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你这个小孩就是调皮,怎么就是不听话!”奶奶吼着嗓子气呼呼地说。

我赶紧从厨房出来,一看,原来是我们家3岁的孩子洗完澡爬到床上蹦哒去了。奶奶让孩子下来,喊了几次后孩子仍然“一意孤行”,不肯下来。

“快来穿衣服,再不穿,我就要生气了!你到时候感冒咳嗽了,就别想吃冰激凌了!”奶奶怒吼道。

孩子听到不能吃自己最喜欢的零食,一下子就急哭了,“凭什么?我就要!”

其实奶奶只是担心小孩生病感冒,影响健康,但是话到嘴边却变了味。在育儿的过程中,这样的情况可谓屡见不鲜。很多父母也知道要多多表扬、鼓励孩子,但是“孩子很调皮,我找不到该表扬的点呀!”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为什么大人心里想关心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助力亲子互动,为孩子的发展扬帆起航呢?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一、为什么心里想关心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四种消极机制影响我们对孩子的看法

结合心理学的观点来说,玫瑶老师认为有四种消极的认知机制导致了我们对孩子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差距: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愿意表扬和鼓励孩子,而是没有“看到”孩子的努力。

我闺蜜的宝宝,5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学爬了,但是到10个月了还不会扶物站立。孩子的各项身体指标是正常的,但是为什么他就是不学着走路呢?于是爸爸妈妈就开始各种“训练”,扶着孩子保持站立,驾着孩子走路。然而这样做不仅没有让孩子学会走,还让孩子变得很急躁。

不知不觉中,“你为什么还不会走?”成了一个魔咒,无异于是对孩子的批判。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如果我们细细观察孩子,就会发现:其实孩子的体能发展非常好,爬行时需要协调四肢运动,还要有良好的肌肉控制,这些都是孩子直立行走的基础。

而父母因为太重视孩子“学走路”这件事,反而忽略了孩子本身具有的体能优势,触发了“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干扰了对孩子的正确判断。

“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是在处理一个相对复杂的任务时,因为注意的转移,而没有知觉到背景中出现的醒目的意外刺激的现象。

曾经有人做了一个“看不见的黑猩猩”实验,正是说明了“非注意盲视”会导致我们选择性的关注。

实验者观看视频里两支由三人组成的团队相互传球,一队人员着白衣,另一队着黑衣,而实验者被要求记录白衣团队传球次数。在游戏进行到一半,一个装扮为大猩猩的人出现在了镜头里拍打胸脯,停留了整整 9 秒钟,然后走出了画面。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看不见的黑猩猩”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视频播完后,实验者们都能准确报出白衣球队传球次数。大猩猩不仅没有对实验者们造成干扰,甚至还有50%的人根本没注意到视频中曾出现这一只活灵活现的大猩猩。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被称为「非注意盲视」(inattentional blindness),它的出现是因为人们主动(即有选择性)把注意力放在了某一件事情上而忽视了其余所有的事情。

当我们看到孩子在爬行而没有走路时,我们就表现出了选择性注意:对孩子爬行付出的努力视而不见,只关注孩子不会站不会走。选择性注意是我们的大脑过滤输入信息、避免信息过载的一种方法。

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比我们能处理的信息远远多得多,因此大脑会自动通过选择性关注某一方面理解世界,但代价是忽略了其他方面。这也是“找不到”有什么可以表扬孩子的原因。

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先看到负面的信息,而不是正面的信息。比如说,我中考那会文科成绩比理科成绩优秀:语文90,英语98,政治90,数学58,历史88,地理89。那么我的父母关注的是什么呢?是的,他们关注的是“为什么数学只有58分?为什么你考那么低?”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相对于正向的信息,我们的大脑容易先看到负面的偏见,导致我的父母认为:你这次中考成绩没考好。而事实是除了数学一科,其他的课我都是超常发挥了。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我们要只看到优势,不去看不足。而是我们需要还原现实,真实的看到孩子的全部。

每个人都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但优势往往被匆匆略过,以至于我们没能好好利用它去获得更大的成功。

投射一词在心理学上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性格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反应于外界事物或者他人的一种心理作用。当孩子在床上蹦跶了30分钟都没有停歇,作为男性地父亲看到的是“这孩子体能真好啊!”,而老人看到的则是“这样跳,要是撞到头了受伤了可怎么办?”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孩子同样的行为,不同人却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正是因为投射心理的作用,爸爸和老人用自己的个性、想法、愿望投射在孩子身上。青年男性精力充沛,富于挑战,因此折射对孩子体能的肯定;

而老人年纪大了,担心受伤,会将这种恐惧也会反射到孩子的身上,以至于我们看到“不真实、不全面”的孩子。难以真正做到看到孩子做的好的地方,真心地夸奖孩子。

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即“非此即彼、非彼即此”的二元对立方式。

在A和B两种元素中,只能选其一,没有两者共存的选项。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不是A,就是B的二元对立思维

这样的思维方式也会限制我们对孩子的看法,比如说:

a.你这个孩子就是调皮/不听话/笨/懒....(贴标签)

b.孩子不爱吃一个食物,父母说:你要么吃,不吃拉到。(不是A就是B)

c.孩子一定得考上好的高中,那么才能上好大学,否则以后会生活的很辛苦。(想象和灾难化)

当我们用标签给孩子归类,或者用自己的主观想象和决定看待孩子时,就很容易陷入二元对立的思维里。但是二元对立思维并没有完全反映现实,人并不是只有一面。就像一杯只有一半的水,有人看到了“还有一半的水”,有些人看到的是“已经没有半杯水”了。

如果我们认为孩子的优势和劣势是两个对立的极端,这就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在养育孩子时只看到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忽略他的优点。

二、“心口不一”的批判性话语,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危害?

纳瓦霍人(Navajo)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注意你说过的话,因为神圣的事情始于舌尖。你的言语造就了你周遭的世界。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不要给孩子“贴标签”

对于低龄的孩子来说,他们就像一块软蜡,仍未成型。他们是通过父母对待他的方式和评价逐渐形成自我的认知。当一个孩子被父母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

比如,我们和孩子说“你这孩子太懒了,自己的衣服也不收拾。”久而久之,我们给孩子贴的这些标签,都会回到孩子身上,孩子甚至会这样和我们顶嘴:我就是懒,就是做不好事情,不都是你们说的吗?负面标签慢慢变成深入到孩子的骨和肉,变得不再积极主动。

不论是主观上刻意的还是无意识的,当我们选择性的只看到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这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和无力感。“不是爸妈不看你好的地方,而是想让你更好。”变成了一种无形的枷锁,让孩子难以前行。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如果长期没有被“看见”,就容易造就“出格”的孩子。因为他必须要自己做出点特别的事情,让你看到他,关注他。

大人是标杆,我们如何说怎么做,孩子就会有样学样。语言的背后代表着我们的潜意识和世界观。孩子不仅吸收我们的语言模式,也会吸收我们看待事物的思维方式。

如果孩子长期在一个负面、压抑的语言环境里成长,他们也会吸收语言背后的负面思维,容易对事物产生偏见,产生负面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

那么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如何打破自己的消极信念和局限,看见孩子的优点,进而更好地鼓励孩子,帮助他们成长呢?

三、四种关键的“优势教养”策略,看见真实的孩子,助力正向成长

国际心理协会主席莉·沃特斯博士通过30年的研究,提出了“关注正面”的实用教养法。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正向思维,优势养育

玫瑶老师认为,如果我们用一定的优势养育策略“看见”孩子,那么就更容易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使育儿更轻松。我们可以将莉·沃特斯优势养育策略总结为以下四个关键要点:

想要改变自己的消极认知机制,我们需要先使自己意识到我们头脑里消极机制的存在。

1.注意自己的感受。(Attention)

当我们看到孩子把食物弄到地板上、沙发上到处都是;当我们看到孩子夏天非得穿着大棉袄出门;孩子说什么都不愿意洗头洗澡,我们的感受是什么呢?当我们感受不好的时候,强硬地让孩子接受我们的建议,或者责骂孩子,只能产生反效果。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当事件发生时,别急着给予孩子猛烈的反应。我们可以通过深呼吸,关注自己的感受。在深呼吸后描述所看到的客观事实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我们可以用这个句式:

我看到:........

在描述客观问题的时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关注自己的状态,还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现状,让孩子自己做出更理智的选择。比如说:

a.我看到地上都是米饭,收拾起来一定需要很多时间!

b.我的天呀,我看到你穿着棉袄,都出汗了。

c.我看到你在挠头皮,你已经有两天没洗头了。

d.我看到地板上散发着乐高,我没有办法走过去了。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这样的客观描述,避免了给孩子贴标签带来的批判,同时还能向孩子表达更真实的我们的感受。

2.想象自己看到了“优势开关”。(ON-OFF)

每次我们想给孩子“贴标签”或者批评孩子的时候,我们可以在脑海中想象出一个开关。这个开关可以打开和关上,只要拨动它,就关掉负面思维的灯,打开正面思维的灯。

比如,孩子喜欢把积木搭很高,又猛地一下推倒,如此重复了一次又一次。有些父母心里可能会想:我的孩子是有“暴力倾向”吗?当我们有这样的想法时,我们可以马上想象我们头脑里有一个“优势开关”,让我们把开关打开吧!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打开“优势开关”

孩子的行为还代表着什么呢?孩子一遍一遍的推倒积木,是不是也代表着孩子专注力强?积木要被搭得很高才能被推倒,是不是也代表着孩子的意志力和耐心也非常不错?积木要怎么搭,才不会从一开始就自己倒下,是不是也需要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当我们把头脑里的“优势开关”打开时,你会发现你看到的孩子如此不同!

意之所在,能量随来。

只要孩子做的事情不会伤害到自己,不会影响他人,也不会破坏环境,那么我们只需要做的是创设一个合适孩子发挥的环境而已。

通过这个“优势开关”,我们可以经常反省:我们是否看到了孩子擅长做的事?是否在孩子身上看到了激情?是否看到了孩子经常做的事? 看见孩子,打开我们的“优势开关”,就像一个园丁照顾植物一样。植物长得不好,我们不会去责怪植物,一个优秀的园丁,会思考是否需要给植物多点施肥?还是多一些水,少一些阳光?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生命的本质是被看见

当我们能够用正向的思维思考,你会发现孩子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遭。越是能够“看见”孩子,孩子会越往优势的方向生长。

3.关注孩子的优势(Advantage):不指责、不命令、不说教地提高优势水平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虽然不可能是完美的孩子,都总有自己的闪光点。父母要懂得发现孩子的长处,充分发挥''优势效应''的作用,让孩子发散自己的闪亮点,成为真正的自己。

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曾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次他带着女儿到院子里拔草,5岁的女儿玩心比较重,于是一边拔草一边玩耍,而塞利格曼看到后便数落女儿的各种坏习惯。听完后女儿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让塞利格曼像被一根棒子一样敲醒了,他反思良多。他女儿说:

”爸爸你每天都让我改坏习惯,可就算我的坏习惯全部改掉了,那也只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小孩,但我却没有优点,你为什么不去看看我的长处呢?”

其实关注孩子的缺点没有错,但如果只关注孩子的缺点,那么也是片面的。年龄比较小的孩子,喜欢在玩当中体验探索,如果孩子能一直保持“玩中学”的学习热情,那么这就会成为孩子的“成长型优势”。他会有内在的自我驱动力想要和世界探索,与他人互动和学习。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如果我们能看到这点,塞利格曼或许可以和孩子说“嘿,我们来玩一个拔草的游戏,看谁拔的草最多!"这样不指责、不命令、不说教,以孩子的方式回应孩子,会让我们更容易看到孩子的成长优势,更好地与他们相处。

在平时,认可孩子的行为,还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自己这些行为的作用。比如说:“你做了这些,非常好。” “谢谢你在生日派对后主动帮忙收拾,这让我省了好多功夫!”这些都可以让他在未来更好地重复这些行为,复制自己的成功。

我们如果能从孩子的优势出发,给予孩子一定循序渐进的脚手架,就可以帮助孩子充分发挥优势,更加正向的成长。

我的孩子在3岁半的时候,对使用剪刀十分痴迷。有一次我给孩子打印了一些三段卡,(一种蒙氏教具)他看到我在剪卡片,也跃跃欲试。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但是孩子毕竟小,剪的时候一不小心就把图片剪坏了。其实孩子是有一定的使用剪刀的技能的,只不过剪卡片对孩子来说难度还太高了些。

于是,我在打印卡片的时候就在图片的外面加了一个黑色的边框,并给孩子示范如何在黑框的外面剪。当有了边界作为参考后,孩子剪起卡片好多了,他显得如此的专注和愉悦!而这,就是给予了孩子一个循序渐进的脚手架,让孩子充分地发挥他自身的优势,从中找到自信!

在我们看到孩子的成长优势之后,我们还可以给孩子提供相对合适的挑战, 帮助孩子达到更高的优势水平。维果斯基把这个合适的挑战称之为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心里想鼓励孩子,说出口的却是批评:解锁优势养育,助力正向成长

找到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孩子在发展的历程中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孩子的实际发展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孩子潜在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为了让让孩子可以不断提高优势水平,朝着更高的潜能发展,关注孩子的能力水平,给予合适的挑战很重要。

比如说一个体能很旺盛的孩子,让他去学习安静的茶艺、插花、毛笔字,对他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而如果让孩子去学习滑轮,他就更有可能发挥自己的优势,朝潜在水平发展。在学习滑轮的时候,孩子不是一开始就能滑得很好,适当地给予他一点支撑,只扶着他一个手,让孩子循序践行的习得如何平衡自己的身体。

慢慢地,孩子就能完全独立自己滑了,这个时候再添加一些路障,就可以让孩子往更高的技能发展,让优势水平更快更好地提升。

写在最后

在拯救世界的各种努力中,没有任何一项努力比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更具有基础性。

当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得不到赏识,而他们做不到的事情却被期待着,这会对孩子产生何种影响呢?这是不是“我是不合格的”这个普遍存在的故事的开始呢?如果我们能用“优势养育”看见孩子,不再批判孩子,真正从他们的优势出发,搭建成长的脚手架,孩子就会像一棵树一样,自然地向上生长,拥有属于他们的美好人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2

标签:实验者   优势   发展区   孩子   脚手架   选择性   助力   体能   对立   消极   负面   解锁   批评   思维   机制   父母   事情   水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