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儿子今天被同学掀裙子了》,作为老师的我有些话想说

知乎上的那篇《儿子今天被同学掀裙子了!!怎么办!?》我看完第一时间想到,我以前带过的班上也有个男生。

也是因为“不像男孩子”,然后被欺负得不敢在学校里上厕所,即便很多孩子站出来帮助他。

做老师那么多年,我发现孩子们骨子里不能说是坏到哪里去,但是确实不太懂什么是有趣,什么是残酷。

怎么说呢,就是学习成绩不好、自理能力不好,在某些方面有些笨拙,看上去“搞笑”,都容易成为被取笑对象。

幸灾乐祸的事情你基本天天都能在学校里看到,孩子们不会觉得“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是一件残忍的事情,他们只会觉得“摔跤了好好笑”。

可是同样也是我这么多年的执教经验告诉我,孩子们也不是完全无药可救的。

虽说不要老是插手孩子们的社交友谊,可是大人们的小小举动是能够产生大大的改变的。


帮助别人是一件有力量感的事情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讲女生因为家庭原因在学校里遭到排挤,后来是另一个女生主动帮助她,让她变得开朗快乐起来。

看完《儿子今天被同学掀裙子了》,作为老师的我有些话想说

看完《儿子今天被同学掀裙子了》,作为老师的我有些话想说

霸凌事件很难说完全杜绝,但是旁观者们做什么却能让结局发生改变。

当班上有同学在困难中挣扎的时候,其他的同学是很难“安居乐业”的,今天欺负这个,明天欺负那个,也是时常发生的。

所以说,善意是孩子们相处很好的联结。

学着去帮助别人会让孩子很有力量感,光是这么说可能还不够直接。

回想一下孩子们喜欢看的动画片就知道了,无论是什么题材的动画片都离不开主角团用自己的智慧、能力,甚至超能力去帮助别人。

因为只有有能力的人才能做到帮助别人,所以通过帮助他人会让孩子收获力量感。

同时,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我们的孩子会学到很多的东西,想想看每次主角团们学习和成长都是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发生的。

我常常和学生们说,我们发出的善意最终还是会回到我们每个人身上的。

霸凌是会对人的一生造成很深远的影响,如果我们能给予一点点善意是会有不一样的结局的。

只要相信光,一切都有可能。

看完《儿子今天被同学掀裙子了》,作为老师的我有些话想说


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游戏和阅读

霸凌的核心是善意的缺失,培养同理心能够很好地弥补上。

在家里,我是很鼓励父母和孩子玩假扮游戏。

你只需要给孩子一个故事的开头、一件衣服、或者一个玩具,他们都能想象出自己的角色、世界和宇宙。

这种游戏很自由,孩子也很喜欢。

当孩子假装自己是另一个人时,他们就能知道换位思考的感觉。

不过,通常来说孩子更愿意幻想自己是个【强者】,所以为什么这个游戏如果父母能参与进来才好。

儿童发展研究者多萝西·辛格和杰尔姆·辛格说:“扮演不同的角色是一个让孩子学习社会技能的独特机会,孩子能从中学到沟通、问题解决与同理心等能力。”

还有很重要的就是一定要读一些与善意和同理心相关的书。

研究表明,阅读小说并揣摩各个角色的感受是能够帮助孩子发展同理心的。

《狮子和老鼠》、《阿莫的生病日》、《小鸟》、《隐形男孩》都是不错的绘本故事书。

看完《儿子今天被同学掀裙子了》,作为老师的我有些话想说


这些书会让孩子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位置上会是什么感受。

给他们读完之后,也要一起回顾一下,经常讨论你们读过的书对加深印象和理解十分有帮助。


霸凌者和被霸凌者

校园霸凌背后是十分复杂的,我们有看过这类题材的电影会知道。

包括亲子关系紧张、低自尊、不一致的管教方式,以及缺乏同伴的支持。

有时候霸凌者也是遭受过霸凌的,甚至有些孩子只是在模仿家长的做法而已

前段时间有一部台湾改编自真实事件的电影,讲的是聋哑特殊学校里发生的性侵事件,故事到最后你是会发现作恶者也是由另一个作恶者“打造”出来的。

看完《儿子今天被同学掀裙子了》,作为老师的我有些话想说

作为一个老师我能做的,是看到的时候尽全力阻止。开班会的时候,给孩子们讲以前一些遭受霸凌孩子的故事,讲讲对他们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虽然这时候孩子们不会考虑自己的行为对其他人的长远影响,但是只要我开始讲,他们就会停下来听我说。

被霸凌者更需要的是渡过难关的帮助和支持,而不是去寻找自己做错了什么。

没有简单的解决之道的,家长们如果发现了要和老师说,大部分老师还是会注意这个问题的。

我可以很真实地告诉大家,越是发生这种校园霸凌事件,越需要一个班的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


结 语

我们总是说校园是一个小小的社会,其实还真的是这样。

在这样孩子们会经历和我们大人一样的事情,学业(事业)上的不顺意、交友的困难、寻找自己的价值感等等。

我们在教书育人的时候,不仅仅要考虑到孩子的成绩问题,还要考虑到育人的问题,长远来说,教会孩子们建立友谊、维持友谊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研究者已经证明,比起肥胖症来说,孤独具有更大的公共卫生风险。有一项研究发现,与他人联结更强的人有50%的概率活得更久。

有一项研究调查了10,000名澳大利亚学生,该研究发现,社会排斥和青少年的心理痛苦与低幸福感有着很强的关联。

看到遭受排斥的孩子,我就会想起我们多么需要善意和归属感。

只要老师、家长、同学都愿意出一点点的善意,足以对一个孩子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同学   老师   友谊   研究者   善意   裙子   儿子   角色   家长   事情   力量   能力   发生   事件   孩子   社会   校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