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之间的“欺负”与“被欺”,往往隐藏着父母养育上的大漏洞!

点击右上角【关注】处处有心头条号

孩子之间的“欺负”与“被欺”,往往隐藏着父母养育上的大漏洞!

孩子打人或被打,背后的成因是什么?

父母又该如何防止孩子打人,或被打?

以上,均建立在经常打人,或被打。难得打一次或被打一次,均不在此分析之列。

心理学里有个依恋学说:婴儿出生后和养育者(通常指妈妈)之间的互动,会影响婴儿一生的依恋形式和安全感。

依恋类型通常分为3种:

A类——焦虑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B类——安全型依恋;

C类——焦虑反抗型,不安全依恋。

其中A类儿童,就容易有攻击性,成为打人的孩子;而C类儿童,则会表现出退缩,由此容易成为被打对象。

避免出现A和C,要求母亲在早期,也就是婴儿期,即要规律的抚养,同时给予婴儿积极回应,比如:笑容、赞美、拥抱、亲吻……

孩子之间的“欺负”与“被欺”,往往隐藏着父母养育上的大漏洞!

前面说过,有攻击性的孩子,一般生活在溺爱或暴力的环境中,其中暴力的环境,让孩子习得了暴力解决问题的错误方式。

那么如果已经习得了暴力方式的孩子,如何纠正呢?

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攻击力的获得和表现是两回事,很多时候,人们不见得愿意将习得的行为表现出来,而要真正表现出来,还需要具备关键一点——动机。

动机的判断标准是:是否获利。

所以,要纠正孩子喜欢打人的行为,就要让他每次打人时都不获利,甚至产生损失。

孩子之间的“欺负”与“被欺”,往往隐藏着父母养育上的大漏洞!

再说说被打的孩子。

打人的孩子一般挑选的对象不是弱的,就是小的,而这些弱小的孩子,有时因为害怕不敢把实际情况和父母老师说,因此,父母要保持敏感度,能留意到孩子的情绪变化,以及身上莫名出现的淤青等。

发现问题后,首先要关注孩子的情绪,不要冲动草率行事,征求孩子的意见,并了解孩子为什么想这么处理,最后才是行动。

行为的方式,一定先联系中间机构,比如:学校老师。如果没有中间机构,才可以直接找对方孩子父母。如果找不到对方孩子父母,最后才可以找这个孩子。找孩子解决问题,效果往往是最差的,很可能当面解决了的事情,在家长走后,仍会发生打人情况。

另外,父母要有意识多培养孩子的社会属性,即提高孩子社交能力,社交能力强的孩子,基本上不会成为打人者,或被打者。

孩子之间的“欺负”与“被欺”,往往隐藏着父母养育上的大漏洞!

最后,被打孩子的父母一定要明白:平时要在人多的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展现出自己对孩子的尊重和保护。这样做能有效防止孩子被欺负。

因为有研究表明,喜欢打人的孩子,在举起手准备打人时,他脑海中会迅速排查一下后果,排查的顺序是:被打孩子的父母、老师、周围同学。

如果父母日常,在接送孩子放学时、在学校家长开放日时、运动会等,一切出现在孩子同学面前时,都表现出非常在乎自家孩子,同时,自己也展现出自信有能力的姿态,那么他们的孩子会相对安全很多。

孩子之间的“欺负”与“被欺”,往往隐藏着父母养育上的大漏洞!

一个有攻击性的孩子,长大便很有可能是个有攻击性的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能量在增进,破坏力在加强,但改变的办法却在减少,所以,小时候好好爱孩子,发现问题,及时帮孩子纠正,是每个家长的必修课。

-End-


大家好,我是处处有心,二级心理咨询师,对青少年行为问题、亲子关系、家庭治疗,有长达10年的咨询经验。

我的微信公众号:处处有心

欢迎关注、评论、以及转发我的文章!转载请私信联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人时   父母   孩子   攻击性   溺爱   打人   社交   动机   焦虑   漏洞   暴力   婴儿   情绪   家长   方式   喜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