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带娃矛盾多,智慧的妈妈这么做

老人带娃矛盾多,智慧的妈妈这么做

群内学友“@皮皮戴皮皮”提问:

家里老人总对孩子包办过度,导致孩子懒散、任性、不懂得负责。我说了老人也不听、更不改。我该怎么处理?

具体细节有:

1.老人一定要喂孩子吃到饭,吃到自己满意的量,不然不罢休。孩子明明已经积食了,还要喂。

2. 追着孩子洗脸、擦手,包办他的各种生活小事。

3.老人“太积极”导致孩子不用动手、没责任心;现在生活习惯差,一点小事也要闹别扭。

4. 自己和老人沟通过,让她放手别管。但老人依然我行我素。最后只好自己生闷气……

经过我们的一番交流,学友“@皮皮戴皮皮”自己总结:

我最希望的是:老人放手,换来孩子“独立成长”。我怎么才能劝服老人,并且让孩子懂得对自己负责?

老人带娃矛盾多,智慧的妈妈这么做

我非常理解“@皮皮戴皮皮”的一颗慈母心

每个妈妈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成长环境。盼着孩子身体好、习惯好、早成材。

正因为有这份“天然的爱”,我们必须更勇敢一点,勇于在这种种表象中,读懂自己真正在做什么。

不然,我们就无法意识到:自己原来会给孩子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老人带娃矛盾多,智慧的妈妈这么做

这要求我们做父母的,需要一点“觉知力”——能暂时从头脑的判断和强烈的情绪中抽出来,成为一名“旁观者”,去重视孩子所接收的“真实体验”。

对于孩子的大脑发展规律而言,只有孩子接收到的“真实”体验,能真切形成头脑“神经元放电”的体验,才是塑造了孩子本身的根本力量。

换言之,只是你说、你觉得“我是爱孩子”,“我是为你好”还不行;得要孩子真正体会“被爱”,才能让他切实拥有“被爱的幸福”。

只是你说,你强调“你要勇敢”还不行,只有让孩子真切体会到了“挑战新事物、即使失败了我也很安全”,他才会真正获得积极和勇气。

没办法,头脑本身就是这样一个以自我体验为中心,十分讲究现实主义的工具!

老人带娃矛盾多,智慧的妈妈这么做

“真实体验带来了“神经元放电”;而多次放电几次之后,大脑会形成特定的神经回路,孩子的头脑就是如此被 一步步塑造了起来。

因此,值得我们万般重视的,是每一次孩子的“真实体验”;是体验本身塑造出了孩子本身。

老人带娃矛盾多,智慧的妈妈这么做

带着这种视角,暂时放下原有的判断,让我们来看看这个事件中,孩子的“真实体验”究竟为何。

根据学友“皮皮戴皮皮”的描述,我帮忙总结了一下,孩子的体验大致如下:

1. 孩子总被奶奶不停地催着洗脸、追着吃饭……感到非常不自由;

2. 因感到自己不能做主,一做主就是容易是个“错误”,难免觉得压抑、缺乏控制感。

3. 常常听到奶奶叨叨自己,说自己不听话、不懂事等等,会感到“被否定”;

4. 长期下来,孩子难免真觉得自己“不够好”。

这些显然也是学友所担心的问题。我们就假设这种体验算负10分

老人带娃矛盾多,智慧的妈妈这么做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学友出手干预了。但一番操作下孩子的“直接体验”是:

1. 我妈妈也反复强调了:XXX事和XXX事,我都做得很不对!

2. 我现在的“坏习惯”,会让我以后变得更不好!

3. 妈妈也觉得我是个“磨蹭、没有责任心”的小孩……我可能以后的确会这样。

4. 我现在的问题,是我奶奶造成的。我是被害的。

5. 我妈对我也很不满,表示失望。虽然有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以上体验能打多少分?无论如何,也不能算是个“正数”吧?

假设同样算负10分里外里一算,孩子所接受到的体验就成了负20分。

这个简单的计算能看明白吗?

真真切切吃亏的人,只有孩子而已因为,他所接收到的负面体验始终在不断增加!

老人带娃矛盾多,智慧的妈妈这么做

继续解析下去,出现这种“”偏差”的根源在于:

1.我们所关注的,往往只有自己的体验:我的理解、我的判断、我的担忧等等。我们特容易忘记:别人的体验,可能会完全不同。

2. 基于大脑的“负面偏差”,我们常常把体验中负面的部分放大、放大、放大。

3.然后,我们会习惯性地把这些“问题”说出来。我们总是假设:一旦能“证明”问题很恶劣,对方就应该自觉地改正。

4.为此,我们甚至不自觉地把“问题”说得严重点、恶心点。因为我们还假设:事情越严重、越恶心,对方认错并改变的概率就越高。

以上,是我们解决问题、消除个人痛苦的“公式”。

但如果带上“觉知”,再体会体会,事情真的如此吗?

在成年人的世界里,你指出某些问题,别人就会为此改变吗?谁能保证?

老人带娃矛盾多,智慧的妈妈这么做

借用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说过的一句关于“权威和正确”的名言,变形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里,所谓的“对错问题”其实是:

不是因为你说得对,所以你说了算。是因为你说了算,所以你说得对!

成年人之间互扯头花,辩论对错,对“改变对方”的作用其实很有限。改变这种事情,最终只有自己说了才算。

但,问题在于:一旦把我们的判断说出来,还让孩子知道了,负面的念头就等于成真了!

负面的判断就从你“头脑”中的一组放电,变成了对方一种“真实体验”。你也可以把它称之为“消极暗示”。

或许成人对这类消极暗示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孩子却不是如此。

孩子会很自然地接受父母、家人的说法。他们就像是一张任由涂抹的白纸,你给他(她)什么色彩,他(她)就必须接受什么色彩。

比如,或许原本,孩子还会从老人的各种包办中,体会到一点“被重视”的快乐。但奶奶、妈妈轮流一顿批评,事情就变成:你这样叫不负责任、你连最基本的小事都做不好……

听的次数多了,他就会认为:自己的确有问题!

结果,强大、真实的负面暗示,让孩子真变成一个“不负责任”的人。

老人带娃矛盾多,智慧的妈妈这么做

说到这里,可能有读者会问:这是叫我碰到别人做的不妥,什么都不说吗?

对啊,就是“别说”啊。说有什么用啊!你是要去“做”啊!

或者,换个角度表达:既然知道别人做的不妥,你为什么还要去协同他,用你的种种“说”,去放大这种不妥呢?

既然是为了孩子,就不必把精力放在:要某某人“改过自新”;他/她如何做,改变不改变,又如何?!他不改?地球就转了?

既然重视孩子,就该把所有精力集中于:我该给孩子怎么样的体验!

老人带娃矛盾多,智慧的妈妈这么做

有智慧的父母至少会做到这两条:

第一,我管我心里怎么想,我绝不用“负面的暗示”去定义、评论孩子。因为我自己绝对不协同,不去加上“负分”。

用心理学中的“发展型思维”来理解,也很好懂:人,本来就是不可以被定义的。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某种行为不当,但一定不能说:你真是个不负责任的家伙!

第二,遇到有人做的不妥,首要重点是“积极补救”。

比如奶奶一边包办,一边否定孩子,的确给了孩子负面体验。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我们给孩子补上“正面体验”,去抵消奶奶造成的“负10分”。

比如,你可以由衷地对孩子强调:我非常相信你能把自己照顾好!你的自理能力、规划能力很棒!而且会越练越强!

什么?奶奶说你“一点都不懂事、脸都洗不好,就是个麻烦精?”

别开玩笑了,哪里有这种事!

妈妈可喜欢给你洗脸了。你只是需要机会试试。等你长大了,自然就会自己去洗啊。你肯定是能把自己照顾好的!

老人带娃矛盾多,智慧的妈妈这么做

为什么我从不鼓励家长花力气去和别人互博,是因为我觉得“人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花力气说服其他成年人,效果是不确定的。因此,最好的保护、最好的干预,就是我们始终努力:参考你所想要的目的,营造出正面体验!

我把这个原则总结为:“以终为始”。

你想要什么(也就是终点),就把这个“终点”当做“起点”来做。努力在环境中增加符合这个结果的正面暗示。

一旦孩子相信了自己的确就是如此,你的梦想就成真了!这才是把力气用在了刀刃上。

老人带娃矛盾多,智慧的妈妈这么做

最后补充说说,万一别人给的“负面体验”实在太大呢?

那就只能采用隔离手段,努力“请”对方放手:我的孩子我管理,万事我负责。

但这个过程,绝对不要用上“你这样是害了我孩子”这种语境。

孩子最最不需要的,就是觉得自己是个“受害者”!这种自伤的认知,对孩子没有任何好处。

老人带娃矛盾多,智慧的妈妈这么做

现实的认识是:我们大家都是人。在管教孩子的时候,都会做一些正确的操作,也会有一些错误的地方。而我们应当帮助孩子看到“正面”的那一面

就算没有了奶奶,还会有爷爷、三姑、二舅子……还会有同学、老师出现在孩子的生命里;还会有各种社交媒体、新闻、电视剧等等等等,来影响孩子。

但这一切,都不是最主要的。我们要帮助孩子理解的是:我才是自己的主人!我(妈妈)相信你一定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这也是孩子急需的一种、强大的、正面暗示。

这就是我们最有把握、最高效、也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和保护!

祝福大家!

老人带娃矛盾多,智慧的妈妈这么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老人   妈妈   神经元   不妥   负面   成年人   学友   暗示   小事   奶奶   头脑   矛盾   重视   事情   智慧   真实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