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四川、安徽等地检出多批“毒大米”

贵州、四川、安徽等地检出多批“毒大米”

在长江下游发掘的河姆渡遗址考古显示,大米历史上最早的种植者是长江下游的中国先民,早在7000年前,中国长江下游的原始居民已经完全掌握水稻的种植技术,并把稻米作为主要食粮。

大米,当今已经是万千中国家庭餐桌上的主角。

就在本月8日,贵阳市场监管局发布的一期食品安全抽检报告中,大米又成了“主角”。

贵州、四川、安徽等地检出多批“毒大米”

本期对多类食品的生产环节抽检中,检出了8批不合格食品,其中,有4批大米不合格,原因均是有毒重金属“镉”超标。

贵州、四川、安徽等地检出多批“毒大米”

无独有偶,12月7日,四川遂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2020年第11号食品安全抽检,2批大米分别检出重金属项目不合格。

贵州、四川、安徽等地检出多批“毒大米”

就在今年的10月26日,安徽芜湖市场监管局公示的3批不合格食品中,包括了2批不合格的“镉大米”。

贵州、四川、安徽等地检出多批“毒大米”


回溯我国近年来各地曝出的食品安全事件中,“镉大米”屡次上榜。

2017年11月,环保志愿者在江西九江市当地所产稻谷取样送检后发现,存在不同程度的重金属镉超标情况。

2013年,《南方日报》批露湖南出产的镉大米流向广东餐桌。

......

贵州、四川、安徽等地检出多批“毒大米”

是人体非必需元素,是工业污染的副产品,它通过废气、废水、废渣排入环境,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慢性中毒。镉被人体吸收后,选择性地蓄积肝、肾等器官中。由于镉损伤肾小管,病者出现糖尿、蛋白尿和氨基酸尿。特别使骨骼的代谢受阻,造成骨质疏松、萎缩、变形等一系列症状。

重金属镉对人体的伤害第一次进入公众视野,还是上世纪爆发于日本的“痛痛病事件”

日本富士县神通川流域,土地肥沃,是日本主要粮食基地之一。当地出现了一种怪病,患者开始关节痛,然后发展成神经痛和全身骨痛,最后骨骼软化萎缩,自然骨折,直至饮食不进,在疼痛中死去。

经过日本学者的长期研究发现,这种怪病的发生是由于当地工厂排放的含镉废水污染了神通川水体,两岸居民引用河水灌溉使稻米含镉,居民食用含镉稻米和饮用含镉水而中毒。这种怪病最终确定是由镉引起的慢性中毒,被命名为“骨痛病”或“痛痛病”。

据统计,1963年至1979年3月当地共有“痛痛病”患者130人,其中死亡81人。该事件成为日本二十世纪四大环境公害事件之一。

贵州、四川、安徽等地检出多批“毒大米”

为了彻底消除当地农田的镉污染,日本富士县进行了长达33年的换土工程,直到2012年才完成整个工程,全部耗资407亿日元。

无论哪个地区,哪个国家,环境被污染当然有其原因,也一定存在少数的得利者,但环境污染的贻害是所有大众在承担。

未来,“青山绿水”不仅仅是公众心中的愿景,它应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现实。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公众号【 消费报告团 】(ID:consumers315),揭开消费生活里的各种陷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8

标签:检出   富士   稻米   长江   贵州   安徽   日本   废水   重金属   食品安全   下游   中国   大米   怪病   公众   居民   事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