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入场,电车加车联网加自动驾驶,已经是降维打击了

从市场营销角度看,这位专家起到的作用就是反的。中国进一步产业升级表面看确实是技术,实际上缺的是是认知局限,就拿这位专家来举例吧,还在吹外资汽车品牌,他们新能源车有啥优势技术拿出来啊,外资汽车现在自动驾驶技术现在不敢吹了吧,车载电池的续航里程也明显比中国主流新能源车低一截,所谓技术积累体现在哪?拿特斯拉铝车身一次成型说事简直可笑,这里铝车身的技术含量在铝制板材供应商和大型冲压机床的供应商身上,跟特斯拉有啥关系,他就是个用户而已。

现在中国专家要的不是吹捧西方汽车品牌,而是要吹捧中国自己的品牌,比亚迪、蔚来、小鹏他们的品牌溢价上去了就有更多的资源用来研发技术进一步升级中国的产业水平。

弯道超车这个说法不太好。虽然电动汽车中国产量第一,产业基础好、市场规模大,但是,研发电动车我们并不是最先的,1905年美国就开始大量生产电动车,后来宝马也研发了一二十年电动车。所以,尽管我们产量大,起步快,但是积累并不多。

本人感觉,这位首席分析师,分析的还是很理性客观,很真实很到位。我们的新能源车,不存在什么“弯道超车”这种概念,这一点应该纠正过来,现在看很多评论区里面的评论,还在使用“弯道超车”这种说法,很不专业、也不客观。

弯道超车就是被这种被国外车企忽悠瘸了的所谓专家给耽误了,

把我国电动车说成闭门造车,头脑发热的造车新势力,这些所谓专家难道没看到电动车未来广阔的发展前景?面对这一巨大的蓝海市场,他们没有美好的憧憬和热情,一味贬低我们手中缺乏根本的技术和条件。之前还有忽悠电池会造成严重污染的国内专家。当前我国正在研究和规划淘汰燃料汽车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世界很多主要国家已经出台了具体的淘汰时间表,这是大势所趋。国外车企是怕我们发展太快,砸了他们百年汽车工业的锅,之前是忽悠发展电动车还早,现在是忽悠我们技术,实力不如他们。今后的汽车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交通工具,而是具有强大信息处理能力的一部移动的手机,未来已来!

没有国内造车新势力对这个行业大量的资金投入的,怎么可能在特斯拉,苹果,大众等国外车企中脱颖而出?等着他们把标准,专利,游戏规则都定好了还有我们什么事?资金,研发,技术,人才(特别是软件人才),我们还必须加大力度。就是要把弯道超车进行到底!

华为入场,电车加车联网加自动驾驶,已经是降维打击了。弯道超车确实不太现实,但现在是换道超车了。

电动车最核心的就是电池,最核心的不该搞统一标准,搞不好抑制创新发展。

最核心的不是电池,现在的电池用来用去宁德时代、比亚迪,哪有几家会把电池当核心自己研究的?换电站可以根据续航不同,车型不同和电池个数不同等智能更换电池,这样可以解决个性化的问题。

我问个题外话,许多外国车企在中国有巨大市场,车子出问题全球召回却不包括中国。

中国消费者的权益为什么得不到保障?

一款新能源车研发时间一年半这有啥领先的地方,五菱宏光MINI也是18年开始研发20年推出市场,这又没啥稀奇的地方。

自动辅助驾驶、电池预热、自动泊车等功能,这些功能都烂大街了,你应该说哪家新能源车企业不会,不会的才稀奇。

核心的零部件电池,技术水平和成本控制这是人家松下的本事,跟特斯拉有啥关系,他只是个用户而已。至于电控就更不必说了,特斯拉要是电控没问题哪有这么多刹车失灵的事件。视觉传感器还是前面那句话,跟特斯拉有啥关系?

铝合金一体化车身的技术水平是铝合金板材供应商和大型冲压机床供应商的本事,特斯拉只是个客户而已。

所以说特斯拉水平最高的地方还就是吹,以前还敢吹自动驾驶,现在这个也不敢吹了。

本人对于贾首席的观点的理解看法,其实没有那么复杂,也不需要那么复杂。以事实数据为基础,予以理解,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我们在新能源车的领域里,有优势,也有差距,贾首席的观点中,也谈到了这些优势和差距,也是一分为二的态度。从您的回复来看,与贾首席的观点并不矛盾,也是一分为二的,大家彼此彼此而已。

我仔细看过这些有关“弯道超车”的这些回复和评论,感觉对于贾首席的观点的理解,很多人只是盯着“弯道超车”这四个字而已,连上下文也没有耐心看完,更不要税对这个行业有多少深入得了解、研究和经历。本人认为,如果讨论还是只是集中在“弯道超车”这个词本身的争议,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很多关于这个行业的、更重要的、更应该引起关注的部分。那这种无谓的争议,就没有啥正确的意义和必要。 其实,从现在回过头看,是否定义为“弯道超车”或者“直道超越”,都只是一种心理感受的描写。没有那么重要!还真不知道不了解,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否使用“弯道超车”这个名词,来形容新能源车行业的现状,对于中国的新能源车行业的发展,会有这么重大的指导意义。

如果不使用“弯道超车”这四个字,中国的新能源行业就真的发展不起来了吗?中国的新能源车行业,是靠这四个字支撑,还是依靠实实在在的创新研发、实实在在的精细制造、实实在在的技术积累、实实在在的全产业链的人力物力投入、以及国家对这个行业的补贴优惠等全力支持来支撑?到底是实质重要还是形式重要?唯心重要还是唯物重要?这些与所谓的四个自信没有一毛钱关系,完全不搭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特斯拉   加车   华为   弯道   新能源   电车   电动车   车身   中国   首席   观点   电池   核心   供应商   关系   专家   行业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