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变与中国的全面抗战


“七七”事变与中国的全面抗战

“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解决后,国共两党开始合作,中国局势的这一重大转变,给日本侵华政策以重大打击,日本帝国主义再也不可能像“九一八”事变那样,不战而能夺取中国的领土了​‍‌‍​‍‌‍‌‍​‍​‍‌‍​‍‌‍​‍​‍‌‍​‍‌​‍​‍​‍‌‍​‍​‍​‍‌‍‌‍‌‍‌‍​‍‌‍​‍​​‍​‍​‍​‍​‍​‍​‍‌‍​‍‌‍​‍‌‍‌‍‌‍​。 从1937年起,日本军内军外、上上下下,对华开战论甚嚣尘上​‍‌‍​‍‌‍‌‍​‍​‍‌‍​‍‌‍​‍​‍‌‍​‍‌​‍​‍​‍‌‍​‍​‍​‍‌‍‌‍‌‍‌‍​‍‌‍​‍​​‍​‍​‍​‍​‍​‍​‍‌‍​‍‌‍​‍‌‍‌‍‌‍​。 从1937年5月开始,驻华北日军频繁举行大规模的军事演习​‍‌‍​‍‌‍‌‍​‍​‍‌‍​‍‌‍​‍​‍‌‍​‍‌​‍​‍​‍‌‍​‍​‍​‍‌‍‌‍‌‍‌‍​‍‌‍​‍​​‍​‍​‍​‍​‍​‍​‍‌‍​‍‌‍​‍‌‍‌‍‌‍​。 演习从白天发展到黑夜,从虚弹发展到实弹。 特别是驻丰台日军,经常在宛平北郊举行以宛平县城为目标的演习,日军联队长、旅团长,以及中国驻屯军司令官都陆续去丰台指挥日军演习。

针对华北日军的军事演习,驻守平津一线的中国第29军也紧张地进行着备战工作。 从5月开始,宋哲元下令全军进行军事训练。 5月至6月,第29军频繁举行军事演习,全体将士摩拳擦掌,严阵以待。 1937年6月,华北的形势已发展到极为严重的地步,日军经过长期战争准备,随时可能发动进攻。 而此时,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初步建立,全国军民同仇敌忾,也具备了一定的抗战条件。 在这种形势下,日军的任何挑衅,都会遭到中国军队的坚决反击,一点小小的火星也会点燃成一场大规模的战争。

为了进行全面侵华战争,早在1936年,日本就大幅度地扩充中国驻屯军,兵力由1771人增至5774人,分别配置于天津、塘沽、唐山、滦县、山海关、秦皇岛等地。 6月3日,日本在新的《帝国军队的用兵纲领》中提出“采取先发制人的攻势,谋求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 8月,日军参谋部制订《1937年度的对华作战计划》,决定在对华北作战时,除过去的两个集团军(5个师)外,根据情况再增加3个师,必要时还可能在华北五省进行作战。 日本还频繁地派出将校幕僚前往中国华北、华中和东北地区进行战略性的现地侦察。 9月18日,日军在丰台地区进行军事演习,与中国驻军发生冲突。 日军以此为借口,包围了中国军队的兵营,逼迫中国驻军撤出丰台。 次日,日军侵占丰台。 从10月起,日军以北平为目标,不断在丰台、卢沟桥一带及北宁铁路沿线进行挑衅性实战演习。

人们都在注视着华北,注视着宛平城,更注视着卢沟桥。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10公里,在宛平县内,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1937年,中国北方重要的战略要地北平已处于日军四面包围之中。 北平四面的4个重要地方———通州、丰台、南口和卢沟桥,已被日军占据了3处,仅有卢沟桥掌握在中国军队手里。 北平与外界联系主要通过平汉铁路,卢沟桥恰恰是平汉线上的咽喉。 对中国军队来说,控制卢沟桥不仅是北平的唯一交通运输线,也使中国军队,进可以攻,退可以守。 此外在北平南苑驻有大批中国军队,而丰台日军受到卢沟桥和南苑中国军队的两面威胁。 一旦日军占领卢沟桥,不仅能和丰台形成犄角,使丰台日军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切断了平汉线,使北平中国军队进退两难,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1937年7月7日下午,驻丰台日军河边正三旅团第一联队第三大队第八中队,由中队长清水节郎率领到达卢沟桥以北龙王庙附近。 当晚,日军在龙王庙、大瓦窑一带实施演习。 10时许,宛平中国守军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突然听到城东北方向响起枪声,便严密注意日军的动态。 夜12时许,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给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打电话,诡称:有日军陆军一中队,夜间在卢沟桥演习,仿佛听见由驻宛平城内之军队发枪数响,致演习部队一时呈混乱现象,失落士兵1名,要求进入宛平城搜索。 29军军部拒绝了日军的无理要求,并答复说:卢沟桥是中国领土,日本军队事前未得我方同意在该地演习,已违背国际公法,妨害我国主权,走失士兵我方不能负责,日方更不得进城检查,致起误会。 7月8日晨2时许,日军由丰台增派的部队在第三大队队长一木清直率领下与清水节郎所部会合,按计划占领了宛平东北的沙岗。 冀察当局为防止事态扩大,同意双方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 中方委派宛平县长王冷斋、冀察政务委员会外交委员会专员林耕宇、冀察绥靖公署交通处副处长周永业与冀察绥靖公署日本顾问樱井德太郎、日军辅佐官寺平忠辅和秘书斋藤进行谈判。

晨5时许,双方尚在交涉中,日军即下令向卢沟桥一带的中国军队发动攻击,并炮轰宛平县城。 中国守军第29军第110旅广大爱国官兵,在旅长何基沣的指挥下,奋起抗击。 他们表示“愿与卢沟桥共存亡”。 吉星文团连续击退日军3次进攻。 日军第3大队直扑龙王庙和附近的铁路桥。 守卫桥头阵地的29军只有两个排。 他们表示“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同日军展开拼杀,终因寡不敌众,60多名战士壮烈牺牲。 日军也在河堤上丢下了上百具尸体。

7月8日夜12时许,吉星文团突击队的青年战士用绳梯爬出宛平城,出其不意地将日军1个中队全歼在铁路桥上,夺回了铁路桥和龙王庙,军心为之大振。

卢沟桥事变后的第二天,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向全国通电,指出:平津危急! 华北危急! 中华民族危急! 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 同日,毛泽东、朱德、彭德怀等致电蒋介石,表示红军将士愿意为国效命,与敌周旋,以达保土卫国之目的。 要求本“御侮抗战之旨,实行全国总动员,保卫平津,保卫华北,收复失地”。 同时,红军将领致电宋哲元,表示“誓做贵军后盾”。 北平中共地下组织发动各界同胞援助29军抗战。 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华北各界救国联合会、北平各界救国联合会的代表赴前线慰劳抗日官兵; 青年学生参加情报、募捐、救护等工作,并组织战地服务团; 长辛店的工人运送枕木、铁板和铁轨到宛平,修筑阵地; 郊区农民为前线输送粮食、饲料、燃料和民工。 人民群众的支援,激发了29军广大官兵的抗日热情​‍‌‍​‍‌‍‌‍​‍​‍‌‍​‍‌‍​‍​‍‌‍​‍‌​‍​‍​‍‌‍​‍​‍​‍‌‍‌‍‌‍‌‍​‍‌‍​‍​​‍​‍​‍​‍​‍​‍​‍‌‍​‍‌‍​‍‌‍‌‍‌‍​。 冀察当局却根据国民党政府“应战不求战”的方针,放弃了歼敌的有利时机。 于7月9日晨,接受了日方缓兵之计的和谈要求,并达成3项口头协议:一、双方立即停止射击; 二、日军撤退到丰台,29军撤向卢沟桥以西; 三、城内防务由保安队接防。 7月10日,日本又在“就地解决”的幌子下,提出29军向日军道歉,卢沟桥、宛平县和龙王庙地区不得驻扎中国军队等无理要求。 11日,日本政府发表派兵华北的声明,诬指中国守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非法射击”,决定增兵华北,任命香月清司为中国驻屯军司令官,并从驻朝鲜日军抽调第12师团来华。 随后,大批日本关东军开抵天津,并以重兵进犯北平郊区。 当时,29军军长宋哲元正在老家山东乐陵“度假”,一度幻想和平解决事变。 7月11日,他到天津,仍忙于同日方和平交涉,认为卢沟桥事变只是“局部之冲突,能随时解决”,因而延误了战机。 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发表谈话,声称:“如果战端一开,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这一谈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但这时蒋还没有完全放弃对日媾和幻想,仍想将卢沟桥事变限制在“地方事件”的范围内,企图通过外交途径,谋求和平解决。

7月19日,宋哲元抵北平后,下令拆除城内的防御工事,打开关闭数日的城门,谢绝全国各界赠送给29军的抗战劳军捐款。 同时,继续与华北日军进行谈判。 国民党政府外交部向日本使馆提议,中日双方停止军事行动,将部队撤回原地,然后由外交途径解决,遭日本外务省拒绝。 7月20日,日军第一批增援部队进入华北。

当日下午,日军炮击宛平城和长辛店。 守城官兵在团长吉星文指挥下,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 21日,大批日军抵达丰台。 22日,日军40辆汽车往返于天津与丰台运送军火。 25日,日军在天津集结的兵力达6万余人。 26日,日军占领廊坊。 同日,日军向宋哲元提出最后通牒,限令其部队退出北平。 27日,日军向北平近郊中国守军发起总攻。 在全国人民抗日浪潮的推动下,29军绝大多数官兵纷纷要求抗日,宋哲元感到求和无路,遂于7月27日发表通电:第29军为自卫护国,不惜牺牲,服从南京命令,更请各界给以指教。 并令29军各部奋起抵抗。 同日,第37师收复丰台车站,第38师一部收复廊坊,第132师在南苑与敌血战。 第29军副军长佟麟阁、第132师师长赵登禹亲临前线指挥作战,壮烈殉国,官兵伤亡约5000余人。 7月29日,日军南北两路向北平西郊推进,北平沦陷。 30日,天津失守。

“七七”事变是日本军国主义蓄意制造并扩大事态的,中国当局一再退让,但仍不能阻止日军侵犯,从而演变成一场对中国的全面战争。 “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人民全面抗日战争的开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平津   事变   吉星   卢沟桥   中国   北平   丰台   华北   龙王庙   守军   天津   日本   日军   官兵   中国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