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巩固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

日军侵占广州、武汉后,采取以保守占领区为主的方针,回师华北​‍‌‍​‍‌‍‌‍​‍​‍‌‍​‍‌‍​‍​‍‌‍​‍‌​‍​‍​‍‌‍​‍​‍​‍‌‍‌‍‌‍‌‍​‍‌‍​‍​​‍​‍​‍​‍​‍​‍​‍‌‍​‍‌‍​‍‌‍‌‍‌‍​。 1939年底,日军华北方面军达到30万人,伪军也达到40万人​‍‌‍​‍‌‍‌‍​‍​‍‌‍​‍‌‍​‍​‍‌‍​‍‌​‍​‍​‍‌‍​‍​‍​‍‌‍‌‍‌‍‌‍​‍‌‍​‍​​‍​‍​‍​‍​‍​‍​‍‌‍​‍‌‍​‍‌‍‌‍‌‍​。 为了确保占领区的“安定”,日军华北方面军先后制定1939年度、1940年度“治安肃正计划”​‍‌‍​‍‌‍‌‍​‍​‍‌‍​‍‌‍​‍​‍‌‍​‍‌​‍​‍​‍‌‍​‍​‍​‍‌‍‌‍‌‍‌‍​‍‌‍​‍​​‍​‍​‍​‍​‍​‍​‍‌‍​‍‌‍​‍‌‍‌‍‌‍​。

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根据敌情变化和中共中央赋予的“巩固华北”的战略任务,批示华北党组织和八路军,作好迎接严峻形势的准备。 准备深入发动和组织群众,壮大抗日武装力量,巩固与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与健全抗日民主政权; 实行减租减息,以调动农民积极性; 注意征集资财,发展生产,爱惜民力,以支持长期战争; 加强宣传教育,以坚定军民抗战胜利信心。 针对日军对平原根据地“扫荡”的计划,1938年10月至12月,八路军总部先后命令第120师主力挺进冀中、第129师主力挺进冀南、第115师主力挺进冀鲁豫边平原和山东地区,巩固抗日根据地。 晋西北抗日根据地对于陕甘宁边区,既是屏障,又是通往华北各根据地的交通要道。 120师主力开赴冀中作战后,留在晋西北地区的第120师第358旅和驻晋西北的山西新军青年抗敌决死队第4纵队、暂编第1师等部协同作战,多次粉碎日军进攻,并打退了阎锡山部旧军制造的十二月事变,保卫了晋西北抗日根据地。

1940年1日,中共中央指示120师和中共晋西北区委,成立以贺龙为书记的晋西北军政委员会,同时,晋西北和晋西南2个区党委合并组成中共晋西区委,以林枫为书记,统一领导晋西北和晋西南以及绥远南部地区的工作。 2月初,第120师主力由晋察冀边区回到晋西北。 与此同时,晋西北成立行政主任公署(后改称晋绥边区行政公署),辖第2、3、8专员公署,以及工人、农民、妇女、青年抗日救国联合会等群众团体,并相继建立晋西抗日武装自卫队和临时参议会等。 1940年2月至4月,粉碎了日军的春季“扫荡”,共进行战斗30余次,伤亡600余人,毙伤日军1000余人,伤敌200余人。 6月至7月,又粉碎了日军的夏季“扫荡”,共作战250余次,歼灭日伪军4500多人,缴枪300余支,收复了兴县、临县等县城。

同时,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也得到了初步巩固。 1938年11月,成立中共绥远省委,白如冰任书记。 1940年4月,中共绥远省委和雁北地委合并组成晋绥边区党委。

在晋察冀根据地,日本侵略者实施“治安肃正计划”,于1938年11月和12月连续两次围攻冀中区,占领大部分县城,并深入根据地寻找人民抗日武装主力决战。 为了进一步发展冀中平原的游击战争,巩固抗日民主政权,贺龙、关向应奉中央军委命令,率领八路军第120师主力,于1938年12月下旬由晋西北开赴晋中,执行巩固冀中、帮助八路军第3纵队和扩大自己的三大任务。 1939年

2月,第120师和冀中区领导机关共同组成以贺龙为书记的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冀中区的各项工作。 同时建立以贺龙、吕正操为正副指挥、关向应为政治委员的冀中总指挥部。 在连续粉碎敌人第3、4、5次围攻之后,冀中总指挥部于4月下旬进行了齐会战斗,歼灭日军700多人,取得平原地区歼灭战的重大胜利。 在斗争中,第120师发展到2万多人,胜利地完成在冀中的任务。 9月下旬,由冀中返回晋西北途中的第120师主力,在晋察冀部队的配合下,在灵寿县陈庄地区歼灭日伪军1000多人。

10月,日军向晋察冀的北岳区进行冬季大“扫荡”。 11月初,晋察冀部队在第120师的配合下,在河北省涞源县雁宿崖、黄土岭成功地进行伏击围歼战,共歼敌1500多人,打死日本独立混成第

2旅团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 这是中国抗战史上八路军击毙日军最高级别的指挥官。 12月,胜利地粉碎了日军的“扫荡”,毙伤敌3600多人。

1939年2月,以八路军第4纵队为基础,在平西抗日根据地组成冀热察挺进军,萧克任司令员,统一指挥平西、平北、冀东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 到1940年底,晋察冀根据地已发展到同蒲铁路以东,正太、石德铁路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拥有1500多万人口的华北最大的抗日根据地。

晋冀豫抗日根据地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机关所在地。 1938年12月下旬,刘伯承、邓小平率第129师师部等部队进至平汉路以东冀南平原地区。 1939年1月,日伪军分11路对冀南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扫荡”。 7月,日军第1集团军司令官梅津美治郎指挥5万人,从同蒲、正太、平汉、道清各铁路线先后出动,向晋冀豫根据地进行“扫荡”。 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各部进行艰苦的反“扫荡”作战。 到8月底,共进行战斗70多次,歼灭日伪军2000多人。 1939年底,又发动邯长战役,毙伤日伪军700多人。

1940年黎城会议后,第129师再次进行整编。 从6月开始调整军区、军分区。 8月,成立由杨秀峰任主任的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发布施政纲领,开展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工作。 至此,晋冀豫根据地发展到北接晋察冀边区,东北至津浦路,西至同蒲路,南至黄河的广大地区。

在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39年2月,八路军第115师第344旅代旅长杨得志等率部分兵力,从晋东南进到濮阳、内黄、滑县一带,随即和地方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开展游击战争。 到年底,部队扩大到7000多人。 1940年4月,黄克诚率八路军第2纵队主力由太行山区东进到冀鲁豫边区,同冀鲁豫支队合师合编,成立冀鲁豫军区,黄克诚兼任司令员,崔田民任政治委员。 同时,成立鲁西军区,萧华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杨勇任副司令员。 到1940年底,冀鲁豫根据地向南发展到陇海路,西面、北面接连晋冀豫根据地,东面与山东根据地相邻。

山东根据地是联结华北和华中的纽带,战备地位十分重要。

为适应对敌斗争的新形势,统一山东抗日武装的领导和增强山东抗日武装力量,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1938年12月成立山东纵队。 与此同时,第115师343旅先后开赴山东,1939年上半年,进行了樊坝战斗、陆官房突围战和独山庄伏击战等战斗。 1939年6月,山东纵队粉碎了日军对山东的首次大“扫荡”,毙伤敌1000余人。 8月1日,八路军第1纵队成立,徐向前任司令员,朱瑞任政治委员,统一指挥山东和苏北的八路军各部​‍‌‍​‍‌‍‌‍​‍​‍‌‍​‍‌‍​‍​‍‌‍​‍‌​‍​‍​‍‌‍​‍​‍​‍‌‍‌‍‌‍‌‍​‍‌‍​‍​​‍​‍​‍​‍​‍​‍​‍‌‍​‍‌‍​‍‌‍‌‍‌‍​。 9日,山东军政委员会成立,朱瑞、徐向前等6人为委员,朱瑞任书记。 在山东军政领导机构进一步健全的同时,大力加强政权建设和军队建设,先后在莱芜、博山等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为巩固鲁南根据地,1939年9月至1940年初,第115师师部、随营学校、东进支队等部,分批挺进鲁南,相继建立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临、费、峄、滕边区和郯码平原地区。 1940年4月底5月初,粉碎了日军第12集团军8000余人对抱犊崮山区为期20多天的合围“扫荡”,毙伤日伪军2200多人。 到1940年底,第115师、山东纵队和地方武装扩大到13万余人,建立和发展了冀鲁边、湖西、鲁西、鲁中、胶东、清河等抗日根据地,并使山东根据地同华中根据地连接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华北   冀中   晋察冀   中共中央   伪军   抗日根据地   边区   司令员   纵队   敌后   山东   根据地   日军   平原   主力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