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真自主性



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真自主性

一、缺乏真自主性的生活实例


1.一个成功但并不快乐的男人

魏林今年38岁,在一家国企系统工作,已经是其中某单位的高管。


最近的半年时间里,他变得无法专心工作,提不起一点劲头,甚至跟爱人也产生了生活上的摩擦,竟然难以平息。


无奈之下,他经朋友介绍,找了一位心理咨询师,开始进行咨询面谈。


咨询师当然需要了解事情的前后细节,以及魏林所经历的知道的、不知道的各种重大事件。


好在魏林的父母都在本市,有一些情况魏林可以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了解。


魏林从小学习很好,虽然算不上顶尖,也一直是班上前10名之内的。是别人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学习从来不需要父母操心,总在第一时间写完作业,按时睡觉、起床。


虽然魏林的爸爸是个警官,以异常严厉而闻名本市,但是,因为魏林“从来没有犯错”,也就没有挨过父亲的打骂。


魏林的父亲,只要用那双令犯罪分子都闻风丧胆的“鹰眼”看他一眼,魏林就会老老实实做任何事情。


魏林学习一路平稳地进入大学,连志愿也是经过父亲同意的。


他认同父亲,信赖父亲,认为父亲见多识广,在父亲的指引下,一定是没有差错的。


本科毕业后,魏林在父亲的建议下,进了这家国企单位,凭着自己的稳健和勤奋,魏林从一个实习生,逐渐做到部门主管。


30岁那年,其实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这是他后来才觉察到的:


就是那一年,单位调来了一位新的“老大”---高总经理。


这位高总经理跟魏林十分投缘。实际上,魏林的年纪,比高总经理儿子的年纪,大三岁。


高总经理喜欢魏林的自律、勤恳、老实,魏林喜欢高总经理严肃的外表下,一颗温和的心。


他对高总经理有一种深深的信赖感,觉得只要跟着他好好干,单位有希望,自己也有希望。


就这样,魏林在8年的时间里,在高总经理的栽培下,从部门主管,高歌挺进,在高总经理调离本单位前,已经荣升至单位的副总经理。


魏林的沮丧、抑郁,就是从高总经理调离本单位前三个月开始的。


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真自主性


2.一个在关系里不自在的女人

小雪从外表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中国女性:


性格温和,不容易发脾气,在任何情况下,小雪都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比如她结婚十五年了,从来没有跟丈夫大吵大闹过,有什么事情都是把丈夫拉进房间,尽量压低声音沟通。


她实在不想让女儿看见一对经常吵架的父母。


小雪也尽量承担了家庭中几乎所有的家务,她觉得只要是自己能够做到的,就没有必要再去麻烦第二个人。


小雪在其他人际关系中也是如此,不愿意去麻烦别人。同时,她乐于助人,只要是自己能够办到的,基本上都不会推辞。


看起来她是一个“好人缘”的人,跟大家关系相处十分融洽,是一个喜欢处在关系中的人。


然而,她更喜欢独处,只有自己跟自己呆在一起时,才感觉到自在,自由。


实际上,她在关系里,有许许多多的不情愿,许许多多的情绪,都被她掩藏和压抑了,她只是习惯性的去满足对方的要求,压抑自己的需求和感受。


包括在关系更好的闺蜜、同学面前,她都不能够表达最真实的意见想法、情绪情感。


因此,她处理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唯一的做法就是无意识地选择尽量疏离关系:


在家庭中,她一直保留着在网上写作的习惯,把内心的世界统统书写在谁也找不到的地方。


而恰好她的丈夫对文学爱好者有着不可理喻的偏见,导致她更加觉得需要躲躲藏藏。


在家庭之外,她并不喜欢聚会活动,觉得无聊、无意义。


就算偶尔参加聚会,最后也觉得不划算---本来就是去放松的,结果呢,被“指派”或她自己承担了一些义务劳动,搞得挺累、挺麻烦。


到了最后,基本对聚会没啥激情了,尽量推辞一切邀约。


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真自主性


3.更多失去真自主性的现象

除了上述两种最常见的生活事例外,还有很多事例可以体现一个人缺乏自主性,所带来的日常状况:


当然包括沉迷手机和游戏、厌学和弃学、不愿意工作等等现象;


拖延症,几乎任何事情都要拖到“火烧眉毛”,才勉强行动;


得过且过的“混日子”型生活态度,包括不愿意主动改善夫妻情感生活,被动维持着貌合神离的婚姻或恋情。


一个人的自主性,是指:主动地去承担自己应当承担的事情,比如主动地去学习、工作等等。包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性爱、表达情感、处理生活琐事等等。


一个人的自主性是如何培养和发展出来的?


可能很多人会在潜意识中认为:孩子上了学,受到学校的约束,就可以建立起自主性;


也更可以认为,一个孩子如果学习成绩好,一个人如果工作业绩好,一个女人如果承担了家庭的重任,他/她肯定就具有了自主性。


但是,真实的情况可能离潜意识中的想像,相距甚远,甚至有时恰好相反。


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真自主性


二、自主性的培养


1.“假”自主性

暂且请原谅我用“假”自主性,来描述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为防御性的自主状态。


它最初来源于---由于父母的多种不恰当养育方式,迫使孩子放弃了自我的真实需要,几乎完全去满足父母的要求。


这样的孩子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独立自主”。


当然,这些“独立自主”中,哪怕有一方面不是父母强迫的,他/她也会获得些许乐趣。


如果完全是因为畏惧父母、讨好父母,而发展出来的“独立自主”,那么,他/她的快乐和自信,基本来自于父母对他/她的肯定;


踏入社会后,来自于外界的肯定。


而很少来自于自己对自己的肯定、自己的兴趣和理想使然,甚至自己允许自己可以不那么一直“优秀”,可以稍微松懈一下,或者可以安心地休闲、享乐一下。


在自体心理学中,这种“假”自主性称为“假自体”,这样的人,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均是在“扮演”他人要求的角色,真实的自我被掩盖和隐藏了。


他们在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中,与真实的自己链接不起来,自己真实的想法、感受和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活在虚假和真实的分裂中,又如何能够获得持续的成功、快乐和幸福呢?


就像魏林,一直以来,都在竭力满足父亲的要求,到了单位,在30岁时,又遇到一个跟父亲相似、比父亲温和的上级领导,竭尽全力地工作,让他收获了事业的成功。


却不是发自内心的自主性的使然。


当这位领导调离单位,他在事业上失去动力时,内心轰然崩塌。


就像小雪,在人际中不自觉地去满足他人的要求,把自已的真实想法和需要不自觉地掩藏起来,无法做真实的自已,无法与真实的感觉链接在一起,她何来快乐和自在?只有不断地选择疏离关系。


就像魏林和小雪,终有一天,会回落于自我的真实中,必然要面对一个痛苦的过程。


如果这一天早一点来临,还真算得上一种幸运,因为在余生可以为自己活一把。


然而,现实中有太多的人,一生都在追逐外在的成功和肯定,那个真实的自我从来没有存活过,或者是在现实与内心的夹缝中苟且偷生,直到生命的结束。


更包括生活中许许多多厌学、弃学的孩子,不愿意工作、不主动承担责任、不主动解决日常琐事的人们,他们终有一天,会承担由此带来的后果。


然后,要么勇于改变、付诸行动,要么就此接受颓废、无趣的一生。


当然,一个人在社会群体的分工协作中,是需要有能力与人合作,和恰当满足他人的要求和期望的。


但是,生而为人,一个人首先是做真实的自已,在充分发挥真自主性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协作目标、推动社会进步、实现自我价值。


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真自主性


2.自主性的培养源于更早期

就象很多人在潜意识中认为的那样:

孩子上了学,受到学校的约束,就可以建立起自主性。


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有句古话: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其实上,一个人的核心人格,在三岁时,就已经基本形成了。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各自要完成的任务,是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不可或缺的前提和基础。(今天我们只讨论前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0-1.5岁:要解决的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一阶段培养孩子的“希望”品质。

当孩子因饥饿、身体不适感而哭闹时,父母是否能够适时出现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事件。

当孩子的生理和精神需求得到适时满足后,他们逐渐建立信任的能力,就具有了“希望”的品质。

这样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憧憬未来;

而不具备信任能力的儿童,内心是不敢希望的,他们会时时担心眼下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而不会放眼未来。

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把一句古话给颠倒过来,恰好描述了他们状况:

“人有近忧,必无远虑。”

第二阶段1.5-3岁:要解决的是自主与怀疑的心理冲突。


这一阶段培养孩子的“意志”品质。


这一时期,是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因为他们逐步掌握了很多的技能,比如:爬行、走路、说话等等。


随着这些能力的增加,他们想要向外探索更多的事物,他们想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此时的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从而与父母的冲突加剧。


这个阶段,一方面是父母需要训练孩子日常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比如:如何大小便,如何吃饭就寝,如何礼貌待人,等等。


另一方面,也要激发和保护孩子们的自主欲望、探索欲望。


因此,在这个阶段,既不能够太过于严厉、无情,甚至打骂和羞辱,也不能因为担心孩子出现各种危险,而出于保护的目的,阻止孩子的各种探索、尝试的欲望和行为。


如此,会严重阻碍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


同时,使孩子形成胆小、怯懦、自卑、羞愧的性格特征。


再者,也不能够过于放任自流、没有边界规则,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此阶段,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形成儿童人格中的意志品质。


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真自主性

第三阶段学龄初期3~6岁:要解决是的主动对内疚的心理冲突。


这一阶段培养孩子的“目的”品质。


这一时期,是儿童主动探索的欲望和行为进一步巩固、发展的时期。


如果这种欲望和行为得到保护和鼓励,他们的自主性得到进一步发展,为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这方面受到限制和打击,则迫使他们选择去迎合、讨好、满足父母和他人的要求,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和事业前景的主动性。


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会逐渐建立“目的”的品质。


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第四阶段学龄期6~12岁: 要解决是的勤奋与自卑的心理冲突。


这一阶段培养孩子的“能力”品质。


这一阶段,是儿童进入学校,全面接受社会化的重要过程。


在这个时期,需要把握的是:

一是,既要满足学校的教育要求,使孩子们掌握、获得最基本的学科知识和文化熏陶---包括道德伦理、美学艺术、运动技能等等。


又要保持和发展从出生以来的各阶段品质养成,包括自主性的进一步培养和发展。


二是为了达到上述的要求,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学生教育培养的全方位、体系化、科学化、人性化等等的课程设计,而决不是仅仅围绕“提高分数”,来设计课程和安排学生的日常生活!


如果在“分数”的指引下,将学生引导成以学习成绩作为唯一的荣誉和快乐的源泉,那么在未来,他们极可能是唯一以工作业绩和名利,作为荣誉和幸福的源泉。


埃里克森认为: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


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唯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唯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真自主性


三、如何觉察和评价自己的自主性?


综合上述,可以暂时总结几点:


1.是否以学习成绩、工作业绩为唯一的荣誉和快乐的源泉?并且,这种荣誉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随后是无节制的、变本加利的追逐?


2.是否总是第一时间满足他人的要求(包括他人明示的和自己猜想的)?


3.是否在人际互动中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比如对对方的意见和愤怒,自己的委屈、愧疚等等情绪情感。


4.是否在一些事情或几乎所有的事情上,缺乏计划性和行动力?包括性爱、情感的改善,以及日常琐事的处理。


5.是否总感受不到快乐,觉得人活着没有什么意思、人生没有方向和目标、自己没有任何感兴趣的事情,人生就是过一天算一天而已?


假如具备上述一条及以上,一个人的自主性可能需要从才出生的阶段开始“补偿”、培养和发展,这绝对不是一句开玩笑的话。而且需要心理咨询师帮助,包括较为长程的心理治疗。


有真自主性的人:


学习和工作由自身的内在需求使然,学习和工作带来的自信和快乐,只是生活中的一个方面;


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能够发起主动的行为,以改善现状、达成目标;


在关系中能够自如、恰当地表达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必要时,能够向伤害自己的人发起回击;


能够自如、恰当地维护自身的权益。在所有关系中,既能够愿意付出的同时也能够收获滋养;


能够自如、自在地享受休闲、娱乐;


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容易体验到愉悦和满足。


当然,这是一种理想的状态,现实是:我们的自主性,需要终身培养和成长。


父母需要培养孩子的真自主性

注:图片均为本人拍摄的稻城亚丁风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父母   目的   小雪   总经理   主动   父亲   事情   品质   阶段   能力   真实   关系   儿童   孩子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