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教师的一句话,告诉了家长宠爱和溺爱的最大区别

写在前面

我们以前会觉得,宠坏一个孩子,是因为给孩子太多的爱和自由了。

才让他们没有边界,不懂得照顾别人,还没有礼貌。

直到最近在看加利福利亚年度教师埃丝特(Esther Wojcicki)的书,她里面说的一句话点醒了我:

如果你对孩子过度溺爱,你就没有尊重他们的能力。


《超级育儿师》里面有一集“被困住的妈妈”,孩子很粘人,只要妈妈一出门就使劲哭,一哭起来就没完。

这样妈妈不仅不能出门上班,连丢个垃圾都不行,甚至上厕所都要把孩子带进去。

反正妈妈去到哪里,儿子就像影子那样寸步不离,一刻不停地跟着妈妈。

一开始可能会觉得这样是感情深厚的表现,但是时间久了谁也顶不住。

年度教师的一句话,告诉了家长宠爱和溺爱的最大区别

其实会出现这种情况,很大的一个问题是孩子不知道“正确”的模式是什么。

所以,育儿师首先做的介入工作是教给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

接着教给妈妈表达的方式,快速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然后离开。

本来以为面对妈妈的离开,孩子肯定会在门口又哭又闹。

结果在育儿师用玩具转移注意力的情况下,孩子明显就不闹也不发火了。

妈妈回来敲门,都没有立刻跑过去。

其实孩子是可以和妈妈分开的,但是妈妈和奶奶都不相信孩子有这样的能力,也不教给孩子应对分离的方法。

就像埃丝特在书中说的那句话,孩子只不过是正在接受训练的大人

如果我们真的把孩子当成一个事事需要照顾,方方面面都要关心的婴儿来对待,是剥夺了他们的能力。

年度教师的一句话,告诉了家长宠爱和溺爱的最大区别

《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这本书相信很多父母没有看过也听过,从里面我们也了解到了“直升机育儿”这个概念。

斯坦福招生办公室主任海姆斯在多年观察下来,发现有些学生陷入了“四下寻找妈妈和爸爸,缺乏条理,缺乏过好自己人生的能力。”

父母希望看到孩子成功,如果看到孩子遭遇失败会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所以他们会选择插手。

海姆斯说,这会让孩子变得一无是处。

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虽然有所成就,但是不知道怎么样像成年人一样思考。

书中也有力地论证了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会如何导致孩子焦虑、抑郁、以及面对成年生活时的极度无能。

年度教师的一句话,告诉了家长宠爱和溺爱的最大区别

有些情况下,你可能应该直接给孩子他们想要的东西,而不做过多的讨论,只要他们想要的东西是有价值的即可。

如果孩子哭闹着要看书,要去图书馆,是可以容忍的,因为我们想要培养孩子对读书的热爱。

孩子大约在两岁的时候就会开始发脾气,在这个时期孩子开始独立做事,比如自己穿鞋、自己梳头,或者自己穿衣服。如果你胆敢帮忙,那就要小心了!

他们可能会大发脾气,坚持从头做起,而且一定要自己做。

所以这时候我们不如给他们一个机会,虽然这样很费时间,甚至孩子会把衣服、鞋子穿反。

但是,相比于孩子穿得像个“小疯子”一样出门,我更想要孩子感到自己独立完成了穿衣服的任务。

这对培养独立性来说太重要了。

也不需要每天都这样做,大概在20%的时间里,让孩子自己穿衣服,或者自己做简单的事情。

记住,“孩子想要独立自己”是一个好兆头。

孩子发脾气的时候,也是我们不能错过的好时机。

我们既不能因为孩子发脾气,就事事顺意,也不能真的就冷眼旁观。

当面对真正棘手的闹脾气行为,比如孩子哭着闹着要买玩具的时候。

孩子有时是非常缺乏理性的,有时逻辑根本不管用,尤其是对于很小的孩子。

然而他们需要学习如何控制自己,才能学会如何独立。

最好的方法是鼓励孩子【把自己的需要说出来】

“我知道你很伤心,我也知道你想要那个东西,但只要你继续发脾气,我就帮不了你。”

小孩这时候依然有思考的能力(只不过大脑还在发育中,不能很快停下来。)

“告诉妈妈/爸爸,你想要什么?”这样说,而且不止一次这样说,孩子会逐渐学会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过,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只有孩子感到与你相处足够安全,才会发脾气。

请想想看,他们会对一个自己不认识或者是相处起来不舒服的人发脾气吗?

有些孩子会等到你回家之后才发脾气,因为他们信任你。

这是走向独立的过程,尽管这个过程既吵闹又不愉快。

对此,父母也不需要往心里去。


但是在教导孩子成为独立成人的过程中,我们会面临一个问题,也是我们大多数人都可能没想到的问题:信任。

不只是我们对孩子的信任,还包括了我们对自己的信任。

我们当中又有多少人成长在充满信任的环境里呢?应该只有幸运的少数人。

这也导致了我们中的很多人很难与人建立信任的关系,更容易发怒、沮丧、抑郁。

有时,要信任自己似乎都是不可能的事情,更不要说信任孩子了。

我们有时会忘记自己在孩子的生命中有多重要,忘记自己在塑造他们的信心和自我意象的时候有多大的控制力。

这一切都来自信任——即使遭遇挫折与意外,遇到成长中各式各样的问题,你依然相信他们的能力。

年度教师的一句话,告诉了家长宠爱和溺爱的最大区别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要给他们越来越多的机会去培养对自己的信任感。

请记住,你和孩子一起做的决定会影响家庭里的文化氛围。

你必须始终询问自己是在和孩子建立信任关系,还是在给孩子设限、否定孩子。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取得的每一项小小的成就都能培养他们的信心和信任感。

自己系上鞋带,那就很不错!

自己穿上衣服,那就太棒了!

要是能自己走路去上学,那也能增长他们的信心!

他们能看到自己的努力所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结果。

年度教师的一句话,告诉了家长宠爱和溺爱的最大区别

虽然你不能信任一个小孩去做出明确的选择,但你能引导他考虑各种选项,并做出合适的选择。

就像,我给九岁的小孩一根棒棒糖,说不许吃,但我们都知道肯定会忍不住吃掉。

但我们始终要记得,我们是在帮孩子做出更好的选择。

这时候可以向孩子解释为什么不应该吃糖,因为糖不健康,在饭前吃糖会让他失去吃饭的胃口,甚至可能会长蛀牙。

不过,大概率他们还是会把这根棒棒糖吃掉,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努力让他们学会面对这样的抉择,最终他们还是会学会健康的生活技能。那样我就会相信她能自己照顾自己。

如果孩子缺乏信任感带来的力量,觉得自己是不值得信任的,那么他们就很难变得独立自主。

同时,也不要苛责自己的孩子,毕竟许多成年人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

不然为什么市面上有许多什么时间管理、自控力的书、课程、讲座的原因。

孩子做到了证明自己值得信任,那么可以给予更多的自由与责任。

做不到我们可以讨论问题出在哪里,下次一起解决,一定不要放弃,给他们更多学习的机会。


最 后

不要害怕去爱孩子,只要你的爱带着尊重和信任,孩子只会越来越好,而不会变成“好吃懒做的小霸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顺意   可能会   信任感   溺爱   棒棒糖   这时候   信心   区别   家长   独立   父母   事情   能力   东西   妈妈   年度   孩子   教师   机会   时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