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的生活艺术化意识——来自K11模式的提示

2014年中,莫奈(展)走了,但其所留下的思考远没有结束。这种展览的设想之所以能得以实现,是基于其所需要的空间属性与特性而来的。在莫奈展最终选定上海K11的艺术空间“Chi空间”后,关于美术馆与艺术空间的讨论便不绝于耳,貌似有意义的讨论最后却纷纷指向美术馆受制于国家政策的门票价格因素成为无法承接此类展览的主要原因,这样的讨论让人惋惜,不但没有任何意义,而且贻害无穷。这样的结论恰恰应和了此次展览商业操作的背景,或许更多的人宁愿让政府美术馆挥霍着纳税人的钱而无权知晓明细,也不愿意看到商业机构为了展览成本而进行的资金回笼,这显然是体制的因素及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让人惋惜的是,没人跳出来讨论美术馆与艺术机构之间的区别,更不要说是本质区别。或许会有专家说这两者甚至从性质上决定了一种不可比性,但问题恰恰在于此,中国的美术馆显然存在着官本位的意识形态而非竞争性的主动思考。难道当艺术空间所做工作的意义已经完全超越美术馆时,你还不做思考吗?这样的霸道思维来源于哪里呢?

美术馆的生活艺术化意识——来自K11模式的提示

得知莫奈展览的消息是在2013年的7月,当K11的工作人员告知笔者这个消息时,第一反应是高兴——是谁做这样的展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对中国的大环境是极具贡献的。上海K11的艺术空间运营时间已经不短,所有去过上海K11艺术空间的观众对举办莫奈展不免会有两方面的担心:一是如何解决恒温恒湿问题;二是如何解决安保问题。作为地铁黄陂南路的一个出入口,上海K11的交通架构与香港K11艺术空间有着相同的思路——商业码头:香港尖沙咀—上海淮海路、轨道交通必经地、依附大型商场。这样的场合本身便是大量人流的集中地,安全应该是运营者对自身形象的有效维护同时也是对商家的基本承诺。在恒温恒湿的问题上,如果观众能回忆起2008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格哈特·里希特艺术展”,大多会记得在展厅里看到的维护展厅恒温恒湿的“外置”设备——加湿除湿一体机。换句话说,通过外置设备可以轻松解决非恒温恒湿展厅的恒温恒湿问题,这不是什么秘密,既是中国美术馆界的现状同时也是美术馆在解决国际重要展览时所采取的基本方法。作为需要展厅的莫奈展,在中国的现有条件下,美术馆的展厅与艺术空间的展厅,除了名称上的不同外,从本质上说应该没有任何的区别。莫奈展显然没有必要为了一个虚无的“面子”而舍弃艺术本身该做的事情。

美术馆的生活艺术化意识——来自K11模式的提示

K11不是艺术的神话,更不是当代艺术的救世主,但它是坚持自己方式的艺术推动者。在莫奈展开幕之前的2014年1月16日,K11宣布与巴黎东京宫美术馆开展为期3年的战略合作,旨在推动中法艺术的互换,这样的消息正如K11在艺术界(确切说是艺术媒体界)的影响一样微乎其微,没有太多的关注和报道。就像没有弄明白什么是K11,也不清楚东京宫到底是在日本还是哪里。这样的状况在莫奈展举办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K11似乎成为新的艺术救命稻草——它似乎变得一好百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莫奈展之前,K11已经可以梳理出自己小有辉煌的历史,他们的运作方式也没有任何的突破性,你可以轻易地在西方国家或日本、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大厦里看到这样的艺术空间,最简单的案例是台湾地区的诚品书店。但问题的核心不是突破性是否存在,而是做与不做。K11的背后是香港新世界集团,他们是商业机构,所不同的是我们应该用一个准确的定语来加以描述——他们是有文化理想的商业机构。也就是说他们不是为了艺术做商业——至少现在还没有显现,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原有商业而做艺术,艺术对他们来说是文化理想的载体而非赚钱工具。基于此,他们的K11 Art Foundation、Chi空间、K11艺术村有着自己的运营方式与思路,说白了,他们仅仅是在更好地做自己,只不过在这个过程中涉及了艺术而已。

“100元门票”、“3个小时的等待”在莫奈展开展之初成为展览的关键词,这样的词汇就像不可想象来华举办的莫奈展览一样,既离我们很近,也离我们很远。即便是展览已经开幕,金钱与时间似乎成了我们观看莫奈的无形障碍。也有学者拿中华艺术宫鲁本斯展览(门票价格20元)与莫奈展进行对比,结论是价格没有成为决定参观人流量的核心因素,莫奈展即使有着价格上的劣势但却有着高参观量的结果。这是什么样的原因造成的呢?从方式方法上说,你可以在网络上用习惯的在线支付的方式购买莫奈展的折扣票;你可以在现场排队系统显示表上清晰地看到排队人数与时间,从而选择继续等还是逛其他的商店;你可以在参观时轻松地租用导览机独自看展;你可以在参观结束时选择购买与展览相关的艺术衍生品或者漂亮的小植物;你可以在专门搭建的“莫奈的花园”中选择独自思考或拍照留念。我们当然不能批评这些让观众拥有选择权且方便观众生活的做法,科技在为改善人们的生活而努力,难道美术馆是科技的对立面?难道美术馆不该为方便观众的生活而努力?如果不是,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为倡导艺术生活而劝别人进入美术馆。

美术馆的生活艺术化意识——来自K11模式的提示

莫奈展的举办对于K11在媒体的眼中,大有丑媳妇熬成婆的感觉。莫奈展位K11所带来的不仅是声誉、票房还有大把媒体的关注,在莫奈展之前的K11与巴黎东京宫的战略合作消息发布之后,除却邀请的媒体之外,鲜有媒体做报道——更没有深入的挖掘式报道。对于K11来说,这或许是一种习惯——一种关于如何坚持自我的习惯。但媒体的采访触角依然没有触及进驻K11商场的企业,一个商业中心肯把其中的一层楼拿出来做艺术空间,其前提应该是一份关于收支平衡的可行性报告。如果跳出艺术概念的限制,你大可将K11的艺术中心看作是K11商场“大物业”的一部分,它所追求的效果恰恰是一种关于服务工作的新概念。这无关是否在商场里摆设艺术,它的核心应该是一种关于生活方式、被刺激的消费。对于K11商场,艺术中心及艺术品可以被看作是整个商业中心的公共平台,它的其中一个效果便是最大限度地“拖”住消费者、转换“消费—欣赏—享受”的心理思维,消费者可能会忘记自己是在购物还是在博物馆。而这恰恰是今天美术馆所缺少的意识,难道美术馆不是一座关于艺术及艺术生活的“商场”吗?“我们需要改变内心的态度,不能将艺术简单地定义为受到公众认可的作品。我们必须不遗余力地让艺术品在被接受的过程中继续演变。仅仅添上一个咖啡馆、一座游乐场和一间工作室,并不能让艺术更接近生活,博物馆的困境也得不到解决。博物馆面对的难题只能靠居中调解:一方面,我们有责任让艺术成为艺术品;另一方面,我们有义务珍藏已有艺术品,防止被历史遗弃。”

美术馆的生活艺术化意识——来自K11模式的提示

美术馆所倡导的艺术生活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提供必要的选择权是一种起码的美术馆素养。法国卢浮宫为改善导览册做了长时间的调查工作,他们以明信片等艺术礼物赠送的方式来换取观众的调查表,通过长时间的收集及由此产生的数据分析,馆员们找到了修改导览册的依据。馆员们清楚地知道导览册的作用,而导览册的问题或需改善的地方显然是使用者更加清楚。作为美术馆的管理者更不能主观地关闭观众的感受之门,不然我们又有必要讨论建立美术馆的目的问题了。

不知是否有人拿美术馆与大学城进行比较,但在越来越多的城市里,尤其是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旗下,美术馆逐渐有着大学城那样的涟漪功效——成就一片地产。无论面对多好的展览,望洋兴叹往往取代说去就去。或许从美术馆的角度出发,抱怨走进美术馆的人为什么这么少成为常态,但抱怨仅此而已,刚刚开始便已走向结束。这样的抱怨使得美术馆与观众成为两个对立词语,但所有的关于这两个词语的抱怨都应该有着一个明显的动作取向——美术馆面对这些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如何去做在管理者那里都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到底是需要美术馆还是美术馆概念。

本文摘自《美术馆的秩序》

美术馆的生活艺术化意识——来自K11模式的提示

蓝庆伟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6月版

美术馆的生活艺术化意识——来自K11模式的提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美术馆   东京   商业机构   香港   恒温   上海   艺术品   中国   展厅   观众   商场   意识   提示   模式   方式   媒体   艺术   空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