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大多怕打针?哄骗恐吓都无效?试试这样做

每次路过诊所总能听到里边打疫苗的孩子哭的一片狼藉,而门口等待的孩子则紧拉着父母的手不断的想往外逃,有时还紧抓着婴儿车不愿起来,“非暴力不合作”在这里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而这些孩子的家长安慰他们的方法也总是那么几种:

打针不疼、就像蚊子叮一下!

你看都是男子汉了,打针还哭?多害臊!

别哭啦,打完针我们就去吃雪糕.....

为什么孩子大多怕打针?哄骗恐吓都无效?试试这样做

但最终结果如何?孩子该哭哭该闹闹,到底怎么才能有效安抚这些打针的孩子呢?

一、“非暴力不合作”只是孩子对打针的本能反应

沈熹微曾说:“对未知事物保有惊诧和喜悦的能力,快乐时候就笑,痛的时候就哭,好了伤疤就忘掉疼,不怕受伤地勇敢爱,这是我们孩子时都有神赋的本能。”

而打针这件事情对孩子的印象不外乎是:会疼、会被强迫、父母很急躁。在这种印象下,孩子的“非暴力不合作”行为只是人本能对不喜欢事物的反应。

1.孩子为什么害怕打针?

蒙特梭利曾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而孩子对打针这件事情的看法其实就是源自我们成人。

早在孩子 7~10个月的时候,他们就能通过关注父母在不同情境下的情绪反应来调整自己的行为(Feinman,1992)。

而这一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被拓展到了父母之外的陌生人,比如玩具旁边的陌生人如果是微笑的,孩子就将敢于过去把玩不熟悉的玩具,而如果是让他害怕的,那么他将会选择远离(Klinnert 等,1986)。

为什么孩子大多怕打针?哄骗恐吓都无效?试试这样做

所以我们带孩子去打针的时候,由于父母的情绪一般都是紧张和警惕的,而打针的护士,诊所周边其它的父母也多数是紧张的,这种紧张的氛围让孩子产生了不好的社会参照,因此孩子会害怕打针也是非常正常的。

2.只讲道理,无法让孩子摆脱畏惧

其实孩子的行为和大脑的发育是息息相关的,大脑情绪发展当中的“杏仁核”发展比较早。

“杏仁核”支配着孩子对外界情绪的本能反应,你可以理解它是大脑的“看门狗”,它会对我们可能受到的威胁保持警惕。

而由于“杏仁核”的存在我们可以做出“不假思索”的行为,但由于孩子大脑发育还未完成,所以“杏仁核”经常让孩子“起火”。

国际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丹尼尔·西格尔在《全脑教养法》中指出:

我们的大脑就像一座两层高的房子,下层大脑包括脑干和边缘区域,处于较低的部分,它负责基本的大脑功能和本能反应、冲动,以及强烈的情感(比如愤怒和恐惧),而上层大脑则负责更高级的分析思维能力,例如共情、道德、身体和情绪的控制等。

所以当孩子在面对打针这件事情时,大脑的“杏仁核”在以往的社会参照下会促发恐惧和“非暴力不合作”行为,这时候孩子的下层大脑(科学家称之为爬行动物脑)就无法和负责逻辑思考的上层大脑进行联合合作,情绪因此也就无法受到控制。

因此在这个时候,家长讲再多的道理,也无法触动到孩子,因为这时候下层大脑已经控制住了孩子,孩子就像一只面对攻击的爬行动物一样在做着本能的反抗。

为什么孩子大多怕打针?哄骗恐吓都无效?试试这样做


二、解决“打针”的恐惧还得先解开孩子的“大脑安全门”

大脑的“杏仁核”可以为孩子面对危险时提供最快的本能反应,但有时候“过激”的反应就像是一道容易关闭的“大脑安全门”,它阻断了下层大脑与上层大脑的联结和协同,促发不了情绪的控制。

1.调动上层大脑让孩子更好的调整情绪

面对陷入下层大脑活动中的孩子,道理和逻辑是无法让他冷静下来的,因为这一部分的思考不是下层大脑的工作范畴。

如果想孩子能重新调整情绪,那就需要调动上层大脑,让它重新与下层重新联结和协同,也就是打开孩子的“大脑安全门”。

而调动上层大脑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用语言表达出来。

为什么孩子大多怕打针?哄骗恐吓都无效?试试这样做

我们首先要让自己和孩子是联结的状态,这样孩子才能知道父母在理解他的感受。

这时候聆听和关注都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接纳,愿意去和家长表达自己的想法。

例如首先第一步:妈妈可以和孩子说:“我知道你很害怕打针,打针让你会觉得疼是吗?那我们去旁边的椅子那边坐一下,喝点东西好吗?”(转移不良的社会参照)

如果这时候孩子不愿意离开也没关系,那就静静的陪着孩子,过会再尝试。

第二步:等待孩子稍微平复后可以再以自己或者动画片的角色去切入,给予孩子正向的社会参照。

例如妈妈以前小时候也很害怕打针,外婆之前还特别说过我呢,不过后来我找到了一个小办法,让自己不害怕,你想知道吗?这个办法是我的小秘密我还没告诉过别人呢?(缔结通往思考的梯子)

最后可以在引导中告诉孩子,自己的办法就是在打针前告诉护士小姐,请麻烦小力一点点,这样护士小姐知道这个小朋友非常怕疼就会用最小的力,但你也要配合护士小姐,因为这样她才能最专心的去控制力度。(给予孩子一个能执行的办法)。

对于孩子害怕打针这件事情,其实他们在面对打针的环境时就非常容易陷入到下层大脑的控制,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特别注意不要去做促发下层大脑的行为,而什么行为容易促发下层大脑呢?

虽然每个孩子的性格有所不同,但强迫、威胁、暴力、奚落都会促发他的下层大脑,所以面对一个害怕打针的孩子我们要避免这些行为,这就像你不想去让一只爬行动物觉得你是威胁一样。

而为了让孩子顺利打针,我们还需要在日常中不断的去锻炼他的上层大脑,让他的上层大脑更加容易介入情绪的把控。

2.情景演练锻炼上层大脑,让孩子对打针不再恐惧

日常的绘本阅读以及情景游戏都是锻炼孩子上层大脑的最佳方式。

就像打针这件事情,我们就可以看一些相关的绘本,例如《最讨厌打针》这本绘本就讲述了一个害怕打针的小男孩奥弗特,因为怕打针逃跑了好几次,每次逃跑也都被父母抓了回去,而小男孩觉得很委屈,他觉得“爸爸妈妈都骗人,打针明明很疼,却和我说不疼,还不许我哭,说我不是男子汉。”

为什么孩子大多怕打针?哄骗恐吓都无效?试试这样做

而这本绘本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的小精灵朋友莫斯安抚奥弗特的方法。

为什么孩子大多怕打针?哄骗恐吓都无效?试试这样做

莫斯告诉奥弗特不止精灵害怕打针,奥弗特的爸爸妈妈也害怕打针也哭鼻子,只不过他们长大了变勇敢了。

其实从这本绘本中我们可以看到莫斯安抚奥弗特的技巧,莫斯用自己的经历去触动了奥弗特的上层大脑,用爸爸妈妈也害怕打针这件事情去进一步诱发上层大脑的思考,最后再帮助奥弗特消化这个事情,找到自己的思考逻辑,勇敢的去打针。

我们在和孩子看这类绘本的时候也可以跟着绘本去促发孩子的思考,例如奥弗特为什么害怕打针?你有什么办法帮助他吗?看到精灵的经历的时候也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精灵说自己因为没及时打针病得快掉了半身毛?

这种情景的演练都可以借助故事的情节去锻炼孩子的上层大脑,让他的上层大脑加快对这件事情的思考,寻找出一道合适的行为逻辑,帮助他控制情绪解决打针这件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孩子   非暴力   爬行动物   安全门   杏仁   下层   本能   护士   大脑   逻辑   害怕   情绪   父母   妈妈   办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