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方方、许可馨,再到罗志祥,以正义为名的“征讨”何以充满戾气

文/颜小二述哲文

图/网络

这些天以来,网上确实十分热闹,讨论也十分激烈,虽然引人瞩目的事件比较多,但是其中的“三个人”格外显眼。他们分别是方方,许可馨,以及罗志祥。

这一路“吃瓜”,备受议论的人换了一个又一个。一开始关注到的,是留学生许可馨的一些言行,她言语中的不尊重,搭配其言论的发布时间相对敏感,因此惹来了的一众批评,甚至还让“留学生”这个群体,都有丝丝难堪。本文并不议论许可馨的言行,所以这里就不老生常谈贴上那些刺激情绪的文字记录了。

从方方、许可馨,再到罗志祥,以正义为名的“征讨”何以充满戾气


之后,就注意到了方方日记,而网友对于方方日记的评价颇具戏剧性,一开始大抵是褒扬,后来近乎一边倒,一概为批评。记得当时看到有人将方方比作“当代鲁迅”,自己还为此写过一篇文章。

从方方、许可馨,再到罗志祥,以正义为名的“征讨”何以充满戾气


而后就注意到了罗志祥的一些事情了,是实话,网上查找到相关资料,看了以后,给人的感觉确实不太好,所以个人也比较理解网友近乎一边倒的评价。但是,这些评价中散发的阵阵戾气,却比事件本身更加怕人。

前后几个月时间,一路吃瓜,从方方日记到罗志祥事件,有时候,还真不得不说,这铺天盖地的口诛笔伐,似乎比事件主角的经历更“丰富”些,但戾气太重,看久了,人不免头晕脑胀。

从方方、许可馨,再到罗志祥,以正义为名的“征讨”何以充满戾气


有时候,也会问自己一个问题,人们因为正义感,对不当行为会抵触,于是才有了这口诛笔伐。只是,这正义的发言,戾气怎么会这般重?
这个问题,也同样困扰屏幕对面的您吗?

同时,细心的朋友会发现,随着网友对他们怒气的“升级”,一些涉及个人隐私的所谓“黑料”便有模有样公之于众。看到这些的时候,个人惊讶于网友强大的“信息收集能力”之余,也有一丝丝怀疑和不安。怀疑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不安于“信息”的获取与公布初衷。

若是真的,在这种时期公布他人隐私,无异于以暴制暴。

若是假的,那撒播假消息的动机,就让人脊背发凉。

一个人说一句“难听话”,尚能置之不理,铺天盖地的“难听话”对少数个体扑面而来,难以想象其杀伤力。

从方方、许可馨,再到罗志祥,以正义为名的“征讨”何以充满戾气


当然,我知道自己是旁观者,也看过不少类似语言暴力的电影,那个时候觉得,旁观者分两种,一种无力,一种无情,自己是哪一种呢?正在看文章的您,是哪一种呢?

始终觉得,都是鲜活生命,就事论事才是对待“犯错者”应该有的态度。

曾经在庄子里面看到关于言语的相关议论,庄子说,言语,是惹起风波的源头,转述的话语,总会因转述之人理解能力而出现失实。

或者换种说法,一句话,经过一百个人口耳相传,大概率是面目全非的。

那么面对网上不知“口耳相传”,甚至不知真假的“消息”,这些消息,还有几分原貌呢。

从方方、许可馨,再到罗志祥,以正义为名的“征讨”何以充满戾气


在《论语》一书中,我们能看到春秋末期的孔子对“言”的重视,他讨论过“一言而兴邦”、“一言而丧邦”,以此告诫君主,在“言”的方面要谨慎。要知道,许多时候,轻飘飘的三两句话,可能真的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要大家什么都不说,只是,愤怒虽然是一种难以按捺的情绪,但是怒气冲天的指责,不仅可能让人失了风度,“口不择言”,还会消耗人的心力,使人心神起伏,不得安宁,这实在不该是正义捍卫者应有的模样。
必要的指责当然是需要的,这一点毋庸置疑,一个世界如果只有“好听的话”,那么这样的世界比只有“恶语”还骇人。但是指责之前,如果我们可以先思考问题从何而起,如何解决,想必会更好。

从方方、许可馨,再到罗志祥,以正义为名的“征讨”何以充满戾气


毕竟,我们指责一个不好现象的初衷,不就是为了让这个社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好吗?而我相信,一个不从众去肆意发怒,且积极思考问题源头,探寻解决方案的人,一定是理性的,而来自于他的指责,也大概率是中肯和健康的。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喜欢请点赞关注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30

标签:戾气   庄子   旁观者   铺天盖地   难听   言行   概率   初衷   议论   正义   言语   评价   消息   事件   网友   日记   罗志祥   许可   方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