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记得我成为新手妈妈的时候,对小婴儿的哭声非常敏感。女儿一开始嘤嘤嘤,我就忍住不住要去抱抱她,总看看看发生了什么事。

结果,旁边总会时不时飘来一句:

“她一哭你就抱啊,你也太宠她了!那她肯定就越来越娇气了呗!你就得一直抱下去!”

包括我请的“金牌”月嫂,也对此表示同意。

对此,我很是不解。“及时回应”还有错了?回应孩子、抱孩子、安慰孩子倒还成了让孩子娇气的原因?!

颠倒黑白也不过如此吧!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后来我才发现,持有这样想法的人还真不少。甚至,在很多亲子论坛、大号的育儿文里,有不少细细说这种论调的文章。还被冠以什么“德国儿科医生的妙招”、“美国育儿专家的忠告”!下面还有无数家长的点赞、表示学到了!

试想一下,一位新手妈妈,持续被这种“错误”洗脑,很容易就会怀疑自己的本能!就真的就不敢多抱孩子。生怕回应了孩子的需要,还养出个又软弱、又难搞的娃!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郑重地讲一讲,这种“不能多抱孩子,否则孩子就会学会用哭要挟父母”的说法,完全是成年人的幻想!

这种论调,既不符合脑科学发现,也不符合心理学中对亲子关系的基本看法,根本就是胡说八道!传来传去,简直是害人!

今天干脆写一篇,说清楚两个问题。

1.孩子哭闹,到底能不能抱?

2.想要让孩子拥有超级大脑,秘诀是什么。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先为大家总结下“孩子哭了不能抱”的错误说法: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乍听之下,好像还很难辩驳。迷惑性的确高。

我的读者中,还真的有很多妈妈,遵照了这样“有毒”的做法。让我难过的是,她们不是想偷懒,为了让自己轻松,而是真的害怕自己的“心软”之后,会耽误了孩子!

结果,妈妈们才不得已以硬起心肠,不回应孩子,想着要好好地、“从根基上”培养好孩子!

简直是一场人间悲剧!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事实究竟是怎么样的呢?

在此感谢脑神经科学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向我们揭示了孩子的大脑究竟是如何发展的。这样一来,我们就有了靠硬的科学依据,如实地理解孩子。

美国婴幼儿大脑研究经验的专家、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吉尔·斯塔姆(Jill Stamm)在她的著作《如何科学开发孩子的大脑》一书中,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0-2岁的孩子,是哄不坏,抱不坏的!

因此,只要孩子需要,请尽情地、无条件地拥抱你的小宝贝吧!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人的大脑会按照“从后往前”的顺序发育。吉尔·斯塔姆教授指出,在2岁之前,孩子的大脑还没有发展出“操纵”家长、“要挟”家长的高级功能。

换句话说,孩子的大脑根本没有能力来完成那些我们所担忧的“坏事”!

孩子出生时,身体的绝大多数部位已发育好了。但大脑却不是这样。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离开子宫的婴儿大脑还是个半成品,仅有成人大脑的1/4大小。在出生两年后,也就是孩子度过第2个周岁生日的时候,大脑的尺寸才会长到成人的3/4。

根据“从后往前”的发展规律,长在最前面的大脑额叶区,成熟的最晚!大脑额叶区正是负责高级思维功能的区域。只有大脑额叶区长好了,孩子才有能力分析情况、做出推理、做出计划,并懂得如何“聪明”地去选择。

2岁之前的孩子客观上并不存在这样的脑力,去总结经验,进一步去产生要挟、欺骗、操纵父母等“谋略”活动。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小婴儿哭了,就是因为他在某方面有真真切切的生理需要。孩子透过本能来引起父母的注意,保证自己可以脱离危险,能安稳地生存下去。

所以所谓的“哭闹”,不是什么恶事,也不会导致什么恶事,更不需要什么教育!哭闹是一种本能,而不是胡闹。更积极一点想,这是一个人展现生命力的时刻。

如果不能接受孩子的表达,不去抱抱孩子、安慰孩子,对发出求救信号的孩子来说,实在是太残忍了!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吉尔·斯塔姆教解释,只有当父母更好地回应孩子,安抚孩子的情绪,负责大脑负责思考和理智的部分才会一步步健康成熟起来。

也就是说,及时回应不会养出骄纵、软弱的孩子;及时回应是为成就一个更聪明大脑打下基础。今天哄好孩子度过情绪,恰恰才能帮助孩子将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情绪。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我之所以要不厌其烦地普及这个科学事实,主要是因为很多前来咨询的家长,都愿意为孩子花钱、花精力,但往往容易走错方向。

在孩子大脑发育的头两年里,孩子真正需要的,不是课程、识字卡片、儿童软件或益智玩具,而是看护者能带着理解,给与持续的优质看护。

总结来说,包含4点:

  1. 多抱抱孩子、及时回应孩子,尽早满足孩子的简单需求;
  2. 多与孩子玩面对面的游戏。
  3. 多与孩子互动交流,多与孩子说话。
  4. 监护者能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别让负面情绪“感染”孩子。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听上去是不是普普通通,平平无奇?

但事实就是这样。吉尔·斯塔姆教授在书中指出:我们的每一次拥抱、每一次安慰、每一次回应,就是在培养孩子。孩子会因为这些举动,真切地感受到安全。而安全感会让孩子的大脑从生存压力中解放出来。大脑不必再考虑:我是不是安全的;这样,就能把全部精力都集中于吸收外界的信息。

然后,孩子的大脑就能自然而然地变得聪明又高效!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每一回碰到前来咨询的家长,询问需要不需要去上XX课,我给的第一条回复都是:

别急着去下单,也别急着购置多少新玩具、添置新课程。

先回头审视下,我们还有没有办法,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全方位的回应!

开玩笑地说一句:把准备投资报班的钱,拿来请一个亲切的、能专心陪伴孩子的保姆,从大脑发育所需的角度来说,恐怕效果会更好。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各位,爱因斯坦不玩识字卡!孩子不是因为过早去上课才会杰出。真正优秀的早教,是陪孩子玩、及时回应孩子的需要和经常与孩子说话。

是我们所创造的充满爱和积极的生活环境,让孩子拥有一个日后能稳定工作、能善于学习的超级大脑!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最后,想特别强调一个符合我们教育实情的小技巧。

无论你的孩子现在几岁了,请认真考虑一下,增加一点与孩子的“肌肤接触”!

为什么这个符合我们的教育实情呢?因为根据我们中国人的文化习惯,肢体语言显然很不流行!这不是我们所习惯的交流方式。

根据我的观察,两岁之前的孩子,家长或许还会讨论要不要去抱;但等到孩子再大一点,比如进了幼儿园,家长恐怕就完全不会考虑这个问题。

如果宝贝是个男孩子,做父母的恐怕还会有点排斥。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曾有一位读者家长留言:我家的儿子已经5岁了,还能抱吗?我觉得很别扭啊。孩子恐怕也会害羞吧?别的小朋友看到了,难道不会嘲笑他吗?这样会不会让他变得很娘、很软弱、不够独立……

我们对于肌肤接触的力量,误解甚多啊!

别说5岁了,就算是孩子已经15岁了,也一样会渴望来自于父母的拥抱!这,是人的本能。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用儿童精神病学家布鲁斯·佩里(Bruce Perry)博士的话来说:拥抱和抚摸是“像维生素一样关键的营养。”

在成长的过程里,如果缺少充分的肌肤接触,会造成孩子的身心成长的种种问题。

早在半个多世纪之前,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的心理学家哈洛博士就通过恒河猴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哈洛和他的同事们把一只刚出生的婴猴放进一个隔离的笼子中养育,并用两个假猴子替代真母猴。这两个代母猴分别是用铁丝和绒布做的。

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但没有奶水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但是冰冷的母亲”。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

从这个实验中,哈洛证实了,孩子对抚摸拥抱的需要与对食物的渴求一样原始。父母与孩子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肌肤接触,才能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

而在《如何科学开发孩子的大脑》一书中,作者吉尔·斯塔姆教授更进一步,说明了用手的触摸才能激发孩子的“放松反应”。

因为孩子的头脑正在发育,语言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孩子们需要通过父母的触摸才能获得关爱和安全感。直接接触能让孩子放松肌肉紧张,降低心率和血压,让他们呼吸更深、更轻松。

同时,触摸也能刺激儿童的免疫系统和消化系统更好地运作。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当你家的孩子陷入情绪,说教、解释、提意见基本是没有用的。肢体安慰才是最佳选择。而且,对越小的孩子来说越有效!

如果孩子非常激动,尝试着拍拍他的头、他的背;如果他不反抗的话,温柔地把他搂进怀里。孩子的情绪很容易就能平复下来。之后再讲道理,孩子才能听进去,沟通才会达成。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在平日里,值得推荐的方法还有:

1.来点简单的抚触和按摩。给洗完澡的孩子抹一抹按摩油,揉揉他的小脚和小手。孩子正需要这样的安全感。

2.多玩一些需要身体互动的游戏。比如给孩子举高高、抱着“坐飞机”等等。允许孩子往你身上爬,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3.大一点的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拒绝拥抱?可以,那换一种方法。

放下手机,全心全意地和他相处。你的注意力也是一种“拥抱”。知道父母正在关注着自己,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4.最后一点,无论何时,不要用剥夺拥抱来作为教育手段!


孩子哭了到底要不要抱?很多父母都做错了

直面孩子的哭闹容易吗?其实不容易。听到孩子哭,感到恐惧、烦躁、手足无措,甚至要发火,其实很正常。

因为家长也是人。我们都很容易被自己的经历和固有偏见捆绑,有很多不自觉的情绪反应。

只是,如果察觉到自己的负面情绪,别找借口回避,正视自己的偏见,就有办法去调整这种认知。

无论过往发生过什么,现在的我们是自由的成年人。只要你想,总有办法去改变“固有的神经回路”。在我看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接纳孩子,并真正解决隐藏于自己内心的痛苦。

育儿就是育己!在陪伴孩子的同时,也不要忘记走好迈向自己的旅程!

我们会在这里继续分享更多成就“自在父母”的办法,敬请期待!

祝福大家!#周末开大课##0-6岁育儿经##头条育儿团#


主笔:研究自在的乙文

出品:自在研究所

研究内心适用法则,以读书打破偏见,让头脑和心灵发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吉尔   额叶   父母   孩子   奶水   美国   铁丝   本能   安全感   肌肤   大脑   情绪   家长   教授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