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有人家夜读书:一个灯火,一个村子,一个时代

晁冲之(1073—1126),汴梁(今河南开封)人。晁氏是名门,文学世家,出了很多进士。晁冲之出生在这样的家族里,家资丰厚,藏书也非常多。

晁冲之年轻时代裘马风流,“少年使酒走京华,纵步曾游小小家”。“我生不出长安城,四十二年尘涴耳”,政和四年一场大火,烧了长安城晁家全部家资,晁冲之从那以后,只好搬出长安城。

知有人家夜读书:一个灯火,一个村子,一个时代

晁冲之年轻时候有大志,他曾跟随陈师道学诗。那时候,党籍之祸来临。“方绍圣之初,天下伟异豪爽、绝特之士,离谗放逐,多在党中。”遭遇党籍之祸时,晁冲之几位兄长、师友都在其中。当时二十三岁的晁冲之“于是飘然遗形,逝而去之茂林”,隐居具茨山(今河南禹县)下,世称“具茨先生”。

  被迫隐居的生活,晁冲之内心是十分痛苦的。“掩卷忽不乐,扪心空浩叹。家声畏沦坠,世态属艰难”,正是晁冲之内心的真实反映。但是,他也只能“萧然对孤竹,一笑共衰残”。他一生都在乡野,和文人交游。

一直到南渡时候,晁冲之奔赴国难,留佐东道,在宁陵之战中死去。

晁冲之被列为“江西诗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最能代表那个时期的诗派风范。苏轼以诗被祸,黄庭坚说:“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慎勿袭其轨也。”他强调诗人“抱道而居”,“胸次释然”,“尽心于克己,不见人物臧否”,有一种“遗世而独立”的面貌。即使事关时事,也要重话轻说,以内心情感的抒发,曲折表达人生的苍凉。

  晁冲之的诗作,看起来正符合这样的精神,他的诗语极为平淡,波澜不惊,如佛家一样化解尘缘,作壁上观的恬淡样子,可是细品其中之味,却不过是用极淡的口吻,隐藏凄怨幽愤、激烈愁苦之情。

这种“淡中有味”、“淡极见情”的诗风,让他的诗自然天成,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

《夜行》诗是他晚年所作。

知有人家夜读书:一个灯火,一个村子,一个时代

“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年纪大了,对功名的渴望就慢慢萧淡了,一个人骑着瘦马,行走到前往他乡的遥远路上。“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穿越孤村的时候,村子里的灯火彻夜没有停息,知道有谁家的青年子弟,寒窗苦读,就像我当年年轻时候。

这首诗诗句如此平易简单,流畅自然,却有着无比深沉苍凉的人生况味。孤村夜读的年轻人,正是诗人青年时代的缩影。那时候踌躇满志,一心想要追求功名和理想。却不料现实世界的残酷,将当年那位热情满怀,踌躇满志的人,磨砥成这个老去伤感,心灰意冷的人。而这种残酷的现实,正在发奋夜读书的青年人,是无法知道其中滋味的。

人类就是这样,次序循环,演绎着这种苦涩凄凉的滋味。也许,这就是人生的况味吧。

知有人家夜读书:一个灯火,一个村子,一个时代

这首《夜行》,写的是诗人夜行一时的感慨,也是诗人一生的感慨。是自我心灵的写照,也是那个时代读书人生存理想的写照。

它以太过凝练的笔触,以一个“孤村到晓”的灯火,刻画了一个时代的镜像,具有无比深沉的力量。

夜行

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年迈不去爱功名,瘦马长途独自行。荒村彻夜灯火亮,奋志读书为功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宁陵   汴梁   瘦马   灯火   况味   党籍   诗作   踌躇满志   河南   功名   村子   深沉   诗人   长途   长安城   内心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