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封少年遗书,剖析青春期逆反背后的真正原因?

文:黑豆老末儿

昨天在微信群里看到一个高二学生的遗书,部分文字是这样写的:

其实初三就有这个想法的,介于爸爸的希望和老师的劝慰就坚持下来了,也考上了高中,出去散心了,我以为所有的不好情绪都消散了,但事实上,它藏在了某个地方,我也不胜言表,所以每句“没事”后面它都可能在悄悄聚集吧,有时不经意露出来,便够令人矛盾与痛苦了,我早已明白,早晚会爆发。

短暂的历程未曾有过出彩,什么方面也比不上其他人,但我想我现在写这些话,面对死亡的淡然,也算在结局出了次彩吧!

一切与其他人是无关的,与学校无关,实在我找不到去处,只能借楼顶一用了,希望家中莫要深究,不要把悲伤转到对学校的仇视上,静静的搬走,我的东西变好了,渲染什么的也太过无理了

我不知道能有多少东西不会损毁,如果还有用就捐出去吧,尸体也可以留给医学生做解剖练手,如果还会有骨灰的话,拿来种花就好了,就是作为最后的心愿了

我实在一无是处,过于懦弱,却又十分自私······

这封遗书句句透出一种悲哀,对自己找不到生命意义的悲哀!可是我也看到这个孩子对生命价值的不懈追求!

上述文字是不是让你感觉到沉重了呢?作为家长的你,是否很难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走到这一步?


从一封少年遗书,剖析青春期逆反背后的真正原因?


现实中经常听到这样的言语:

我供你吃,供你喝,你要什么给你买什么?

我对你这么好,你还不知道好好学习,你还这么不懂事,这么让我们糟心!

你想要什么?给你买什么!

想吃什么?给你做什么?

想出去玩,你就出去玩了。

花钱从不拘着你,你说你缺什么?

我什么都不舍得让你干,就让你好好学习,你连学习都搞不好,你还能做什么?

一点儿都不懂父母的心,我怎么就养了你这么个不孝的孩子!

上述这样的言语是否很熟悉?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


从一封少年遗书,剖析青春期逆反背后的真正原因?


仔细想,上述这么耳熟的表述,那都是家长对孩子的付出,是家长自以为对孩子的满满的爱呀!

可是满满的爱怎么就让孩子感觉不到生命的意义了呢?

为什么会让孩子越来越感觉到自己一无是处呢?

这么多的爱,怎么还就给不到孩子好情绪呢?

怎么会让孩子感觉到生不如死,感觉不到生命的精彩呢?

父母的爱不是为了让孩子听话顺从,而是让孩子更好地远行,活出自己的精彩。

我们认真想一下,上述中所谓爱的表达,都是着眼于为了让孩子听话,顺从。孩子顺从了父母,往往是违逆了自己的心意,一个人失去了自己的人,怎么还会拥用自己的感觉、找到自己的价值、看见自己的精彩呢?


从一封少年遗书,剖析青春期逆反背后的真正原因?


青春期孩子,所感受到的心理上的累,一方面是他们生命力的成长,他们大脑杏仁体极度活跃,产生了非常丰富的情感和想法;但是现实中,家长的思维过于固化,尤其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以及陈旧的生活观念,成了孩子这种丰富情感的禁锢。

犹如石头挡不住种子的发芽,家长传统的教育观念,生活观念,也挡不住孩子生命力的成长。这种成长本身就是一种抗争,是一种对旧有思想的一种突破,如果旧有的思想观念过于沉重,让孩子的生命力承受不能承受之重,自然就会发生异常。

看似孩子是和家庭旧有观念、方式抗争,实际上也是和自己的抗争。因为旧的观念和思想自出生就一直在影响着他,在这些旧有的事物中生发出来新的东西,但是原有的观念生出来的这些新的想法和原有的观念本身有不融合的地方。


从一封少年遗书,剖析青春期逆反背后的真正原因?


出于亲情,孩子不仅不想违背家长,还想得到家长的认可,可是他也知道他的一些表面行为很难被家长认可,这种人性中的冲突和矛盾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如果此时作为家长的我们不能及时明白过来,及时调整一下自己的观念和方式,给到孩子的就是压力和禁锢,多于加倍的份量。在这样的情况下,会发生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孩子可能会爆发,和家长关系进入到一种炽热状。这样的例子在生活并不少见,很多成年后和父母关系一直不能融洽相处,甚至是陌生或者即敌视又总有一种自责愧疚感的人,大多是这种。

第二种也有可能被压垮,从此屈从家长,放弃自我。写下文章开头遗书的少年即属于这一种情况。


从一封少年遗书,剖析青春期逆反背后的真正原因?

“短暂的历程未曾有过出彩,什么方面也比不上其他人”

“我实在一无是处,过于懦弱,却又十分自私······”

这短短的两句话,透露出这个少年内心深深的自卑和无价值感。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自信,还能做成什么呢?一个人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又何处来精彩呢?

那么,是谁剥夺了孩子的自信?又是谁让他看不到自己的价值了呢?

在开头的遗书中,也有写到:“我以为所有的不好情绪都消散了,但事实上,它藏在了某个地方,我也不胜言表,所以每句“没事”后面它都可能在悄悄聚集”。

对的,就是情绪,是长期积压下来的不好的情绪让一个风华正茂的少年,感觉不到生活中的阳光和美好。这种不好的情绪来自哪里呢?


从一封少年遗书,剖析青春期逆反背后的真正原因?


记得在林森浩自我反思为什么给黄洋下毒时,说过:是自己没有学会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绪。

很多成年人不懂得处理自己的情绪,青春期孩子自己处理不好情绪更是正常了,此时,其生活环境中的人,尤其是重要他人——家长就显得格外重要了,也可以说孩子的很多不好情绪的产生,是因为他缺乏被看见,缺乏被肯定,他们需要自己一定的生活空间和时间,但是他们的需求被忽视了,被剥夺了!

一般孩子在初中一年级时,开始进入了青春期。很多人,一谈到青春期,就和逆反相联系,一谈到“逆反”,就和孩子“难管”划等号。其实孩子的青春期是正常的,可孩子的逆反不全是青春期惹的祸,孩子的难管也不都是孩子的问题!

读完全文的你,是否意识到,这个孩子直死都在追寻自己的价值:

我不知道能有多少东西不会损毁,如果还有用就捐出去吧,尸体也可以留给医学生做解剖练手,如果还会有骨灰的话,拿来种花就好了,就是作为最后的心愿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遗书   青春期   顺从   生命力   观念   情绪   不好   家长   父母   原因   少年   东西   感觉   价值   生命   孩子   精彩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