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


八路军开辟敌后战场

太原失守,标志着在华北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已经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拉开序幕​‍‌‍​‍‌‍‌‍​‍​‍‌‍​‍‌‍​‍​‍‌‍​‍‌​‍​‍​‍‌‍​‍​‍​‍‌‍‌‍‌‍‌‍​‍‌‍​‍​​‍​‍​‍​‍​‍​‍​‍‌‍​‍‌‍​‍‌‍‌‍‌‍​。

对于华北游击战争和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中央在抗战一开始就非常重视​‍‌‍​‍‌‍‌‍​‍​‍‌‍​‍‌‍​‍​‍‌‍​‍‌​‍​‍​‍‌‍​‍​‍​‍‌‍‌‍‌‍‌‍​‍‌‍​‍​​‍​‍​‍​‍​‍​‍​‍‌‍​‍‌‍​‍‌‍‌‍‌‍​。 在太原失守前,毛泽东即在9月12日至29日先后五次致电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指明了关于坚持华北独立自主山地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和部署​‍‌‍​‍‌‍‌‍​‍​‍‌‍​‍‌‍​‍​‍‌‍​‍‌​‍​‍​‍‌‍​‍​‍​‍‌‍‌‍‌‍‌‍​‍‌‍​‍​​‍​‍​‍​‍​‍​‍​‍‌‍​‍‌‍​‍‌‍‌‍‌‍​。 太原失陷后的第二天,毛泽东再次指示八路军各师:在华北正规战争业已结束,游击战争转入主要地位的形势下,日寇不久即将移其主力向着内地各要点进攻,因此八路军各部应以一部分兵力作为袭击队,大部分兵力尽量分散到各地,组织民众武装,以便充分准备力量,对付即将到来的日寇向内线的进攻。 11月13日,毛泽东又致电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明确指出:八路军当前的任务是发挥进一步的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华北游击战争,同日寇力争山西全省的大多数乡村,使之化为游击根据地,多打小胜仗,积小胜为大胜,兴奋士气,用以影响全国,实现全面抗战的新局面。

11月16日、17日,毛泽东在给八路军总部的电报中指出:过去决定红军全部集中在恒山山脉创造游击根据地的计划必须改变,否则将处于敌人右翼迂回包围中而陷于被动。 八路军三个师应逐次配置在晋东北的恒山、五台山,晋西北的管涔山,晋西南的吕梁山和晋东南的太行山、太岳山。 这样的部署,是为了使八路军处在战略展开于日军侧翼的机动地位,向着进占中心城市和交通要道的敌人取四面包围态势。 当日军进攻时,可以配合友军作战,从侧后钳制、打击敌人; 而当正面友军向南撤退时又能依托有利地形,进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广泛发动群众,创造敌后根据地,坚持长期抗战。

1937年10月,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在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和副师长聂荣臻率领下,分别依托五台山脉在晋、冀、察三省边界地区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迅速打开了局面。 11月7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正式成立了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军区下辖四个军分区。

晋察冀军区成立后,各抗日武装主动出击,四处袭扰日军,使其日夜不得安宁。 11月下旬,日军调集2万多兵力,分8路对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进行首次大规模围攻。 晋察冀边区军民在八路军第120师、129师各一部的配合下,采用各种战法,灵活巧妙地袭击敌人,连续获胜,共毙伤日伪军2000余人,还缴获了大批武器、弹药和其他军用物资。 至12月21日,日军除占据浑源等县城外,其余先后退回铁路沿线。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召开军政民代表大会,成立了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 这是敌后由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2月上旬,为钳制日军,配合国民党军正面战场作战,晋察冀军区根据八路军总部的命令,对平汉、正太、同蒲铁路进行了破袭作战。 日军遭到打击后,两次调集兵力向晋察冀边区发起进攻,但均被根据地军民粉碎。 至4月中旬,晋察冀军区部队收复了涞源、易县广大地区,为尔后向平北、平西和冀东地区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八路军第115师一部创建晋察冀根据地的同时,第115师直属队和第343旅由正太路南进,准备适时转向吕梁山脉,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1938年2月下旬进至灵石、孝义以西地区,一面保卫黄河防线屏障陕甘宁边区,钳制日军行动,一面发动群众,在山西新军配合下,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 3月14日至18日,第115师在大宁、蒲县之间的午城、井沟地区同日军连续作战5天,先后毙伤日军1000余人,击毁敌汽车60余辆,缴获骡马200余匹和大批军用物资。 此次战斗粉碎了日军西犯黄河河防的企图,迫敌东撤。 此后,第115师主力在汾离公路沿线及其以南地区,对日军和敌后方运输队多次进行伏击作战,给敌以消耗和杀伤。

1937年9月下旬,贺龙、关向应率120师师部和358旅进入神池县八角堡地区,主力部队向同蒲铁路和雁门关出击,配合忻口战役。 10月,关向应率一部至岢岚,组成工作团,分赴朔县、偏关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和群众工作。 1938年2月,第120师对同蒲路北段及太原、忻口间的公路开展破袭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 3月下旬,粉碎了日军对晋西北以东的五路围攻,收复7座县城,歼敌1500余人,挫败了日军摧毁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企图。 1938年7月,第129师派李井泉等率大青山支队进入大青山地区,开辟了大青山抗日根据地。

1937年11月,遵照毛泽东和八路军总部的指示,第129师一部分别到沁县、长治、晋城、武乡、襄垣、平顺、沁源、安泽、屯留等地,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开展改造旧政权等工作,很快在晋东南和冀西地区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 1938年1月,邓小平接替张浩任第129师政委,2月下旬,129师派出部分干部协同中共晋豫边特委,发展抗日游击武装,至此,晋冀豫边区的抗日游击战争全面展开。 3月中下旬,在神头岭、响堂铺两次伏击日军,取得重大胜利。 4月,又成功地粉碎了日军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九路围攻”,歼灭日军4000余人,收复县城18座。 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从4月下旬开始,第129师分兵进入冀南、豫北等平原地区,开辟冀南、冀鲁豫抗日根据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0

标签:敌后   大青山   山脉   晋察冀   华北   太原   边区   作战   根据地   日军   军区   下旬   开辟   战场   战争   地区   抗日根据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