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前一阵,“神童”曦曦的粉丝会现场视频,在朋友圈连刷了几天屏。

这个来自中国台湾的4岁男孩,坐在一个大教室的讲台上,以一个人生导师的姿态接受着台下一群年龄约摸在35岁以上的成人粉丝们争先恐后的提问,他金句频出,每一个回答富有哲理,像是在指点迷津、人生解惑,画风是这样的:

粉丝提问:外面竞争对手那么多,我们该怎么办呢?曦曦解惑:物竞天择,是自然法则。没有追赶,你不会奔跑,没有竞争,你不会成长。做大事业,你不能要求保护。粉丝提问:成功的人跟失败的人,有什么不一样呢?曦曦解惑:成功的人找方法,失败的人找理由。粉丝提问:外面世界这么动荡,风雨这么暴乱,要怎么找到宁静?曦曦解惑:没有风雨,哪来的宁静?宁静在风雨之中。粉丝提问:我每天工作都觉得好累,为什么你这么有活力?曦曦解惑:为钱做事,容易累,为理想做事,能够耐风寒,为兴趣做事,则永不倦怠。▽更多现场神问答戳视频看简直神了!我看完真的是倒吸一口冷气~ 一个4岁的孩子居然可以拥有如此丰富的人生阅历?!哦,光阅历还不够,还得有极强悟性啊,很多问题我们活到这把年纪都还没看通透~

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这样的神童到底是怎么教出来的?

“神童”背后的逻辑

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出于好奇他的爸妈是什么样的养育方式,我就把网上疯传的视频来来回回看了好几遍。细看发现,曦曦那些信手拈来、看似极具哲理的谈话,说白了不过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金油,对解决问题并没有实质性帮助。比如他谈竞争时说“没有竞争你不会成长”,至于竞争为什么会让人成长,如何在竞争中获得成长,他没有讲。谈领导、兴趣等话题时也是一样的空洞,听起来总觉得似曾相识。

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不仅如此,曦曦每回答一个问题,似乎都在不自觉地晃动身体,眼神游移。而且,每回答完一个问题,他总会来一句“这样子你懂吗”,这句式和语气,与其说是口头禅,不如说从训练他的人嘴里复制过来的可能性更大。

这些细节不得不让人怀疑,“神童”是靠死记硬背和强化训练来达成的。这让我想到“Siri”、“小度”等智能聊天机器人软件,它们每接收到一个关键词,都会迅速检索找到一个对应的答案。要做到对答如流,智能聊天机器人靠的是背后的数据库。而作为“人肉机器人”,靠的是事先背诵的信息来支撑。当然数据库信息终归是有局限的,智能聊天机器人也有被问倒的时候,比如专门查路线的小度,你若问它“小度你觉得我漂亮吗”,它是搜索不到对应信息的,这时候系统通常会自动分配一条这样的标准回答——“听不懂,你还是问我路线吧!”对曦曦也一样,当有人问“遇到挫折该怎么办”时,不知挫折是啥意思的他一脸蒙圈地只能转头向爸爸求助。

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爸爸提示他,“挫折,逆境,就是没有顺境”。曦曦立马搜索到“顺境”这一关键词,开始说——“顺境的人生人人会走,只是速度快慢而已,人一定要学着走逆境,而且越年轻越好,因为逆境才是真正学习成长的机会。”

在视频末尾,曦曦的爸爸大赞曦曦的抗压性、认知能力和思辨能力,认为孩子现在的格局,是任何幼儿园都教不出来的,甚至超过了许多幼儿园园长。当神童的爸妈自然是骄傲的,但若仔细听这段话后,又会听出一些异样。随着这段视频在网上疯传,曦曦的爸爸陈光也被网友深扒出了他的真实身份。▽曦曦的爸爸,记忆大师陈光

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原来曦曦爸爸经营着一家培训机构,他本人以记忆大师自诩,贩卖一小时背400个英文单词的独门方法。所以,不难联想,儿子曦曦的“天才”,更像是爸爸为了兜售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特意打造的一尊不花钱的人肉广告。小明星们和被诱惑的父母

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虽然家长的做法让人唏嘘,但从前面的视频不难看出,曦曦的记忆力确实很强,单从这点来说他是一个有天赋的孩子,而在活动现场的表现来看,他的沉稳、表达更是超过许多成年人。只是,这些天赋和优势,是否真的得到了精心的呵护呢?如此轻易地让孩子卷入一场原本属于成年人的游戏,真的值吗?搜一搜这几年的新闻,结果很意外,原来有那么多的父母,当发现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异于常人的天分、且有利可图时,都让孩子过早参与了成人的游戏。他们的故事也让人留下一口深深的叹息。2015年大火的电竞少年小新,因为被王思聪看上,妈妈选择让他放弃上小学而成了一名月入3万的游戏主播。但很快就迎来人气下滑,而他的“伯乐”王思聪最后把整个熊猫TV都玩关张了。王思聪还可以去玩别的项目,但学业和特长一样没抓牢的小新,从此没再无任何声响。

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上以童星出道的林妙可,在妈妈的安排下,小小年纪四处走穴,连不孕不育广告都接。但因忙于走穴捞金,少女林妙可在“演员的自我修养”上鲜有进步,她参加艺考那年像个儿童一样摇头晃脑接受采访的样子,一度成为很多人口中的谈资。

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小男孩Ryan只是单纯地喜欢玩具,他的父母却和广告商达成合作,让他每天直播玩玩具。直播玩玩具赚了大钱的Ryan,在父母辞职陪玩的加持下,变成了对玩具之外的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

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相信这些孩子的爸妈,一开始也都有一颗美好的初心。就如电竞少年小新的妈妈面对媒体采访时说,“奥数比赛拿大奖的孩子可以被称为天才,电竞玩得好的孩子为什么不可以?”她认为时代不同了,孩子除了读书还有很多路可以走。林妙可的妈妈,在照顾女儿的日常上总是亲力亲为、任劳任怨,坚信在自己的扶持下女儿会发展得更顺利。Ryan的妈妈一开始也说,如果儿子厌倦了玩具直播,随时会终止节目。但是一旦进入了成人的游戏,要随时上岸并不容易。平常孩子的家长也同样面临成长诱惑

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除了名声和金钱之外,对于普通爸妈来说,更多的诱惑来自对孩子未来的“过度设想”。因为有期待有预设,不知不觉就会用力过猛。前一阵,我朋友圈里一位妈妈,十小时前还在发圈说女儿高烧看急诊,十小时后晒的是女儿带病参加某童模大赛的现场。这位妈妈和她先生都有体面的工作,家境殷实,让女儿往童模的路上走,与金钱本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按妈妈的话说,是“不想浪费女儿那张生来就很高级的脸”。确实,小姑娘的五官不同于一般小女孩的甜美,而是棱角分明非常立体。这样的长相在模特行业是长板,所以从幼儿园中班开始,小姑娘就频繁出入各种童模培训班和童模大赛。

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参加培训和比赛的孩子,顶多算是童模练习生,深入这一领域,必然会与各类童模经纪公司或经纪人发生关系。按这位妈妈的说法,她只是出于增加体验的目的,通过熟悉的老师给女儿接过少数一点订单,但这些活儿无一例外都需要放弃休息和玩耍来完成,时间最长的一次,在摄影棚呆了12个小时。这对孩子来说有多难,经历过会更清楚,崩溃大哭和威迫利诱是常有的戏码。这位妈妈说,她的目的从来都不是让女儿当童模去赚钱,而是希望真的能培养出一个未来的超模,再不济也能锻炼胆量、培养自信。所以,各种童模大赛和时尚活动成了她千方百计也要带女儿去见识的场合,为此也不得不经常向老师告假,至于感冒发烧这种事,克服掉身体的不舒服是她对女儿的硬性要求。“自己的孩子自己最清楚,我觉得这条路适合她。”妈妈坦言,在送孩子学童模这件事上,一直是她的意志占主导地位。至于被占用和剥夺的属于童年的自由和快乐,在妈妈看来并不是最重要的,“童年瞎开心,一无所长地长大后,还会一直开心吗?。”

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童年不能瞎开心!一句话说出了许多鸡娃爸妈的心声。我有个朋友曾说起,她女儿英语培训班上有个男孩,周末两天被妈妈带着赶10个培训班的课,真的是起早摸黑。因为路上倒腾来倒腾去费时间,男孩经常来不及吃午饭就要去上课,只能趁课间吃他妈妈买来的快餐或零食。正常健康饮食成问题,刚刚6岁的小男孩,体重已达70斤,长成了名副其实的小胖墩。还有一位教学经验丰富的器乐老师,曾给我分享过两段让人啼笑皆非的视频。第一段视频中,学声乐的孩子拼了命在唱一首革命歌曲,由于全程跑调,孩子每唱一句,监督他的爸爸就要打断一次去纠正,三分钟的视频以爸爸的咆哮结束。第二段视频中,一边弹琴一边哭着唱谱的小姑娘,眼泪鼻涕糊了一脸,她的妈妈在边上气得直跺脚,不停地喊,“大拇指要圆,不要瘪!要圆,不要瘪!圆是什么意思你懂伐?”没有童年,孩子失去了什么

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尽管鸡娃的方式和效果各不相同,但现在许多家庭的养育逻辑,确实已经变成这样:对孩子的未来有一个明确设定,进而想方设法让他们赢在起跑线上。这当然有它积极的地方,就如前面提到的这位邻家小童模,虽然还谈不上小明星,但丢到娃堆里确实有种鹤立鸡群的气质,而周末跑10个培训班的小男孩,英语口语可以秒杀许多爸妈。只不过,得到的与失去的,从来都是守恒关系,在兴趣班和补习班疲于奔命的孩子,童年的单调忙碌和不堪重负也是一定的。也许我们从未想过,恰恰就是望子成龙这么传统和本分的父母期待,也会带给孩子意想不到的伤害。江湖上流传的故事由来已久,最近又被翻出来炒了一波的郎朗的成长故事,便是之一。郎朗10岁那年,郎爸辞掉工作带着他到北京求学。从此,求学费用和日常用度,只能靠郎朗母亲一人的微薄薪水来支持。

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为了孩子学琴,不仅辞掉工作,同时也牺牲了正常的夫妻和家庭关系。这是多么决绝的选择,让郎爸作出这一选择的不是其他,而是自己从小没有得到充分施展的音乐梦。因为是背水一战,郎爸很快就成了极其严厉的“狼爸”,他对郎朗的要求只有一个:要当就当第一,要练就像活不过明天那样去练。

郎爸的严格控制和少年郎朗贪玩的本性之间,毫不意外地起了无数次冲突,最激烈的一次,郎爸的咆哮可以用歇斯底里来形容——“你都上哪儿去了?回来这么晚!你这个没信用的家伙,你把自己的生活毁了!你把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毁了!”

直到郎朗用拳头猛砸墙壁,用自我伤害的方式来发泄对父亲的愤怒和不满,郎爸才从咆哮中清醒过来。但父子间的战争只是暂时消停,直到郎朗成名,这种对峙和冲突才真的告一段落。

当然郎朗还是幸运的,除了艰苦学琴路上的不自由、不快乐,极度严苛的父亲,并没有在他的人生里留下更多灾难性的影响,现在的生活也很幸福。所以我也特别佩服郎朗性格中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

但并不是谁是郎朗,谁都有这样的自我修复能力的。比如早逝的迈克尔·杰克逊,就没那么幸运了。

4岁“神童”曦曦很“惊艳”,但这样的教育我却觉得“毛骨悚然”

杰克逊很小就显露出歌舞天分,父亲是一个掌控欲极强、极严厉的男人,常常在他练功时皮鞭伺候。年少的杰克逊经常要跟着他们的家庭乐队,赶场演出到凌晨三四点才能回家,万一演出失败,又是一顿毒打。演出、练功这些事情让杰克逊疲于奔命,后来他连学校也没办法去了。不正常的童年生活带来的影响是致命的,尽管成年后的杰克逊在艺术上的成就可圈可点,但纵观他一生,心理不正常、毒品这些关键词始终如影随形。有文章说,杰克逊扭曲离奇的舞步中,能看到一个躲闪父亲皮鞭的孩子。这大概是我读过的最悲伤的句子了。虽然他给舞台、给观众奉献了太多美好而永恒的作品,但他自己的人生是悲剧的。

是出名趁早还是静待花开,是揠苗助长还是遵循成长规则,是坚持底线还是拥抱诱惑,虽然每个人手里的标尺都不太一样。就像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的那样:“爱自己的孩子,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正确地教育和引导孩子,很可能穷尽一生也不得要领。请允许孩子用自己的生命力走出他的人生轨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神童   杰克逊   培训班   顺境   毛骨悚然   机器人   惊艳   童年   爸爸   粉丝   女儿   父母   玩具   妈妈   孩子   人生   视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