通方式会让孩子知道自己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他很快就能形成自己的入睡习惯。当我们把孩子看成一个合作的伙伴时,你会发现孩子的能力会超乎我们的想象。

2.拍拍孩子

把孩子放在床上,陪在孩子的身边温柔轻拍,可以让孩子感觉到安全舒适。我们从抱着孩子,逐渐进阶到只是拍拍孩子,距离上拉远了,但是却会留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学习自我入睡。

3.放下孩子

我们要在孩子清醒的时候就将他放在床上,而不是等完全睡着了再放。

宝宝在颠簸的婴儿车入睡更快?三步骤建立睡眠联想,培养独立入睡

这个道理我和我们成人入睡的道理是一样。想象你自己在床上睡着了,睁眼一看是在另外一个地方,不是刚才入睡的环境,是不是会突然吓一跳醒来?

因此我们要从孩子快要入睡的状态就把他放下床,让孩子熟悉睡眠的环境。这样的方式对孩子醒了之后的“接觉”提供了很大的可能性。

慢慢的,我们将奶睡和车睡慢慢调整为抱睡,孩子快迷糊的时候再放床上逐步进阶到在床上拍睡,再到不拍睡,只是静静的陪在旁边。你会神奇的发现,孩子自己在床上自己眨巴眨巴眼睛,就自己入睡拉!

我们还要尽量创建一个相对稳定的作息环境,在婴幼儿早期,规律的作息习惯主要取决于爸爸妈妈。

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孩子,记录孩子睡眠的时间,积极的发现孩子睡眠的规律。在睡觉这件事情上,只有婴儿本人才能使自己养成相对的入睡习惯。Pikler教育理念的传播者潘尼·布朗利曾说:

没有人可以迫使别人睡觉,你的宝宝是唯一一个能使自己入睡的人。

宝宝在颠簸的婴儿车入睡更快?三步骤建立睡眠联想,培养独立入睡

我们可以创建一个相对稳定的作息模式和安静的环境,让孩子把睡眠和床进行睡眠联想。当我们让宝宝做好了睡前准备,惬意地躺在床上时,我们把手轻轻放在孩子的身上,平静而有信心的对孩子说:宝宝,好好休息吧!孩子会通过我们的手感受到我们的平静和信任,宝宝也会感受到内心真正的和谐,甜甜地进入梦乡。

参考:

[1]美国睡眠医学会(AASM),Journal of Clinical Sleep Medicine《临床睡眠医学期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颠簸   睡眠   宝宝   周期   婴儿   步骤   床上   独立   父母   状态   习惯   自我   能力   快速   环境   孩子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