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愿分享玩具就是小气?要求孩子分享前,你需要了解这些

​在小区的儿童玩乐区里,又在发生着这一幕:

2个三岁左右的小孩,一个手里拿着一辆会发光的警车,另一个眼巴巴的看着,想要玩一下。警车的小主人不愿意,他的妈妈在一旁苦口婆心的劝:宝贝你给人家玩一会儿,昨天人家还把球借你玩了呢,你要懂得分享。

不愿分享玩具就是小气?要求孩子分享前,你需要了解这些

“好孩子要懂得跟人分享”,这是很多妈妈都会跟孩子说的话。

在宝宝吃东西时,大人凑过去说:来,给我吃一口。如果给了,开心的夸一句“哎呀真乖”;如果不给,大人还会假装生气的说一句“你个小气鬼”。

当孩子长大后,这种情况愈演愈烈,吃的东西要和家人分享,玩具要和小伙伴分享。

我们都在要求孩子去分享,却从未注意“物权意识”培养这个问题。


不愿分享玩具就是小气?要求孩子分享前,你需要了解这些

孩子物权意识发展的过程:

孩子在18个月开始有“物权”意识,这是他成长的一个阶段,意识开始从我“我”到“我的“迈进。

他们开始知道这个东西是”我的“,别人不能动”我的“东西。而2-3岁后自我意识更加加强,慢慢知道”别人的东西“他不能拿,相对的也开始”霸“着自己的东西,不肯给其他人。

直到孩子4岁后,才会开始懂得分享,愿意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玩。


可以说,物权意识的培养是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但大部分家长却都忽略了。

在孩子的物权敏感期,强求孩子去分享,只会让这个敏感期延长,对孩子的安全感造成伤害。

孩子在成长当中遇到的很多问题,比如没礼貌、抢别人玩具,动手打人,偷窃,甚至家长们很担心的孩子总是被人欺负的问题,都与“物权意识“的发展不良有关。

不愿分享玩具就是小气?要求孩子分享前,你需要了解这些

我们总是将“分享“当成一种道德品质来约束孩子。

作为妈妈,带着孩子出去玩时,如果孩子想玩别的小孩子的玩具,对方却不愿意分享,我们会悄悄对孩子说“那个小朋友太小气了,下次咱们不跟他玩儿。”

而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成长别的家长眼中“小气”的孩子,被“拒绝来往”的对象,总是在面对相同情况时,劝孩子去分享。

发展心理学表明,在孩子7岁以前,他们并不具备道德自律能力。所以我们不应该将分享当成一种道德品质来要求约束孩子,尤其不要给予孩子负面的道德评价。

将分享当成一种行为习惯来培养,才有利于孩子形成乐于分享的品质。

强迫孩子去分享,其实是家长不尊重孩子物权观的一种行为。

下面这个场景在很多家庭应该也曾发生:

不愿分享玩具就是小气?要求孩子分享前,你需要了解这些

家里来了小客人,妈妈招呼小主人将他的玩具拿出来和小客人一起玩。小客人喜欢上了小主人新买的会跳舞会翻跟斗的机器人,可是小主人连摸都不让小客人摸一下。

妈妈生气了,夺过机器人给小客人,还教训小主人:“你这孩子怎么回事儿?客人想玩一下你的玩具都不愿意了?你怎么这么小气呢?这是妈妈买的,妈妈说给他玩一下!”


这个妈妈说得也不算错,玩具是她买给孩子的,而且人家是客人,将玩具给人玩一下没也什么大不了的。

但她恰恰就忽略掉了,玩具在她买回来送给孩子的那一刻,它就属于孩子了。孩子才是玩具最后的主人,也是最有权利在决定要不要给别人玩的人。

分享行为,应该是建立在自身物权的基础上的,有“拥有”才会有“分享”。

一味地要求孩子分享,模糊了孩子的物权意识,明明是他的东西,他自已却没有支配的权利。长此以往,孩子会变得没有安全感,缺乏“拥有“的概念,这对孩子的自尊自信是很大的一个挑战。

如果孩子都不确定自已是否真的拥有某个物品,当这个物品被人夺走时,他可能都不会有去夺回来的想法与勇气。

培养孩子的“物权意识”,是让孩子学会维护自己应得的公平,让他懂得去衡量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是否可以给他人。另外,“物权意识”也可以让孩子更好的区别开“分享”和“赠送”,这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技能。

不愿分享玩具就是小气?要求孩子分享前,你需要了解这些

那么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渡过“物权敏感期”,形成乐于分享的品质呢?

我们可以从孩子3岁左右开始,

家长不能随意处置甚至丢弃孩子的物品,分享玩具需要征求孩子的同意,否之则不能强求。让孩子知道自已对自已的东西有拥有、使用、支配权。

让孩子明白他的权利后,相对的也需引导孩子履行他的义务,比如整理、清洁玩具等,让孩子知道爱护自已的东西。如此,在以后面对其他小朋友的无理要求(如强夺玩具等)时,也会知道拒绝,不会变成家长担心的“被欺负了都不知道还手“的那一类孩子。

我见过一些孩子,一家人上桌吃饭,他爱吃的东西别人全部不准动。

物权的界限很重要,否则就会养出一个自私、甚至“不问自取“的孩子。

在宝宝出现了物权意识的萌芽后,家长就该引导孩子探索物权的边界,让他们知道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他人的,哪些是公用的。既保护自己的权利受到尊重,也不对他人的物品造成侵害。

建立分享的规则很重要,家长引导孩子用“交换、借、轮流”等方法,让孩子逐渐懂得与人分享,也可在人际交往中取得成功。

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他最喜欢的玩具,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想法,并引导说“那你有没有哪个玩具可以拿出来跟他一起玩呢?”,帮助孩子建立合理的分享规则。

让孩子懂得,轮流玩不代表他会失去自己的玩具,相反可以玩别人的玩具,获得更多的乐趣。

尤其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借”与“还”的概念,如果孩子未经别人同意,就拿走或占有了别人的东西,家长一定要端正态度,带领孩子去归还物品并道歉,建立正确的是非观。

对于“物权意识”强烈的孩子,可能会有很强的占有欲,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得到。家长不能使用哄骗的方法,孩子一旦有了受骗的感觉,会很难再相信他人。

也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上“不懂事、自私”等标签。(贴标签就是给了孩子一种自我暗示,很多情况下,孩子会倾向于朝着标签的方向发展。)

让孩子体验到分享的乐趣,多鼓励孩子与同龄人交换玩具,明白1+1大于2的道理,逐渐他就会愿意去分享快乐了。

不愿分享玩具就是小气?要求孩子分享前,你需要了解这些

有一句话说得好:唯有真正拥有过,才会真正懂得分享。

想让孩子懂得分享,先要让孩子拥有。强迫孩子将他喜欢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只会让孩子感觉被剥夺、被伤害,反而会更加有占有欲。

等体验到分享不仅不会失去自己心爱的东西,反而还能带给自己快乐,孩子就会慢慢从抵触中走出来,乐于和他人分享。

不愿分享玩具就是小气?要求孩子分享前,你需要了解这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小气   玩具   支配权   孩子   警车   敏感   客人   主人   权利   家长   意识   规则   物品   东西   妈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