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豆腐 | 在"吃喝玩乐"中,感受中国人的生活智慧

文| 梅子 读库授权发布


我自认为是一个懒妈妈,也没那么爱研究吃。相比起担心孩子是否营养均衡,我更担心他是否营养过剩。但在孩子头三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他的偏食问题,也曾试图通过读绘本启发他尝试新的食物。


然而,书是书,吃是吃。我儿是一个食欲正常,饭量一般的娃,也有自己的口味好恶。他可以很喜欢书里描绘的各种好吃的,但很谨慎地提出要吃它们的需求。或者,他压根儿就不爱吃某样东西,但仍然喜欢听和看有关这种食物的书。


喏,就比如这本《豆腐》,成了不爱吃豆腐的小孩的心头好。本书文字作者是台湾著名童书策划人、编辑和作家郝广才,插画作者是香港著名插画家袁树基,收录于读小库的“中国基因”丛书系列。

一顿豆腐宴

吃豆腐 | 在


这本书从一首描写城市夜景的顶真诗开始。简单,押韵,形象,隽永,既适合抑扬顿挫的朗读,又适合小朋友边听边学说。


吃豆腐 | 在


作家带我们了解了豆腐的制作过程,并穿插介绍了豆腐店主人林老板的半生经历。


吃豆腐 | 在

吃豆腐 | 在

往事闪回,原来林老板的父亲就是做豆腐的生意人,但那会儿还没有一家自己的店面,生活并不容易。后来“小林”离家求学和生活,却还带着一颗经营平淡事业的初心。

吃豆腐 | 在


吃豆腐 | 在

如今,小林已经成了老林,女儿也长大了。这位林姑娘也是个不忘初心的人——从小到大都喜欢“请客”。就是这么寻常的一天,林姑娘带着外国同学来家吃饭。老林夫妇当然做了拿手好菜“豆腐宴”来款待大家。

吃豆腐 | 在

吃豆腐 | 在


一顿简单家宴,因为共同的“中国基因”,让日本同学和韩国同学都想起了自己妈妈做的豆腐菜肴。而来自“吃货大国”的意大利同学,虽然从来没在家乡吃过豆腐这种东西,却也是兴致勃勃。同学们享罢美味,也想一显身手,决定下次把家乡味道用豆腐做出来,回请林老板一家人。

吃豆腐 | 在

吃豆腐 | 在


这不,老林夫妇吃上孩子们做的豆腐宴,心里该有多欣慰呀!


幸福感的基本


本书没有讲什么大道理,像是一部“豆腐形象短片”。最初读的几遍,我认为它就是在讲饮食文化传承和“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个话题。然而,连续读了数十日之后,我想到另一个问题,“豆腐发明两千年”,像这样的古老文化传统还有一些没有消失,为什么能被传承至今呢?为什么总有像林老板这样的人守着“慢工细活”呢?


制作豆腐等传统食物属于这些年我们常提到的“手作”工艺范畴。对喜欢手作制品的人来说,这些物件与流水线产品的最大不同在于它们特有的不完美,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人文精神。它们天然与商业社会充斥着的夸夸其谈和快速迭代风格分割开来,是能量和时间积累的聚合物,是工匠的“心流”衍生品。


心流是指我们在做某些事情时,那种全神贯注、投入忘我的状态——这种状态下,你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存在,在这件事情完成之后我们会有一种充满能量并且非常满足的感受。­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


因为曾有一段时间以手工制作作为自己的主业,所以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手工艺从业者更容易获得幸福感”。这种幸福感大概就是来自于心流。

吃豆腐 | 在


在制作时,你只需关注手中的这件作品,尝试如何做好,挫败也并不停止,废寝忘食也不觉得疲惫。时光的流逝不知不觉,即便最后失败了,也并不觉得白白浪费了时间。整个过程中产生的满足感甚至大过完成后所带来的成就感。


这样实实在在、脚踏实地的感受是我们人类运用“心手合一”的结果,它让我们自然习得意志力,进而成为一种人格特质。


成年人喜欢手作,是因为我们的注意力经常被打破,我们渴望回归内心自由的状态。手上做着一件事,心里还惦记着好几件其他的事,甚至做着截然相反状态的事;虽然身处繁华,却倍感疏离。后工业时代的副作用明显。


而这种注意力的打破也常与我们小时候的行为模式有关。也就是在0-6岁阶段,小小的我们总是被大人的限制打断,比如,玩水还没有尽兴就被拎走换衣服;吃东西弄脏自己还掉一地,于是大人就不厌其烦地喂饭;当我们想参与家庭劳动,拨个豌豆吧,也会被断定为帮倒忙或耽误时间;甚至年纪再大一点,被告知只需要管好学习,不需要做其他的事情。


儿童所有的崎变都有一个根源——儿童不能实现他发展的原始计划,在他的发展期遇到了一个有敌意的环境,他的潜在能量本应该通过实体化的过程展现出来。

——玛丽亚·蒙台梭利


如此一来,我们丧失的动手机会(包括一些生活技能)只得等到所谓长大成人才开始弥补和锻炼。而被家长穷尽精力培养的脑力活动能力,让我们更加相信,我们比从事手工劳动的人更聪明,当然,也更容易获取财富,实现价值,过上幸福生活。


然而,巨大的脑力付出并不一定让我们获得幸福感,甚至还会感慨“活得不像自己”。这样的现实与内心那个未能尽情玩水、拨豌豆的小孩儿之间,隔着一条心流汇成的大河。


吃豆腐 | 在


我想,当林老板选择子承父业,守着“慢工细活”,继续经营豆腐生意时,他并不认为这是一个赚大钱的营生,也不仅仅是继承一份期待,而是因为他明确地知道,自己从小在劳动过程中体会到的安稳又快乐的感受,才是他想要在人生中获得的东西,这就是幸福的感觉。


幸福不是一个可量化的标准,而是一种过程中的感受。无论我们一生热爱的事情是什么,幸福都不是那件事本身,而是那件事带来的(心流)体验。


动动手,静静心


再看看眼前的小娃,我想,我见证过他的几个心流时刻:


妈妈困到午睡,自己一个人安静地玩一个玩具直到妈妈自然醒(我确认他没有在安静地作妖);


从地上找小石头往湖水里扔,一言不发,湖水咕咚,接连数小时不停休;


爱干净的他现在还跟妈妈一起,挖呀挖地玩起了尘土飞扬的“考古玩具”,并没有因为挖不出来或轻微受伤而轻言放弃。

吃豆腐 | 在

感谢他大姨!这个玩具估计能变成持续一周以上的大项目。

吃豆腐 | 在

幼儿园老师带孩子们制作的月饼和桂花茶


动手可以促进神经元建立连接——不不不,我不是要说为了开发孩子智力或者创造力而要这样做——我是想说,动手活动带来的体验,是真正属于我们人类这种生物的体验:你思考,指挥自己的肢体进行实践,回到思考,调整实践,随之带来的情绪加深你对事物的认知,再思考,再实践。


动手,大概是我们人类文明得以传承的基本,是遵从内心的选择。


养花,打扫,做饭,手工艺制作,还有运动,演奏,绘画,阅读,写作等等……当你做一件事感到心无旁骛的舒适,不在乎得失,不需要咖啡因提神,那么,你可能就找到了那条通往幸福感的河流。


而且,万一是无心插柳呢?


读了《豆腐》这么久,我儿有一天回家跟我说,今天在幼儿园吃了两块豆腐!


099. 与时间做朋友,做为时间喜欢的工作,过被时间喜欢的生活。与时间,不是追赶与被追赶的关系,而是在一起,平稳地度过每一日。

——松浦弥太郎,《100个基本》

吃豆腐 | 在

(本文内页插图均来自《豆腐》)

“中国基因” 7册套装 ¥248 购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慢工   细活   初心   手工艺   吃喝玩乐   中国   基因   豆腐   幸福感   老林   能量   内心   老板   中国人   智慧   妈妈   时间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