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老“娘”

思念老“娘”

“娘”去了,遗憾的是近一个礼拜没有听见“娘”的声音。

每个礼拜天回家看望老娘已成“惯性”,而这个礼拜由于不可变更的事因,没能够回家看望老娘,没有再次听到娘说话的声音,没想到的是这次竟成为永诀,而成为终生的遗憾。

按照以往习惯天天可以给“娘”打电话,由于近期“娘”的听力下降得厉害,你说的“东”,“娘”一定会说“西”,慢慢地也就没有通话,唯一听到“娘”声音就是回家,在“娘”面前听“唠叨”:“我在家很好,有你哥哥照看,不用来看我,要好好工作,照顾好孩子......”,全是为子女,为儿孙着想,没有一点对自己的考虑,这就是“母爱”的伟大。

“娘”已去了几天,睡梦中胸口憋闷,喘不过气来,急得我一头大汗。是因为,给老娘通电话,老娘又再答非所问,明明问她身体的状况,但她却回答着关爱子孙的话语,那些重复多遍要求孩子好好工作,照顾好儿孙的嘱咐。在多年的记忆里,给娘的电话也好,在面前的话语里,娘从没有要求儿女如何为自己做些什么,总是对儿女太多的关爱和付出。

“娘”是一个善良的人。在听娘说话时,对于人情世故,一定会用“老祖母”常给“娘”说的话教育孩子:“吃亏人常在,要往远处看,不要只看眼前......”,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要有胸怀,要大度。

“娘”是一个勤俭节约的人。每次回家,娘都会把儿女孝敬她的食品,统统拿出来加热让儿女吃,有些食品在冰箱里一放就是一个礼拜、一个月。对于一些放置时间长的食品,若有丢掉,就会引起娘的大发雷霆,对一些放置久不能再用的食品,只有偷偷扔掉。就是如此谨慎,“娘”经常让儿女忆苦思甜,讲起小时候吃草根、树皮、野菜当饭的经历。之所以娘吃苦耐劳,因为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有过吃糠咽菜的经历,经历过解放前挨饿、受冻,纺棉花挣钱把手冻烂的历史。

“娘”是一个能吃苦,爱劳动的人。在生产队时期,父亲工作在外,母亲就成了家中的壮劳力,割麦子、收玉米等集体劳动从没有落后过,从后来母亲与一起劳动过同龄人谈话中就能够清楚地了解到。当时生产队小麦收割分配到人,你追我赶的场面是多么的感人,回家来还要为几个未成年的孩子做饭洗衣,从来没有说过苦,再苦再累都是自己承担着。难怪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麦收季节,母亲是中午回来做饭,让孩子们吃过饭后,匆匆又去了收麦场。上世纪70年代,面粉都是用石磨磨出,要人来一步步推磨几十斤面粉需要一个多小时,都是母亲手握磨辊,撵着小脚一圈一圈推出来的,儿女去推,总是以各种理由拒绝,现在我才明白,是怕儿女受累,现在想来,当时的我是多么的愚蠢,一个小小男子汉不能为“娘”分担。


思念老“娘”

“娘”是一个乐观的人,也是有脾气的人。这些特点都用到了劳动上,做事上,在劳动和做事方面总是雷厉风行,从不拖泥带水,而且做的事非常的要好,从不让人有所挑剔。但对待自己平时的生活从没有挑剔过,儿女为她买的衣服,到最后还是在箱底找出来,从没有穿过一次。

“娘”去了,我仍然时不时掏出手机,想拨通电话,但自己亲手把娘的手机关掉是事实,手机是不会再次响起,还有那已拔掉电源的视频,同样也不再会有任何的影像。那些想听到和看到“娘”的音容、行动的声音和图像只有在心中和脑海里时刻浮现,总是挥之不去,但时时真实的画面不会再次看到。

“娘”去了,她老人家的真实声音不会再听到,但她的谆谆教导我会时刻记着,会成为一辈子的行动指南,不忘“娘”的教诲,不辜负娘的期望。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手把   生产队   儿孙   老娘   面粉   挑剔   儿女   教育孩子   礼拜   要好   话语   思念   母亲   声音   食品   手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