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人人都赞美“仁”,为何老子喊出“天地不仁”,还以刍狗作比

由古至今,无数文人雅士都在宣扬“仁”,儒家孔子的“仁者爱人”更是无数后人的终身的行事原则。即便是在道家老子那个年代,几近礼崩乐坏的年代,手染鲜血的位高权重者,在明面上,依旧会注意自己“仁”的外在形象,这种情况在后世也屡见不鲜。

那么明明知道人人都赞美“仁”,为何老子还能喊出“天地不仁”,还以刍狗作比呢?这是在反对儒家的“仁”?

明知人人都赞美“仁”,为何老子喊出“天地不仁”,还以刍狗作比


并非如此。

道家老子的“不仁”与儒家孔子的“仁”,他们议论的高度不在一个层面,而二者的理念,到最后,实则有殊途同归之妙。

我们先来着重理解一下,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含义。

1、让人意外的“刍狗”与“天地”

所谓“刍狗”,就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狗。而天地对待人们祭祀献上的“刍狗”,往往没有“偏爱”一说。天地对待“万物”,就如同对待“刍狗”一样,不会进行格外照顾,所以“不仁”。

明知人人都赞美“仁”,为何老子喊出“天地不仁”,还以刍狗作比


也就是说,老子用“天地把万物看做刍狗”这样的比喻告诉我们,“天地”不存在“偏爱”,因为没有“偏爱”,所以没有“仁”与“不仁”的区分。其中逻辑的合理性,值得大家好好体会。

这里有必要联系一下上下文。在《老子》第5章,有这样一段记录: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显然,这段议论的核心部分在于后半段:“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明知人人都赞美“仁”,为何老子喊出“天地不仁”,还以刍狗作比


所谓“多言”,不是说“人说话多”不好,而是指人带着私欲说“多余的话”、“利己排他之强作妄为的话”不好。这里老子的“多言”,便是在批评尔虞我诈之下充满私欲的强作妄为。所谓“守中”,表达的是一种状态,什么状态呢?这是在告诫世人,要空掉的是利己排他的欲望,

天地看待万物,亦如看待刍狗一般,没有偏爱,于此天地对于万物的“姿态”,属于“无为”的姿态。“天地”不会干预万物的繁衍生长,不会去“多言”,因为天地“不仁”、无偏私。而正是这种“守中”的“无为姿态”,让万物得以在最好的状态下繁衍生息,以此生生不息、延绵不绝。

2、道家钦羡的处世修养:“空掉”利己排他的私欲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应该可以明白,“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实则是在表达道家的“无为观”。这种“无为”的姿态讲求空掉的是一己私欲。因为对待天下万物没有“偏爱”,所以就无“仁”与“不仁”一说。也正是因为天地这种“不仁”,万物才得以延绵不绝。

明知人人都赞美“仁”,为何老子喊出“天地不仁”,还以刍狗作比


所以,对于我们人来说,最适宜我们发展的状态,当是摒弃一己私欲下的“顺势而为”,说得直白点,就是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这种“合适”绝对不是恣意妄为,其中内含“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性。

也就是说,做一件事情,把持道家“无为观”的人,考虑的是这件事情怎么做“最合适”,而在私欲中沉浮的人考虑的是,这件事怎么做对自己最好。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更多是在告诫我们,要“空掉”利己排他的私欲、顺势而为。这是一种修心养性的修养原则,蕴含道家思想的精妙智慧。

明知人人都赞美“仁”,为何老子喊出“天地不仁”,还以刍狗作比


3、道家和儒家,竟是这样“相爱相杀”

​最后,我们再来解决一下一开始的那个问题,即道家的“不仁”,是在反对儒家的“仁”吗?

并不是这样。

老子只是想用更加“接地气”的方式告诫世人,“无为”是何种姿态。

当你我他、天地万物,都在自然之道下“顺势而为”,那么你我们将没有维护自身欲望的“偏爱”与“私欲”,于此之下,万物自然生长、自得其乐。

这种状态之下,人无偏私,无偏私即无偏爱,无偏爱,又如何会因为一些“不仁”的体现?又如何会出现“仁”这种说法呢?

明知人人都赞美“仁”,为何老子喊出“天地不仁”,还以刍狗作比


言外之意,“仁”这一形容词的出现,是因为一部分人已经开始因为一己私欲“不仁”。老子的期待,是不存在“仁”与“不仁”的对比。或者这样说,当天下万民皆达到与“仁”齐同的高度时,何以有“仁与不仁”之分,而老子心里,达到这种高度的“天地”,亦是因此,得以成就万物。

由此可见,老子可并不是叫世人“不仁”,更没有反对儒家仁爱的意思。其实,道家和儒家颇有点“相爱相杀”的倾向。明明殊途同归,在许多地方有相辅相成的妙用,但是二者看上去却近乎“对立”,真是个性十足。

明知人人都赞美“仁”,为何老子喊出“天地不仁”,还以刍狗作比


儒家的仁爱思想,比道家更“落地”一些,道家表达的是一种“期待”,而儒家,就孔子来说,他针对的是世间已经存在的“礼崩乐坏”,已经成为现实的“不仁”。针对“不仁”的现实,就要提倡“仁爱”来帮助人,重归于不分“仁与不仁”的和谐。

或许这样说更清晰一些,儒家的“仁爱”,可以帮助我们上达道家之“天地不仁”的高度。


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无授权一说),请勿不问自取(会维权)。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想持续了解更多蕴含哲理的国学知识,想持续从电影、文学作品、人生百态中体察更多人性的高尚与悲俗,可关注@颜小二述哲文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老子   儒家   孔子   天地   殊途同归   私欲   仁爱   道家   祭祀   万物   世人   姿态   合适   高度   状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